駞,古通驼,即橐驼,亦叫骆驼。是骆驼科骆驼属哺乳动物,骆驼头较小,颈粗而长,弯曲如鹅颈。躯体高大,体毛褐色。眼为重睑,鼻孔能开闭,四肢细长,蹄大如盘,两趾、跖有厚皮,都是适于沙地行走的特征。尾细长,尾端有丛毛。背有1~2个较大驼峰,内贮脂肪。胃分3室(缺少瓣胃),可以反刍。性情温顺,常单独活动,食粗草及灌木。正常寿命30年左右,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动物。
骆驼科的动物分类有骆驼属、骆马属、羊驼属三属七种,见下面图表:
作为一种人类驯化的家畜,根据考古发现和相关记载,大约年前最早出现在西亚、阿拉伯南部及北非一带的是单峰驼;而双峰驼是年前最早出现在中亚的伊朗和土库曼斯坦南部一带。中国的骆驼是大约年前从西域传入的。这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生物DNA分化年代推断吻合。
我国古代对骆驼的记载不少,简要来说有如下几种:
《山海经·北山经》:“其兽多橐驼,其鸟多寓。”
汉东方朔《七谏·乱》:“要褭奔亡兮,腾驾橐驼。”汉《史记·苏秦列传》:“燕代橐驼良马必实外廏。”唐王昌龄《箜篌引》: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鍪。清吴伟业《田家铁狮歌》:“槖驼磨肩牛砺角,霜推雨独枯藤缠。”
等等……
双峰驼(野骆驼)
双峰驼(家骆驼)
单峰驼
骆马
原驼
羊驼(中国民间传说的神兽“草泥马”的原型)
驼羊
骆驼在中国的历史
骆驼在中国是野生原生动物之一,但是驯化的骆驼是通过西亚→中亚→新疆和西亚→中亚→内蒙古这两条主要路径进入中国。骆驼历史上曾存在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21世纪仍在野外生存的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中国西北一带。目前我们原生的野生骆驼分布大约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一带。
野骆驼世界上不足峰,中国有约峰,蒙古国大约峰,野骆驼比家骆驼多了三条基因片段。正是这三条基因片段,决定了野骆驼与家骆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野骆驼是比大熊猫更稀少的珍贵动物,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骆驼的起源是在万年前中始新世的北美,那里出现了最古老的骆驼。最古老的骆驼长有4趾,个头还没有羊大。
中国境内发行的骆驼化石
中国境内的黑龙江也出土骆驼化石。
骆驼兽头刀,商代铜器。全长31.9公分,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冈号墓。
战国时期楚国骆驼铜灯一(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出土)
战国时期楚国骆驼铜灯二(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出土)
新疆吐鲁番交河西汉金骆驼饰件。
汉代青玉胡人骆驼。
“少所见,多所怪,睹骆驼,言马肿背。”这条出自东汉末年《理惑论》的民谚,道出了多年前的中原百姓对骆驼的陌生。
晋朝“晋归义羌王”驼钮金印
晋归义羌侯驼钮金印
唐朝的唐三彩胡人舞乐骆驼陶器
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面的骆驼商队。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里面的骆驼商队。
元明清等也有大量的骆驼题材的诗歌、辞赋、绘画等作品。
骆驼的养生文化
中国古人除了利用骆驼的力气大与耐饥渴善于长途跋涉的特性之外,对于养生保健及美食的发掘,也是少有,也是一种简朴的唯物主义的实践——物尽其用。因为家养的双峰骆驼与野骆驼并无生物学上的亲缘关系,DNA不同,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故此,药用上使用家养双峰骆驼替代的,需要加大用量。
药用
骆驼毛——野骆驼的毛,具有镇惊,收涩,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寒热惊痫癫狂奔走,主妇人赤白带下、崩漏,痔疮,疳疮。
治妇人血崩:骆驼毛烧灰为末,每服二钱,盐酒调下。(《普济方》)
