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要不要上学前班这是我见过最专业的回

相信很多宝爸宝妈和我一样,纠结过要不要送孩子上学前班?

上吧,觉得硬生生改变了他原来的成长步调。童年很短暂,想多留一点玩耍的时间给他。

不上吧。他上的是公立幼儿园,没有任何提前学习内容,担心他跟不上学习节奏,积极性被打击,不喜欢上学了。

咱们今天分享北京史家小学的终生名誉校长卓立先生关于孩子要不要上学前班的文章,看完了,也许你就不纠结了。

每年的招生季都是在前一年的寒假就开始了,这个时候,我往往会接到来自各个渠道的父母提问,其中频率很高的一个问题是:孩子需不需要上学前班?

虽然我想说:不需要。

但是,结合我们一年级课堂的实际情况,我还是会答:需要。

在东亚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孩子是在5岁开始上一年级。那么,5岁的孩子尝试课堂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开学以后能够理解课堂的规则、在教室里坐得住,进入学前班这个练习场所体验一下还是有价值的。

需要注意的是:学前班是为了预先感受即将到来的课堂学习方式,而不是去接受小学一二年级知识的提前灌输。

遇到以教会孩子多少算数题目、多少英文对话、多少古诗词为卖点的学前班都要敬而远之,除非在你细致的观察中,发现你的孩子感知觉和行为能力都已经发展到了需要学习这些知识的阶段。

学前班是开启小学学习的前哨,我们现在在学校里也开这样的班级。在他们的教学中,我就一再强调:要因需施教,每一个孩子需要多少、能接受多少,我们就给多少;不能全班一锅烩,更不能做一刀切的标准要求;不考试不评判,只观察只建议。

学前班最重要的工作是让孩子们渐进地适应课堂学习这个形式,并且争取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做到这一点,就很了不起了,学前班的任务就完成了。千万不要反其道而行之,浪费孩子的精力,也消磨了他学习的兴趣。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幼儿园或者校外机构开设的学前班,他们教授知识的方法是和小学老师不一样的。你别小看“1+1=2”,小学老师教的是不一样的。

在这里,1的概念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东西。为什么“1+1”老师能讲一节课呢?恨不得讲好几天呢。同样一个加法,小学老师教与幼儿园和家长教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学前班,不仅带孩子学习加减法,还学“1×1”“1÷1”,恨不得把这些全部告诉孩子。

其实这样没用,你速度越快越深入不了,当真正教他“1+1”的时候,他说我会了,他就以为真会了,这个意思不一样。

提前教的孩子可能刚开始什么都会,但我们过一两个月之后再问他,3是由什么组成的,不知道了,因为那个时候教的时候就是“1+2=3”,没有学过别的,他当然就不知道了。 

我听说最近在学前班的课程里,还出现了初中的化学知识,真是吓了一跳。那是关于铜锌的置换实验,就是将锌片放在硫酸铜溶液里,锌片会由于置换出溶液里的铜而变黑。孩子或许在学龄前能够被动地记得这个现象,但是其背后的原理不在孩子的理解范围内。

等到上到中学,再接触到这个现象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反应,喔,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上学以前就知道了,化学也不过如此嘛——由此而懈怠于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

学前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将孩子在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中的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表现了出来,可以给父母一个即时的提醒,以便更早找到对策。

最常见的表现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在课堂上旁若无人。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游戏当中;玩自己的手或者衣服;试图和同学搭讪或者邀请同学一起玩游戏;站起来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者干脆走到老师附近,近距离观察老师的行为……

发生这种情况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年龄偏小,或者行为能力还没有发展到和课堂学习匹配的阶段。适应课堂学习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先不要在掌握知识或者技能上做过多的要求,陪他慢慢来就好。

第二种是,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孩子,在进入学前班以后,每天早上都说:“我不想去上学”“我太困了,不想去上学”“我肚子疼不想去上学”“我的小水壶摔破了,我不想去上学”……

总之,他有一万个充分的理由,不想去上学——是课堂的纪律,还是老师教学的内容给孩子带来了压力?还是两者都有?这是孩子最初接触和产生与学习相关的压力感,也意味着孩子还没有成熟到能够毫无障碍地进入课堂学习。

第三种是,真的生病了。平时很健康的孩子,忽然变得时不时就感冒了;看见喜欢的食物没有以前贪吃了;流鼻涕或者咳嗽,一直也不好;偶尔,大小便也控制不好了。

这种状态是第二种状态的升级版,不知道该如何释放的压力通过身体真实地表现出来了。让孩子在家稍作休整,保证健康的同时,孩子会在距离感中,重新感受自己的学校生活。同时了解孩子的压力源,帮助孩子及时释放。如果还是都没有用,那就考虑换一个学前班吧,毕竟没有孩子是刻意要抗拒新的环境的。

说到这里,关于到底要不要上学前班,还有一个我们国家的特有情况,也可以说一下。就是有很多的妈妈来问:“我大概打听了一下,我家小孩马上要去读的那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都是上过学前班的,那些小孩都会好多东西,听说老师讲课的时候,有些基础的算术、拼音等都会直接跳过去不讲的。”

即便是这种情况,如果你不想强制孩子在学龄前就开始学习,还是可以应对的。

一是在孩子入学前一年,父母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带入一些一年级的知识概念;

二是在开学后,及时和老师报备自家孩子的情况,了解全班的整体情况,如果有落后于大部分同学的地方,听听老师的建议,抓紧补上就好。一些父母会感到被动和焦虑,往往就是对这种情况没有心理预期。有准备就会有方法,也就能有选择。

学前班,上的话意味着什么,不上的话需要如何应对。有选择,就是好选择。

摘自卓立先生的《欢迎来到一年级——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mom看世界整理

最后,容我再叨叨几句。

一定不要刻板地看待卓立校长的建议。他建议孩子上学前班,有个隐含的假设前提——孩子对课堂学习方式比较陌生,可能不适应、不接受。

邻居有个孩子,没上学前班,也几乎没有兴趣班的经历。刚上小学时,花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时候来适应课堂,从最简单的“坐得住”开始,学着遵守规则和纪律。有段时间,孩子情绪很低落、甚至想方设法不去上学。

但对于有些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或兴趣班的经历,对课堂学习方式很适应,上学前班的必要性相对就比较低。

我很赞成卓立校长的观点,不要纯粹为了提前灌输一二年级的知识去上学前班。相对知识获取,型塑孩子的基本学习习惯重要的多。

特别喜欢卓立校长的最后一句话:有选择,就是好选择。当我们想着去选择时,说明我们真的理性思考过这个问题,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这样就是好的。

记得以前有一次和几个妈妈朋友交流经验时,共同发现了尽心负责的父母的一大特点。他们从不盲目跟风,为孩子做的任何决策,都基于详尽的一手资料,都仔细斟酌过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们认真思考过的选择,就会是好选择。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好
北京医院哪家治疗白癜风技术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jb/5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