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外聘讲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助理教授。
/说
据
英语中诗的概念(Verse)来自于拉丁语“Versus”,后者的主要涵义是“转折”,尤其是调转方向的转折,类似反转剧,从一种剧情直接、毫无意外地反转入另一种剧情。我在“对视”当中几次遭遇到的这种反转的气息,接近一种诗韵,这些作品言说的不是文科理科的差异,而是傻傻分不清楚也不用分清楚的想象力。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理工生与艺术生的对视,而是当下与未来的对视,而是分明在以可能生涩、却扑面而来的、对未来的大胆预见。
“凡人的眼睛无法预见”(NoMortalEyeCouldSee)说的是诗人的傲娇,这种赤裸裸的炫耀,来自于诗人对纷繁表象之下的因果关系的准确洞察。正如托马斯.哈代在《两者相会》(TheConvergenceoftheTwain)的诗中所言,“也看不出征兆,他们注定会在路上相遇,之后成为命定大事的双方。”所谓“跨界”,已沦为十足的伪命题,因为界限本是人定,或是暂定,他们(如艺术与科学、感性与理性......所有认识论当中的二元对立)注定会在路上相遇,他们已经相遇,正在这里,就在“对视”。
“对视”展览,一场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生的对视,期待您的参与。展览时间:年12月1日-4日
展览地点:清华美院A区大厅
开幕时间:年12月1日上午10:00
精彩抢先看↑《烟火》王童美院雕塑系
如火如云如烟,抽象的流动形体包裹着钢丝的骨,内外呼应,若隐若现。
↑《逝去即永恒》王菁美院工艺美术系
我们的生命中有得到也有离开。我们以物喜,以己悲。然而所有成长大概都从接受开始,接受逝去。我想用玻璃定格逝去,逝去即永恒。
↑《硫酸铜玫瑰》崔思远化学系
五水合硫酸铜(胆矾)为蓝色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较高温度下配制硫酸铜的热饱和溶液,再将纸玫瑰置于热饱和溶液中,随着溶液冷却,硫酸铜晶体便会在纸上析出。之后在表面刷一层清漆即可形成性状稳定的手工艺品。
蓝到无瑕的硫酸铜晶体,在纸玫瑰花瓣上结晶成簇,绽放成一朵永不凋谢的“蓝色妖姬”。
↑《99坦克》机械系王怡昕
这个看似普通的坦克,由余个零部件拼接而成,让这位曾经获得挑战杯一等奖的王怡昕同学花费了五六天时间。这一个小小的坦克,几乎涵盖了传统机械制造的所有过程:下料(从模型原料上切取零部件)、打磨(用不同粗糙度的砂纸依次打磨)、拼接(自己调配胶水粘结)、修补(拼接完成后,查缺补漏)、喷涂(自己调配油漆喷涂,经过5次喷涂,才得到最后的迷彩色)等重要工序。毋庸置疑,这件凝聚了创意与汗水的作品,已然成为作者专业素养的体现,更是一件美妙绝伦的艺术精品。
↑《梁柱》崔树坤土木系
这件作品采用箱型梁加桁架柱,斜拉结构。在制作过程中,先将木片和木条以3/5的比例切好,作为骨架,然后用胶水粘在骨架上构成箱型截面并连接而成。
↑《DoubleisStable》张猛化工系
DNA双链模型开启分子生物学时代,“生命之谜”由此被打开。生命的结构当仁不让是伟大的结构的艺术。
↑《破坏后的内疚》卢森美院雕塑系
当你面对曾经一件特别让你愤怒的事情时,你就想把自己内心的这种愤怒情绪全部发泄出来。甚至想借助一个媒介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破坏,当你面对破坏后的媒介时,内心又开始充满了内疚的情绪。此时,你内心里占据的不再是愤怒的情绪,你的心里开始慢慢地内疚。这件作品就是表达这种情绪的转化,复杂的形体变化是愤怒情绪的表达,四个空洞是破坏的痕迹,此时的形态就是生发内疚情绪的开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苏天宇建筑学院
站在故宫中央才能真正体会。不过,渐渐,这地平线上,长出了新的——王土。
↑《犁》力俊星美院雕塑系
凭着记忆,制作南方耕水田的梨头,形略有缩小,但它触发人们思考的功能并未缩减。通过材料置换的创作方式,把坚硬有力的冰冷的金属犁铧置换为软而无力的硅胶材质的犁铧;把掌控方向及深浅的犁头把手置换为驾驶汽车的变档杆组建,纳入现代工业元素。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劳具也有了质的变化;原始的Y型木犁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木身铁铧,沿用至今,是人们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以牲畜为动力的犁的耕作方式逐渐退出,被机械化替代。是因它真的无力不能满足生产,还是人们的贪欲更大;是因为机械化更有利于环境保护,还是这种延续几千年的耕作方式就应退出舞台……
“对视”展览an一场理工科与艺术生的对视,探索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摭拾艺术性的瞬间。↓↓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展览详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