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日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三日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日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日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日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日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日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日淬刺,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一日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诸:指众,许多。经:指人体十二经脉。荥:指十二经脉荥穴。输≠俞≠腧:“俞”:意为“捷径”、“直接”。“人”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走捷径的人”。古代象形文字“俞”字就像一房屋,也预示着俞家很富有,有房有财产,房屋边上趴着一个人,预示着有人要盗窃俞家的财产,谓之“偷”也。
“输”:运输,运送。车”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车队走捷径”。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腧、经、合。《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腧”:从肉从俞。“肉”指身体、肌肉。“肉”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身体内部的捷径、通道”。捷径或通道都有一个入口—“穴”《灵枢·四时气》:“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各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这里的腧指十二经上的“腧穴”。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脏腧:《灵枢·背腧》:“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这里的“腧”指背腧穴。“刺诸经荥输脏腧也”:意思是人体外在经络出现疾病,应该首选取其相对应的十二经脉上的五输穴上的“荥穴”治疗,疾病继续发展传输到脏腑应该用其相对的“背腧穴”来治疗。
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
“远道”意思是遥远的道路。“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上面,可以取之其相对应下面穴位治疗。如偏头痛可以取足少阳经上的穴位治疗,后脑勺痛可以取足太阳经上的穴位治疗。
“府腧”:《灵枢.官针第七》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五脏五腧:井、荥、腧、经、合。六腑六腧:井、荥、腧、原、经、合。如偏头痛可以取足少阳经上的(腧穴—临泣穴)治疗,后脑勺痛可以取足太阳经上的(腧穴—束骨穴)治疗。“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意思是病在上面,可以取之其相对应遥远的下面穴位,六腑六腧(腧穴)治疗。
三日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大经:经筋结:经脉结聚不通之处,聚合,凝聚,指结成之物。
指筋结《灵枢·禁服》:不盛之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络:“糸”指丝绳;“各”指“十字交叉”。“糸”与“各”联合起来表示“把丝绳按照十字交叉的方式结合成罗网”分:从八,从刀。“八”在字形上就表示“二物相别”、“别离”。“刀”在字形上就是“一变二”之形。“八”与“刀”联合起来表示“以刀剖物,使之相别离”的意思。一刀劈不开,劈你八刀必断开。“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意思是经筋上结,如同绳子上打了很多结,绳子上有结,那么绳子就变短了,经筋上打了结,经筋就变短了,就会产生疼痛,这时候就需要把这个结分开,一刀分不开来八刀。形容筋结需要用针反复提插到结上把结打开,经筋就松开了。
四日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病在血,调之络。
《小络篇》应龙问于岐伯曰:膜原与肌腠有分乎?岐伯曰:二者不同也。应龙曰:请问不同?岐伯曰:肌腠在膜原之外也。应龙曰;肌腠有脉乎?岐伯曰:肌腠膜原皆有脉也,其所以分者,正分于其脉耳。肌腠之脉,外连于膜原,膜原之脉,内连于肌腠。应龙曰:二脉乃表里也,有病何以分之?岐伯曰:外引小络痛者,邪在肌腠也。内引小络痛者,邪在膜原也。应龙曰:小络又在何所?岐伯曰:小络在膜原之间也。刺小络之血脉也:意思是如果病在血脉中,要把皮肤上面看到的小小络脉里面的恶血放出来。如我们看到的有些病人皮肤上小小的红血丝,黑血丝,紫血丝等等。如《素问·皮部论》:“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
五日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意思是上下,左右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缝隙小了粘在一起,气血不能在肌肉之间循行。如果肌肉和肌肉粘在一起,两块或者多块肌肉就会相互之间摩擦产生影响,如临床我们常见的有些腰疼的病人,病人不活动腰部不感觉到疼痛,只要一做动作就会产生剧痛疼痛,有些老师说的运动型疼痛,弯腰痛,翻身痛等等。那么这类型的疼痛就是因为肌肉与肌肉分肉之间的问题。就需要把相互粘连的在一起的肌肉分开。
六日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这里主要说的是鈹针开创排脓,是一种切开引流、排脓放血、泻除火邪的方法。
七日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漂在水面上,表面的。浮,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浮,氾也。—《说文》《灵枢.官针》"直针刺"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浮刺"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意思是因为风寒湿邪刚刚侵犯人体皮肤表面上,这种痹症还比较表浅,就只需要我们用针在皮肤表面上浅刺就可以了,如临床上见到疼痛病人皮肤表面上见的红点·白点·黑点等等一些不同与正常皮肤的斑点,就用针在上面浅刺就可以治疗疾病。再次提到反应点,诸君请引起重视,不要忽略不计,有可能扎完疑难疼痛顷刻即愈。不要以为浅层肌肉没有解决病人疼痛,就总是想到是深层肌肉的问题。何不退一部考虑下皮部?
