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中医外科学的疖证
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色红,灼热,肿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厘米左右,易脓、易溃、易敛,可反复发作,以颈后、腋窝、臂部居多。现代医学亦称疖、疖病,或皮肤脓肿。
而我们昨天学的疔呢
疔是指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颜面手足等处。现代医学的痈、疖的一部分,急性淋巴管炎可参考本章节辨证,在此仅介绍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
有这两个关于疔,疖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疔本身就是疖的一种
那么习惯上,把发生在颜面,手足的叫做疔;
把其他部位的叫做疖
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于肌肤所致;或夏秋感受暑毒而生。患疖儿童头部因处理不当,可使脓毒旁窜,如蝼蛄窜穴,在头顶部皮肉薄处蔓延,甚至可深达颅骨,称蝼蛄疖。若体质虚弱或有消渴者,容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伴随着西医抗菌素的发明,这类病已经不常见了,从治疗上看,于疔证差不多的分型。
一、热毒蕴结[证候]多见于气实火盛者,患处突起如锥,轻者1-2个,重者散发全身,伴发热、口渴、尿色深等热象,舌红,苔黄,脉数。[治法]内治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外治初起时小疖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擦,大疖用金黄散调糊状外敷,若遍体发疮,脓水成片者宜用青黛散麻油调敷。脓成则切开排脓,掺九一丹盖贴,深者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收口。二、暑热浸淫[证候]发于夏秋,多见于儿童、产妇。患处结块,或起脓疱,破流脓水,或伴心烦胸闷,口干苦,便秘,尿赤等暑热之象,舌红,苔薄腻,脉滑数。[治法]内治清暑利湿,解毒散结。用清暑汤加减。外治同热毒蕴结证。三、体虚邪恋[证候]常多发疖肿,此起彼伏。由阴虚内热染毒所致者,疖肿较大,散发全身,易转成有头疽,可伴口渴唇燥等;由脾胃虚弱染毒所致者,疖肿散发全身,溃脓,收口不易,脓水稀薄,可伴面色萎黄,乏力,纳少,舌红,苔薄,脉细数。[治法]内治阴虚内热者,宜养阴清热解毒。用防风通圣散去荆芥,加生地、玄参、天冬、麦冬。脾胃虚弱者,宜健脾和胃,清化湿热。用防风通圣散去大黄、芒硝,加黄芪、党参、白术等。有消渴者应治原发病。外治同热毒蕴结证。
热毒蕴洁的用五味消毒饮来清热解毒。然后用外敷药,那些个外用药我们都说过了。暑热浸淫:暑季的气候特征就是湿热,闷,那么这个就是热毒+湿邪(脓)的证,那么治则一定是清暑利湿,解毒。清暑热的药,一般有荷叶,西瓜皮,地骨皮,淡竹叶等。
我们看看所用的方子:清暑汤是一道由连翘、花粉、赤芍等做成的药汤。组成:连翘、花粉、赤芍、银花、甘草、滑石、车前、泽泻各等分。
这个方子体现一个清热解毒,利小便的作用,这个方子对于热毒兼湿作为基础方没问题,直接的化裁加减就可以了
第三种:体虚邪恋的,阴虚你补阴清热解毒凉血,补气。体虚邪恋的麻烦在于脾虚,或者脾肾阳虚脾虚的,你用一大堆的清热解毒,利湿,再加入白术,黄芪来护脾阳虚的,你还要用热药但如果这个疖病,兼阳虚的话,热毒病的程度,也不会那么严厉反倒是脓会较多,局部也不会那么红肿,这种病最难治,但也是锻炼功力之处。
下面学习痈证
痈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胀痛,病变范围为6-10厘米,起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现代医学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可参考本章节辨证。
痈与疔疖的区别是,头端是不是有硬结,痈无头,体现的是漫肿。