治鼻出血:驼毛和鱼骨放在一起烟熏鼻子。(《内蒙古药用动物》)
治痔:骆驼颔下毛,烧作灰,可取半鸡子大,酒和服之。(《外台秘要方》)
治阴上疳疮:驼绒烧灰,水澄过,入炒黄丹等分,为末搽之。(《龚氏经验方》)
骆驼肉——野骆驼的肉,具有补气血,壮筋骨,润肌肤之功效。常用于久病虚损,顽麻风痹,肌肤不泽、主治恶疮。皮肤病人应忌食。
治中风口眼?斜,语言蹇涩:以骆驼肉如常作羹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
驼峰——味甘胜温无毒,具有润燥、祛风、活血、消肿的功效。适宜顽痹不仁之风疾者。
一切风疾,皮肤痹急,恶疮肿漏。
骆驼奶——性微热,具有滋补、安神、养阴、解毒、补中益气,强壮筋骨之功效,可用于百病之后恢复期的身体虚弱以及除硫酸铜以外的其他毒物造成的中毒。主治久病虚损,筋骨痿弱,虫咬伤。
《饮膳正要》:“补中益气,壮筋骨,令人不饥。”《食物考》:“经络通利。”
治毒虫咬伤:驼奶鲜用或发酵后冲洗患处。(《内蒙古药用动物》)
《维吾尔常用药材》记载:“骆乳,性味甘醇、无黏胶感、属微辛,大补益气,补五脏七损,强壮筋骨,填精髓,耐饥饿,止消渴”。
骆驼掌——为野骆驼的四肢的足部。味甘、咸,性平。补肾阳强筋骨,美容。一般多用来催乳,治产后气血不足,乳汁缺乏。
《随息居饮食谱》所载:填肾精而健腰脚,滋胃液以滑皮肤,长肌肉可愈漏疡,助血脉能充乳汁,较肉尤补。
正是由于中国市场需求的旺盛,蒙古国常常有骆驼掌走私进入中国。
骆驼黄——为野骆驼的胆囊结石,具有清热定惊之功效。常用于风热惊痫。
《本草纲目》:“主治风热惊疾。”李时珍曰:“骆驼黄似牛黄而不香,戎人以乱牛黄,而功不及之。”
骆驼屎——主治鼻衄、气喘。屎干后磨粉吸入鼻,治鼻出血。烧烟可驱杀蚊虱。
用骆驼屎与蟹壳、鳗骨,混在一起烧,家屋壁下所生的鳖虱即绝种。
骆驼尿——抹在头上,可去头屑,有极佳的灭虱功能。
骆驼尿在一些伊斯兰地区,是一种药物,喝下去能治疗和改善某些症状。
美食
骆驼肉——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尼克酸等成分。做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种。烹饪方法以烧、烤最为多见,还可以铁板驼肉。伊斯兰教的国家经常吃骆驼,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也吃。
风干骆驼肉
新疆风味驼肉
新疆烤全驼
大名鼎鼎的满汉全席里面就有骆驼。
骆驼掌——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质,脂肪含量也比肥肉低,近年在对老年人衰老原因的研究中发现,人体中胶原蛋白质缺乏,是人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能防治皮肤干瘪起皱、增强皮肤弹性和韧性,对延缓衰老和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都具有物殊意义。
鲍汁驼掌
扒驼掌
扒驼掌
骆驼奶——比牛奶更有利于健康,等量的骆驼奶其维生素C含量是牛奶的3倍;含铁量是牛奶的10倍;1升骆驼奶含52单位的胰岛素,而等量牛奶的胰岛素含量仅为0.个单位,骆驼奶是牛奶的倍。此外,骆驼奶中富含许多的不饱满脂肪酸,蛋白质与钙含量均高于牛奶,脂肪含量则低于牛奶,骆驼奶富含牛奶中短少的乳铁传递蛋白和溶解酵素,这两种有灭菌效果的物质可强化人体的免疫系统。骆驼奶能够协助糖尿病患者削减对胰岛素的需要。由于它是一种非过敏的奶,对婴儿也很有利;此外,骆驼奶能够预防消化道溃疡、高血压等疾病,而且有医疗辅佐效果。
骆驼峰——骆驼背部隆起像山峰状的部分,里面储藏了大量脂肪,可供维持正常行动,因此骆驼可以较长时间不吃食物。同时集中聚集在一处的脂肪,可以使骆驼的体温保持恒定,而不会使身体各处过度发热。骆驼背上的肉峰是古代作为珍馐之一。亦作“驼峯”、“駞峰”。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将军曲良翰,能为驴騣驼峯炙。”宋朝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驼峰》:“驼峰之隽,列於八珍。”清朝朱彝尊《题颜司勋光敏写照》诗:“訡羹削驼峰,贳酿搅牛湩。”
干烧野驼峰
鲜香酱驼峰
驼峰片