八日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巨:象形。金文字形,是“矩”的本字,象人持矩形矩: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本字作巨,今字作矩。形声。从矢,巨声。本义:矩尺,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员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周髀算经》孟子《离娄章句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关于巨刺很多前辈的解释是左侧肢体有病取右侧肢体相对应的穴位,一些全息针法,在临床有些能够取得一定的近期疗效,但是大部分远期疗效不够稳定。有些疗效不好的情况认为自己没扎好,所以就值得我们去反思,到底是老师的没教好还是自己没学好?那么我理解的内经巨刺是怎么样的,一起来看看“巨”字"巨通矩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巨·金文字形,巨或金字从字的中间定一中轴线对折可以完全重叠,这就是矩形字。矩形字有很多很多如“坐·中.田·囍”中轴线指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建筑等物品的中心线,所有轴对称的物品过这条线上翻折回重合。比如说一个长方形,你对折后,长方形上的折痕就可以称为中轴线,故宫就是一个对称中心,此外还有成吉思汗陵墓,以及历代帝王的陵墓,都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我认为的是巨刺应该理解为同侧的表里两条对应的经脉更适合,如手太阴肺经对应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对应手少阳三焦经,他们之间是联通的,有个无形的中轴线,对折也是可以重合,更是相表里关系。不信?如果把手臂上的皮肤取下来平铺就是一个矩形图案。“手太阴肺经可以治疗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病痛,同理手阳明大肠经也可以治疗手太阴肺经的病痛”临床上通过这种表里关系来治疗相对应的经脉,都能达到可喜的效果,治病心中有数,可达到预期效果。《调经论篇》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素问·缪刺论》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九日淬刺,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淬:从水,从卒,卒亦声。“卒”义为“极点”、“极端”。“水”与“卒”联合起来表示“用水把物品的极热状态突然改变或扭转(表现在温度曲线上是一个拐点,这个拐点就是“极点”,就是“卒”)”。本义:用水急速冷却的办法制造巨大温度反差的方法或技术。
淬,灭火器也。――《说文》。按,贮水以焠刃之器,其实焠、淬同字,刃出于火,故从火。火与水合为淬。――《汉书·天文志》淬刺:看到很多医家的翻译解释用火把针烧红了再去扎,笔者也曾经学习使用过“火针疗法”,临床虽然也能够取到一定的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如膝关节积液,用火针扎完后拔罐,把里面的积液拔出来,其实想通了就明白了这和西医用注射器去抽取积液道理是一个娘讲的,没二样,虽然当时积液是出来了,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有人反对了,说西医是空筒的冷针,火针是实体的热针理论不同,为什么我说是一个娘讲的道理呢?不管你是用的何针,你扎的部位大致是一样,其目的只有一个,想把膝关节里面的水弄出来。对不对?通过对内经的研究本人现在治疗膝关节积液根本不在膝关节局部去扎针,有没有想过这膝关节里面的水是为何形成的?不是外力打进去水,也不应该是身体内多余的水留居到这里?实际上这里的积液是人体经络参与循环的重要体液,是因为前方的经络塌方了把它的要通过的路线堵塞了,体液不能流过去,好比你家的厕所大便器下面的水管堵住了,你不疏通大便器下面的垃圾,拼命的想办法把漫到外面的水弄走,然后再打开水龙头放水,水还是会漫出来。你这样的解决办法有何用?只有去想办法疏通大便器下面的下水管,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此比如不甚儒雅,但是更让人易懂,治病也是一样,只有顺应经络的方向疏通了,病自然就好了。不通则痛,不堵则才通,痛则不通。有兴趣者你可以去公众平台查看历史记录,以前发表的膝关节治疗病例分享。《说文》对燔的解释:“燔,热也”。燔针按现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为火针,先不说其治疗效果怎么样,就针烧到多度的温度去扎人体,烧伤的疼痛度可想而知,这种针眼后的愈合少者2,3天,长者7,8天都还感觉针眼痛,遇到针眼保护不当的患者,天气炎热针眼很容易感染,很多患者不敢进行第二次治疗。那么我理解的燔针是治疗因受寒造成的筋急之病,筋遇寒就会拘紧,患者本来就是因为受寒导致的病痛,此时如果你用冰冷的针去扎,会加重患者的寒,那么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用火或者炉子把针烤热了就可以扎了,不是用火把针烧到通红去扎,
《类经》张介宾燔针曰:“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
明代医家吴昆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煖耳,不必赤也。”