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一、风热毒盛(初期)[证候]初起时皮肉间突然肿胀,表皮灼红,疼痛,逐渐高肿,可伴发热、头痛等热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内治祛风清热,行气活血。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治以清热消肿为主,用金黄散、玉露散外敷。二、湿热火毒(成脓期)[证候]患处肿热高突,痛如鸡啄,纳呆口苦,壮热不退。若局部中软应指,示脓已成,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治法]内治清热活血,托毒透脓。用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外治宜切开排脓。初溃时可用九一丹纱条填塞引流,再外敷金黄散。三、脓泄邪退(溃后期)[证候]患处脓出,症状减轻。若排脓通畅,则肿消痛止。若脓出而疮口四周仍坚硬,或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为流脓不畅,或体质虚弱,不易收口。[治法]内治一般不需内治。但体虚者宜调补气血,用八珍汤。局部痛硬不消者,可用托里消毒散。外治脓尽腐去后改用生肌散外敷,直至疮口痊愈。
风热毒盛的治疗用:仙方活命饮出自《校注妇人良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功效。主要成份为:白芷(3克)贝母(6克)防风(6克)赤芍药(6克)当归尾(6克)甘草节(6克)皂角刺(炒,6克)穿山甲(炙,6克)天花粉(6克)乳香(6克)没药(6克)金银花(9克)陈皮(9克)。
这个方子中,它怎么消这个漫起的肿势呢,主要用的是:皂角刺,穿山甲来消这个肿势。这里面它又用到了温药:白芷,防风,当归尾,陈皮。那么平衡与其他的寒凉药之贝母,赤芍,天花粉,金银花,其药性仍然属于偏凉。
但你用药的时候,头脑中始终要知道这点,治疗热毒盛,整体的配伍怎么也不能形成温性的,好在这个方子有穿山甲,皂角刺的活络,则能平衡这些温寒。
二、湿热火毒(成脓期)透脓散:处方黄耆12克山甲(炒末)3克川芎9克当归6克皂角针4.5克.功能主治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
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那么脓的去除有多少办法呢
1透法:就是你用的药势必须有上托的趋势
这个脓长熟,向外溢出,这是透法,具有上托的趋势,川芎,当归都有这种势,但性偏热,所以,以黄芪,当归,川芎上行而脱,皂角则软坚排脓,这个组方正好对应于“托法”。唯独是性热之方,所以有下面的黄连解毒汤来转性,再加上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来清热解毒
应该知道,就整体用方来讲,是属于凉而上托的方式,所以叫做托脓而出。
2利法:热毒脓,夹湿邪的,以清热解毒,利小便的方式去除
3泻法,脓毒严重,兼大便不通的,可以通过泻腑通便治疗
三、脓泄邪退(溃后期)
主要的脓已经祛除
但痈肿的部分的周围仍然有硬结,这个时候,你要注意病人的脉象,脉象虚的,必须要托里败毒,因为此种情形是余毒未尽
托里消毒散.1《外科正宗》卷一.处方.人参3克;川芎3克;白芍3克;黄耆3克;当归3克;白术3克;茯苓3克;金银花3克;白芷1.5克;甘草1.5克;皂角针1.5克;桔梗1.5克.功能主治.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
托里以,川芎,黄芪,人参,当归,白芷为主;败毒则是金银花,皂角刺。健脾为白术,茯苓。
此药药性偏温,关于对于药性的掌握问题,请大家注意药方的名字,为什么叫托里?哪个药物起到了托里的作用?为什么叫透脓?哪些药起到透脓的作用?通过药方名字,也可以去思考药的作用。
现在学习疽病
疽是由毒邪阻滞,气血不通而导致的发生于肌肉及筋骨的化脓性疾患。初起有头的,称为有头疽。初起时皮肤有粟粒样脓头,灼热,肿痛,脓头相继增多,脓肿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溃后状如蜂窝,脓液难于畅泄,病变范围在9-12厘米之间。本病好发于脑后、颈部、脊背等皮肤厚而坚韧的部位,相当于西医的痈。另一种是初起无头的,称为无头疽,发生于骨骼与关节间,初起时无脓头出现,病变部位漫肿色白,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可能形成瘘管,产生死骨,造成关节畸形。现代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肌肉深部脓肿可参考本章节辨证。现分述于下:
特点在于疽病的毒邪“向深发展,以及周围扩散”,所以它远较疔疖严重。疔疖治疗不及时,向内发展,我们叫走黄,这个病本身就是内趋的浸淫,其四个特征: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
什么是瘘管呢,就是病邪沿一定的通道传播,这个通道是有病形成的,并不是身体有什么道路,因病所致的通路,叫做瘘管。
一、有头疽