驼峰为骆驼科双峰驼背上的肉峰干制而成。它的“甲峰”又称雄峰,透明发亮;“乙峰”又称雌峰,色发白。驼峰的品质以肉色发红质嫩鲜美者为好,肉色发白的次之。驼峰肉质细腻,丰腴肥美,常与熊掌齐名。驼峰的烹调方法有:烤驼峰、清炒驼峰丝、拔丝驼峰、焦溜驼峰等。驼峰里含有大量的脂肪,因此不宜炖,而适于熘、烧、炸、炒、扒等烹调方法,如“清炒驼峰丝”,“扒驼峰”等。
骆驼的文化内涵与器物文化
说骆驼是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一点不为过。骆驼的历史,与人类的进化、交流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在动物身上的投射。
文化交流大使
在骆驼进入中国文化当中,是一部交流的历史,在西汉以来,在不少中原王朝的帝王陵墓发现殉葬陪葬的骆驼,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更为常见。
西汉昭帝(8岁登基,21岁青壮年暴毙)平陵2号从葬坑中有大量的驼骨,经动物考古学鉴定,确认有33峰骆驼,此外,同墓的另一从葬坑中还发现4峰木制双峰骆驼驾车的模型,驼车的首次出现暗示当时骆驼的役使完全“汉化”。
唐朝银制錾花骆驼拉车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6号墓室出土骆驼壁画。
骆驼是古代路上丝绸之路的图腾。骆驼象征执著,任重道远,坚持不懈!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而骆驼正是这些文化的载体,它既承载着中华文明向西传播,又带回了古代西方文化。年悉尼奥运会火炬接力期间,澳大利亚使用骆驼在其中部沙漠地区传递圣火。
汉代以后,西域各国、各民族前来中原王朝的次数剧增。路途上主要是用骆驼来运送物资,因此胡人牵引的满载货物的骆驼成为那个时代具有特色的文物形象。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隋炀帝,他亲自西巡,率众历时半年到达张掖,会见了西域二十七国的君主或使臣,场面十分隆重。后来诸番酋长又会集洛阳进行交易,“相率来朝贡者三十余国”。隋炀帝命整饬店肆,陈设帏帐,陈列珍货,大设鱼龙曼筵之乐,会见西方宾客。盛会昼夜不歇,灯火辉煌,终月而罢。这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创举,犹如一次“万国博览会”,对中外交流是一次大促进。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建立在骆驼的血泪甚至生命之上。
性感的代名词
一些读者会奇怪,骆驼怎么会与性感扯上关系?其实这是一个象形的形容词,表述女性下半身丰满性感的一个词汇——骆驼趾。
关于骆驼趾,大家可以另行百度,本文就不再解释。
是狩猎及军事图腾
狩猎——在古代,去远的地方或草原戈壁打猎,骆驼是多作为一种后勤保障工具。
唐朝章怀太子(李贤年~年)墓壁画《狩猎出行图》(局部)。狩猎出行图的画面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多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驯豹鞭驮着打猎的豹子,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殿后的还有两匹负重骆驼,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唐墓壁画中上乘杰作。
《狩猎出行图》局部。负责驮后勤物资的骆驼。
《狩猎出行图》局部的豹子(点我查看),我们在前面的豹子一文中有提及豹子可以驯养用来打猎,这里的唐朝皇家用豹子打猎作为前文的补充吧。
唐朝彩绘骑马带豹狩猎俑。作为前面的豹子一文(点我查看)中有提及元朝皇家豹子可以驯养用来打猎,这里作为前文的补充吧。
在中东及西亚的伊斯兰国家,现在还保留使用骆驼、猎狗、猎鹰进行沙漠狩猎的传统。
当然,这项活动是需要有钱有时间的。
沙漠狩猎是中东土豪的贵族运动。
军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中原政权与游牧民族政权的征战并不少见,除了常见的马之外,骆驼用于战争也不罕见。“金戈铁马”是今天的人们谈论起古代战争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披坚执锐的士兵们骑着高头大马驰骋疆场的壮观场面,也早已被许多战争题材的影视剧着力表现过。尽管马匹的驯化和使用曾经对世界军事史发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甚至把马匹数量的多寡作为衡量一个王朝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依据。不过,纵观历史,马匹并不是骑兵唯一的坐骑;聪明的人类早已把“因地制宜”的真理运用到了实践中。在某些气候与地形较为特殊的地域。有一种哺乳动物也被人类驯化出来,作为马匹的替代品,那就是骆驼。