都是明确的指出不必烧到赤红。《灵枢·寿夭刚柔》:“刺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这里的“燔针劫刺”是把针烤热了后扎,不用留针。“以痛为输”很多人说是"以痛为腧“你想到的是“腧”肯定是以痛点为腧穴,以阿是穴为腧穴,大错特错,此“腧”非彼“输”
"以痛为输",不是以"痛为腧穴",
灵枢经筋长篇大论“以痛为输”是指患者告诉医者的痛在哪个部位,那么医者要通过这个痛处,顺着痛处去找相关的所属那条经筋的输送通路,找出该条经筋上的筋结,再用燔针劫刺经筋上的筋结。《素问·调经论》:“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淬针药熨。”那么病在经筋上用燔针劫刺,病在骨头上就需要“淬针药熨”这里的“淬针”是用开水去煮针,通过水煮针加热针身,或意义为给针消毒。
《素问》遗篇注云:用员利针、长针,未刺之时,先口内温针,暖而用之。又曰: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方刺。
按: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络,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口温与体温微有不同,口温者针头虽热,而柄尚寒,不若着身温之,则针通身皆热矣。
《针灸大成》制针篇先将铁丝于火中煅红,次截之,或二寸,或三寸,或五寸,长短不拘。次以蟾酥涂针上,仍入火中微煅,不可令红,取起,照前涂酥煅二次,至第三次,乘热插入腊肉皮之里、肉之外,将后药先以水三碗煎沸,次入针肉在内,煮至水干,倾于水中,待冷,将针取出。于黄土中插百余下,色明方佳,以去火毒,次以铜丝缠上,其针尖要磨圆,不可用尖刃。
麝香(五分),胆矾、石斛(各一钱),穿山甲、当归尾、朱砂、没药、郁金、川芎、细辛(各三钱),甘草节、沉香(各五钱),磁石(一两能引诸药入铁内)。
又法:用乌头、巴豆各一两,硫黄、麻黄各五钱,木鳖子、乌梅各十个,同针入水,用瓷罐内煮一日,洗择之,再用止痛没药、乳香、当归、花乳石各半两,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净端直,用松子油涂之,常近人气为妙。
“药熨”比如把艾柱插到针柄上通过燃烧产生热量,或者用个棉布口袋用些活血散寒的药物煎煮后敷在患处,凉了后再放锅里煎煮再敷,如此反复,这种方法在民间比较多见。《灵枢.寿夭刚柔第六》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嚼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溃,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这里记载的就是药熨。
虽然寒性拘急筋痛可以用燔针焠刺,但热则筋纵不收的病痛就不能用燔针焠刺。
《灵枢.经筋》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焠刺是烧针的刺法,治疗因受寒造成的筋急之病,如果是因热而造成的筋脉弛缓的病证,便不宜采用燔针了。这类疾病称为季冬痹。
“淬刺非焠刺":淬以水为主,焠以火为主。二者都有其共同目的给针加热,都是为了通过温针来克制体内的寒邪。
内经刺法
1输刺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
《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如患者张某某,男,已婚,本院汽车驾驶员,于1990年1月31日,应邀做客,饱食后,于晚11时自感腹胀难忍不适,起坐不是,来寓求治。查视患者痛苦面容,腹部膨隆拒按,按之不适,即给针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双足三里行气消滞,留针15分钟,频行其针,针感以患者舒适为度,继之排气即舒。次日晨问之,一切如常,无其它不适。此患者饱食后腑气不通,食气停滞于肠胃,故腹部膨隆胀满不适难忍,起坐不是,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双侧下合穴足三里远道刺之通其腑气而获愈。
3经刺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6大泻刺7毛刺这是一种浮浅刺法,用以治疗皮肤表层的痹证。现在各种特制的皮肤针,如梅花针等,大多是受此种刺法的启示改进而成。如临床上所见的“皮神经炎”所致的局部皮肤麻木不仁等均用此法治疗,效果满意。贵阳市重点公路指挥部的一蒋姓患者,男性,51岁,1991年11月11日就诊,患者右股外侧有30厘米×15厘米大小的皮肤麻木不适。医院诊为“皮神经炎”,经它法多方求治不显效,故前来采用此法治疗月余获效,随访年余,患者未诉不适。正如《灵枢·官针篇》说的:“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8巨刺这是一种左病取右侧的腧穴,右病取左侧的腧穴,也就是在健侧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经脉在人体上交互错综,大都有左右相交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等,故经脉之气能够左右交贯,转输传送。如临床中风中于经脉所致的半身不遂,临床上常左瘫针右,右瘫针左,也就是“巨刺法”的具体应用。此法在临床中颇为常用。正如《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其与巨刺类似的还有一种“缪刺”,其法亦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施治,但在适应症和方法上有所区别。刺经脉的称“巨刺”,刺络脉的称“缪刺”。