多由外感风热、湿热、火毒之邪,内有七情内郁,气郁化火;或劳伤精气,水不济火;或恣食膏粱厚味,内生湿热火毒,最终导致脏腑蕴毒,气血阻滞,毒邪凝滞肌肉而发为疽。素体虚弱之人,如消渴患者,常易患本病。(一)火毒凝结[证候]局部红肿高突,疼痛灼热,根脚收束,脓液稠黄,伴发热、口渴等,舌红,苔黄,脉数。[治法]内治清热泻火,和营托毒。用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便秘加生大黄、枳实,溲赤者加萆薢、车前子。外治外敷金黄散。脓头破溃,加掺九一丹,若脓水稀薄带灰绿色者,改掺七三丹。若脓成而腐肉阻塞难以排脓者,可用十字形切开引流术或井字型切开,切口勿超过正常皮肤边缘。后期用提脓祛腐药使脓腐脱尽。
根脚收束指的是,这个局部的疽,你按它的周围,根部,会发现根收束发硬。
黄连解毒汤+活命饮的化裁,解毒汤药不用去,仙方活命饮,皂角刺,贝母,穿山甲保留。
提脓去腐的主药是升丹,升丹以其配制原料种类多少的不同而有小升丹和大升丹之分。小升丹又称“三仙丹”,其配制的处方中只有水银、火硝和明矾三种原料。大升丹的配制处方除上述三种药品外,尚有皂矾、朱砂(硫化汞)、雄黄(三硫化二砷,含砷70%)及铅等。升药又可依其炼制所得成品的颜色而分为“红升”和“黄升”两种。两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用法等大同小异。升丹是中医外科临床常用的一种药品。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升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汞化合物,如氧化汞、硝酸汞等;红升丹中还含有氧化铅,其中汞化合物多有毒,能杀菌,起消毒作用,药理作用机制是由于汞离子能和细菌呼吸酶中的硫氢基结合,使之固定而失去原有活力,终致病原菌不能呼吸而趋于死亡。而硝酸汞是可溶性盐类,加水分解而成酸性溶液,对人体组织有缓和的腐蚀作用,可使病变组织与药物接触面的蛋白质凝固坏死,逐渐与健康组织分离而后脱落,产生了所谓“祛腐”的作用。此外,尚有不含升丹的提脓祛腐药,如黑虎丹。
当个中医的外治法医生也不容易这些都得亲自动手去配制,还要切开疮疡,引流等。
(二)湿热壅滞[证候]局部症状同火毒凝结,全身伴有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等湿热之象,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法]内治清热化湿,和营托毒。用仙方活命饮加减。胸闷呕恶者加藿香、佩兰、厚朴。外治同火毒凝结证。(三)阴虚火炽[证候]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黯,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液稀少或带血水,全身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治法]内治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用竹叶黄芪汤加减。外治外敷冲和膏。余同火毒凝结证。(四)气虚毒滞[证候]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闷肿胀痛,脓稀或带血水,精神疲乏,口渴喜热饮,舌淡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无力。[治法]内治扶正托毒。用托里消毒散加减。外治同阴虚火炽证。
这个第二条的湿热壅滞,如果湿多,用上面的方子加藿香,佩兰等可以,如果热多,用燥药,则会助热耗阴,阴虚火炽证的,因为是虚,所以肿势不强,那么根脚的维束力也不够,那么治本是清热滋阴,标则为清热解毒,而且用托法,因为塌陷。
竹叶黄芪汤:淡竹叶、生地黄各二钱,黄芪、麦冬、当归、川芎、黄芩、甘草、芍药、人参、半夏、生石膏各一钱。
这体现的是清热,上托,解毒药不多,上托的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不重复。
气虚毒滞的,用托里消毒散,与前面的治法一致。其实你倒不一定记住那么多的病名,中医不是根据病名诊断的,而是根据局部的表象,四诊来诊断的。
人参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白术3克,金银花3克,茯苓3克,白芷1.5克,皂刺1.5克,桔梗1.5克,黄芪3克。