公元前七世纪,昙花一现的西亚军事强权亚述在征服阿拉伯半岛的进程中就曾经和当地游牧部落的骆驼兵进行过交战。
公元前年,波斯帝国阿奇梅尼德王朝的缔造者居鲁士二世皇帝攻打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大国吕底亚。在吕底亚首都萨迪斯城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野战中,居鲁士二世部署骆驼骑兵为先锋,吕底亚骑兵的战马在看到波斯的骆驼或闻到其气味时便不受指挥,不论骑兵如何驱使,亦不肯向前冲锋。最终波斯骆驼兵大败吕底亚骑兵,加速了吕底亚王国的灭亡。
北宋太宗赵光义试图收复幽州的军事行动中就有专门负责运输粮米甚至鲜鱼的骆驼队。打下大半个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精锐“怯薛军”里面则有一支特殊部队,士兵骑着背驮两面大鼓的双峰驼,可能充当着传递信号的通信兵或者军中仪仗队的作用。
当然,以蒙古人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也开创过把骆驼直接用于战场对敌的战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17世纪末期的准噶尔珲台吉国“博硕克图汗”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之战中使用的“驼城”。史载“噶尔丹军将万余骆驼缚蹄卧地,背负木箱,蒙以湿毡,环列为营”作为临时性的防御工事,以供士兵“依托箱垛,发射弓矢。”虽然此举一度挡住了清军的冲锋,但随后清军改变战术“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坚,摧毁驼城。”最终噶尔丹大败亏输,大量辎重被清军缴获。后来清军在乾隆年间攻灭准噶尔和回部的战争中,以骆驼驮载轻型野战炮具,无往不利。
一直到现在,我国还保留骆驼兵的编制:解放以来,我国西北边境的策克、雅干、赛乌苏等边防站都编制有军驼。
这些军驼长年累月和边防战士一道,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警惕地守卫着祖国的边疆。边防站虽然几乎都装备了汽车,但当汽车缺少汽油或需要修理时,随时都有巡逻任务落在军驼的身上。
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在沙漠戈壁地区作战,油料、水等后勤保障困难,车辆还不可能完全取代骆驼,军驼还将长期战斗在使人望而生畏的戈壁沙漠。
骆驼与西藏
这是一个值得记载的事件,骆驼为西藏的解放和中国领土的完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小编把它放在军事的章节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一面与西藏地方政府举行谈判,商讨和平解放西藏大计,一面派遣人民解放军挺进西藏,支援西藏的和平建设。当时中央对进藏部队有明确的指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其意义在于不加重西藏人民的负担,保护那些在封建农奴制度下饥寒交迫的人民。
当时进藏军政人员约3万人,吃粮只有随军带来的一点点,最困难时每人每天4两面食也难以为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进藏人员宁肯忍受饥饿的煎熬,也绝不向当地老百姓借粮。但人是铁,饭是钢,战士们吃不饱如何能胜利完成任务?于是中央决定,由西北局组织驮力运粮,解决部队供给问题。由此,骆驼才与西藏有了联系,才有了那次空前悲壮的骆驼大运征。
据当年的驼工介绍,年,在青海香日德集中了多峰骆驼,为进藏部队突击运粮;年,又从宁夏、内蒙古等地采购骆驼3万峰,成立了西藏运输总队。据国务院的普查报告,当时全国骆驼的总数约20万,也就是说,当时除老弱病残、怀孕的母驼和刚出生的幼驼以外,强壮的基本上都开到了香日德。