关于缪刺的方法,在《素问·缪刺论》中说:“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血络者尽取之。”说明缪刺的部位,都是刺各经的井穴和所属皮部的血络。
9粹刺《灵枢·官针篇》有“粹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所谓燔针是以火烧针,将针烧红后刺入皮肤,要求速进速出,如用手探汤。用来治疗寒痹证,不宜用来治疗局部灼热、肌肉弛缓的“热证”。
《灵枢·经筋篇》曰“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粹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10偶刺11报刺这种刺法是用来治疗没有固定疼痛的病证。如果疼痛是上下窜走的,用针直刺而入,在留针的过程中用左手沿病痛所处上下按摩,然后出针再刺。“报”有“复”之意,因刺之而复刺,故称之为“报刺”。与临床中的间歇运针法有类似之处,不过报刺是出针后再刺,后者是在针刺过程中反复提插刺。正如《灵枢·官针篇》说的:“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临床中较常用,如“坐骨神经痛”等病均采用这种刺法,效果满意。
12恢刺这是从肌腱的侧傍刺入,直对肌腱一前一后横卧多向透刺,用来松解肌腱挛缩的一种方法,可治疗“筋痹”。由于多透刺,能扩大针刺的针感直达病所,所以称“恢刺”(古时“恢”作“大”解)。
“恢刺”和后面所要讲的“关刺”,虽同属于刺肌腱的方法,但二者各有其特点,前者是从侧旁刺入,横针多向透刺;后者是从正面刺入,单向直刺。临床中参合应用较多。
《灵枢·官针篇》说:“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筋痹也。”
13齐刺14扬刺这种方法是在正中直刺一针,四周斜向中心横卧透刺四针的一种方法,用其来治疗受病部位较浅而相对来讲范围较大的痹病。这种刺法分散而浮浅,含有“扬散”的意义,故称之为“扬刺”。《灵枢·官针篇》曰:“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在临床中常用来治疗皮下结节或腱鞘囊肿等病。后世有医家认为皮肤针中的“梅花针”,是扬刺法的演变。
15直针刺这种方法是一种沿皮卧针直刺的方法,临床上适宜于治疗寒气较浅毋须深刺的疾病。因邪浅针深,反致引邪深入,故从皮刺之,用泻浅表部的寒邪。李氏使用此刺法治疗,如阳白穴下透鱼腰,地仓向后横刺颊车等。正如《灵枢·官针篇》讲:“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16输刺这种刺法是将针直入直出,取穴少,刺得深而留针久,深入而慢退针,此系从阴引阳之意,用来治疗气盛而热的病症。“输”有“通”的含义,故名为输刺,后世医家“透天凉”手法和理论均是据此而来的。这与临床中常用的强、重刺激针法相似。《灵枢·官针篇》曰:“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气盛而热者也。”
17短刺18浮刺《灵枢·官针篇》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这种刺法是斜针浅刺,以治疗属于寒性的肌肉拘挛的疾病。浮刺、毛刺、扬刺同属浅刺,但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本法是斜进针而向肌层横卧透刺。近代应用的皮内针法,就是浮刺法的演变。如临床上可用阳陵泉卧透向下远端治疗胫骨前肌及腓骨长肌的痉挛性下肢疼痛等。
19阴刺《灵枢·官针篇》说:“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此法是同时取用左右双侧相对的穴位(主要指阴经穴)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如取足少阴经内踝后的太溪穴治疗寒厥病证等,所以称为“阴刺”。
20傍针刺这种针刺法是直刺一针,再在旁边斜刺入一针的一种方法。另一说法是正刺(直刺)即刺经,傍刺即刺络。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故称为“傍针刺”。《灵枢·官针篇》讲“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种刺法和“齐刺”法相似,都以加强局部疼痛的刺激量为目的,但只是在用针数量上略有差异。临床中均是相互综合应用。
21赞刺22半刺其法是浅刺于皮部,急速发针,不可刺伤肌肉,犹如拔一根毫毛那样,可以祛除皮肤表浅部的邪气。又因肺主皮毛,所以半刺法和肺脏相应。《灵枢·官针篇》说:“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毛,皮肺之应也。”李氏常用此法疗伤风发热、咳嗽、喘息等和肺脏有关的疾病,如发热、咽炎等疾病点刺少商、鱼际等常获良效。
23豹文刺24关刺25合谷刺这种针刺法是一种三、四针拼凑在一起,形状象鸡足的刺法。这里讲的合谷并不是指合谷穴,是指针刺于肌肉丰满之处,如刺风市穴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刺腰阳关穴治疗腰腿痛。因脾主肌肉,故此刺法能应合于脾。如《灵枢·官针篇》讲:“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26输刺这种刺法是直入直出,不多捻转,将针深刺至骨部,可以用来治疗骨痹。《灵枢·官针篇》讲:“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这种刺法和前述“输刺”相似,临床上可以相互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