二、无头疽本节选择临床常见的附骨疽作为典型疾病介绍。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袭,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漫肿,附筋着骨,皮色不变,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好发于10岁以下男儿。现代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可参考本章节辨证。
疔疮、疖肿病后治疗不当,或麻疹、猩红热、伤寒等病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余毒湿热壅盛,乘虚而走散入血,流结于骨骼,致使经络阻隔,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成本病。亦可由于外来伤害,尤其开放性骨折、局部骨伤,复又感染邪毒,瘀血化热,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塞,凝滞筋骨而成。
如果是外感热湿毒入侵的话,一般是,表皮,腠理,肌肉,骨这样进度,到骨这个位置,病附在上面,在正气亏损的情形下,会达到这样的深度,外伤后形成的邪毒直接入里,也可以导致附骨疽。
(一)湿热瘀阻[证候]寒战高热,肢痛彻骨,不能活动,继而局部胖肿,按之灼热、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数。[治法]内治清热化湿,行瘀通络。用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加减。外治初起皮色不变者,用冲和膏和茶、酒随证调敷;皮色转红则用金黄膏厚敷。
仙方活命饮白芷(3克)贝母(6克)防风(6克)赤芍药(6克)当归尾(6克)甘草节(6克)皂角刺(炒,6克)穿山甲(炙,6克)天花粉(6克)乳香(6克)没药(6克)金银花(9克)陈皮(9克)五神汤《辨证录》卷十三。茯苓30克车前子30克金银花90克牛膝15克紫花地丁30克
如此严重的附骨疽,滑石是必须用的,另外穿山甲,全蝎亦可以使用
(二)热毒炽盛[证候]起病1-2周后,高热不退,患肢肿胀,皮肤焮红灼热,疼痛剧烈,内已成脓,舌红,苔黄,脉洪数。[治法]内治清热化湿,和营托毒。用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治成脓则早期切开引流,防止脓水浸淫骨骼。可用七三丹药线引流,红油膏盖贴。
七三丹来源:本品以矿物水银、硝石、白矾为原料炼制而成的粗制氧化汞。
以棉线沾药来进行引流,这个热毒炽盛,脉洪数,所以用黄连解毒汤,而湿热瘀阻有寒战,脉数而不洪,显然二者的热毒的势力不同。
(三)脓毒蚀骨[证候]溃后脓水淋漓,久之形成窦道,患肢肌肉萎削,探针可触及死骨,舌淡红,苔薄,脉细。[治法]内治调补气血,清化余毒。用八珍汤加减。外治形成窦道者用千金散药线腐蚀,疮口扩大后改用太乙膏盖贴;触及死骨松动者可用镊子钳出;若有空腔或创口较深,可用棉垫法压迫,促进愈合;若朽骨难脱,应手术治疗。
到了蚀骨这个地步,一定是脉更加的细了。用八珍汤,即四君子汤的参苓术草,和四物汤的归地芎芍,这是正补气血的方子,那么那个疽怎么办?外治法是之一,其他的应该仍然加少量的清热解毒药
太乙膏:组成:玄参白芷归身肉桂赤芍大黄生地土木鳖阿魏轻粉柳槐枝血余炭铅丹乳香没药麻油,。功用:消肿清火,解毒生肌。适用于一切疮疡已溃或未溃者。用法:隔火炖烊,摊于纸上,随疮口大小敷贴患处。清热解毒,活血散癣,杀虫止痒,消肿止痛,助肉新生。
轻粉:为水银、白矾(或胆矾)、食盐等用升华法制成的氯化亚汞(Hg2Cl2)结晶轻粉性粉末。主产于湖北、湖南、山西、陕西、贵州等地。避光保存,研细末用。又名汞粉、水银粉、腻粉。主治外用治疮疡溃烂,疥癣瘙痒,湿疹
中药阿魏为阿魏等分泌的树脂。阿魏一种有臭气的植物。根茎的浆液干燥后,中医用为帮助消化、杀虫解毒的药物。从阿魏根或根茎切开后所得之橡胶树脂即阿魏。有特异的臭气,故名臭胶。罗马人曾普遍用来调味,目前仍少量用于印度泡菜、鱼、蔬菜及辣酱中。中医认为阿魏可助消化、改善紧张状况、治疗支气管炎和气喘等。[转载需保留出处-苹果绿养生网]阿魏的功效与作用:
有些强解毒药,如果内服身体受不了,外用在局部,效果很好,比如说砒霜,治疗瘊子,疣外用效果很好,近代有人用它内服治疗白血病,效果也很好。
(四)邪去体虚[证候]局部脓腐渐尽,新肉生长,疮口逐渐愈合,全身症状消退,体质虚弱。[治法]内治一般不需内治,若气血两亏,则双补气血,用八珍汤加减。外治脓尽后改用生肌散换药。
这个就简单了,既然邪去了,你用什么八珍汤,十全大补汤,金匮肾气丸等都可以,哪虚就补哪。
今天学习到这里。
延续阅读:
从四食的窗户窥探中医技法
不能不知的中医基础知识之二-脾
不能不知的中医基础知识之一-肝
不能不知中医基础知识之五-----心
不能不知中医基础知识之四-----肺
不能不知中医基础知识之三-----肾
觉海圆澄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