这次为西藏突击运粮共历时半年,运去面粉12万公斤,但担负运粮的峰骆驼全部死亡。西藏运输总队从成立到解散历时15个月,共向西藏运入粮食万公斤,但当初的3万峰驼驼只剩下多峰病残瘠瘦者。
死亡的骆驼大部分是累死和饿死的。当时上路的骆驼每峰驮上重公斤的8袋面粉,加上捎运工人的自用口粮、饲料、行军帐篷、锅碗炊具、扫雪开路用具,每峰骆驼的负重均超过公斤。按照高寒缺氧地带生物自生功能要降低一半推算,这些骆驼的负重量相当于内地平原的骆驼驮了公斤,这是不可思议的超载。
戈壁滩一路的石头使骆驼的蹄子全部磨得稀烂,留下一路的血印子。运输总队设法从西宁用牛皮、帆布制作了结实的骆驼鞋,但数量有限,每峰骆驼只能分到一只,4个蹄子轮换着穿。骆驼们踮起血淋淋的蹄子,一步一瘸地往前走,走不多远,鞋又磨穿了。一滴滴的骆驼血染红了几千里行军路。一峰一峰伤痕累累的骆驼尸横卧在荒凉的高原。这些不会说话的可敬的生灵的死亡,更多的是由于“入不敷出”。行进路上,干草和饲料越来越少,路上稀稀落落的矮草也枯萎凋零了。驼队出发时个个膘肥体壮,但很快就变得骨瘦如柴。有时饿急了,互相撕咬身上的毛充饥,最后身无点力,七窍冒血,哆哆嗦嗦地倒卧在路旁……
据统计,西藏军民每接受5袋面粉,驼队就会死去1峰骆驼,驼队每前进1公里,身后就要留下7至8峰骆驼的遗体。为了挽救驼群的生命,驼工们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无济于事,除了满含热泪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可敬的生灵一个接一个倒下,他们别无办法。
驼运失败了,失败于遍野的令人悲伤的骆驼尸体;驼运也成功了,因为它保障了进藏部队的粮食供给;驼运更胜利了,胜利在这种坚忍的精神将世代流传。
中国交通史上引以为豪的青藏公路,与其说是勘测出来的,还不如说是由数万骆驼的肉蹄磨砺、驼骨镶嵌出来的。可以这样说,60年前的骆驼队和骆驼对西藏人民的贡献,不只是运过去的一袋袋面粉,还有永远刻在青藏高原上的一条坦途。
骆驼文化节
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都有与骆驼相关的节日,有的直接叫骆驼节,有的叫骆驼文化节等等。
当然,在印度、中东与西亚的国家,与骆驼相关的节日也是很精彩。
器物文化
我们中国有不少民族是与骆驼有不解之缘的,甚至建立了骆驼相关的博物馆,里面有大量的骆驼器物文化展示。
骆驼文化博物馆
各种实物各种书籍展示。
驼铃,伴随着丝绸之路的音符。年公映的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主题曲,就是非常经典的脍炙人口的《驼铃》。除了驼铃之外,驼具还包括:驼羔笼头、骑驼笼头、骑驼绳、驯驼绳、驼系绳、挤奶绳、拴绳、縻驼绳、套驼绳、驮驼绳、驼延绊绳、驼鞍、鞍片、鞍屉、塔塔、吊带、肚带、驼镫、梢绳、鞍扇子、架杆、横挡绳、驼奶罩、驼绊、驼蹬子、驼搭裢、驼印工具、驼鞭子等多种。
血料骆驼骨藏式片珠
骆驼骨藏式桶珠
骆驼骨藏式桶珠
骆驼骨手串
骆驼骨饰品,也有奸商拿骆驼骨冒充虎骨,因为他们都有蝌蚪纹(骨头上黑色小段条纹路),极难辨别。
骆驼牙
骆驼牙1
骆驼牙2,有一些不良商家,用骆驼牙经过刻血槽及打磨的方式冒充虎牙。
骆驼牙饰品
虎牙(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请勿以身试法)
虎牙(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请勿以身试法)
驼绒被子
骆驼绒毛线
中国三大名刀: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小刀,保安族的保安腰刀,阿昌族的户撒刀。上图为白骆驼骨刀把的新疆英吉沙小刀。
世界三大名刃:伊斯兰诸族(印度、伊朗、阿富汗,布哈拉、土耳其等)的大马士革平面花纹刃(俗称大马士革刀),马来诸族(新加坡、马六甲、爪洼、婆罗洲、菲律宾)的糙面焊接花纹刃(俗称马来克力士剑)以及日本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俗称日本刀)。上图为骆驼骨刀把的大马士革刀。
驼骨筷子
驼骨扳指
清代驼骨铜钗
清代驼骨杆戥子秤1
清代驼骨杆戥子秤2
驼骨烟斗(烟草用具)与檀香烟枪(鸦片用具)
骆驼牌香烟是一个老牌子,当然,这个烟与骆驼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就是画上一匹骆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