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图书馆阅读了漆浩教授的《医、巫与气功》一书,对于系统了解古代巫文化,很有帮助,当时几乎抄录了书中的精华章节,随着日后不断的自我修真功修,有关传统文化与巫文化的流变演绎,顺着书中的脉络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如今的有关中医的争议话题,我以为,重读《医、巫与气功》,对于识别一些不学无术,善于跟风的“炒作”“忽悠”,以及更全面的解读气功修真文化,定会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和参考价值。
——读书札记
秦汉以来,医院均设有祝由专科,惜之近代失传。
年至年,奥地利医生弗.安麦斯默尔创立了“动物磁力”理论,它是西方降神术的前身之一,十八世纪流行广泛。
19世纪,奥地利医生弗.约.加尔创立一种庸俗的唯物主义理论—颅相学,认为颅骨的外形可判断人的心理特征。
19世纪40年代()住在美国纽约海斯韦林的福克斯三姐妹通过敲打家具等一些物理现象与该家族死者灵魂建立“信息传感”,引起巨大轰动。
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灵研究会,发行《灵学家》这一英国降神术周报,一百年来,此学不衰而盛行。
弗兰西斯.培根,曾渴望用他的新经验归纳法达到延年益寿,返老还童,创造新神,呼风唤雨……
伊萨克.牛顿,在晚年也埋头解释约翰启示录。而华莱士则公开宣称:“我对于这个问题(指心灵现象)感到非常有趣,并且很热心研究它”。
医学是早期巫文化中产生的,古人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也会移植于医学之中。
传统医学为经验之学,中医理论落后于当时的临床实践,只好由巫术来解释之。巫文化牵涉中国古代心理、医学、哲学、政治、民俗、气候、天文历法多方面。
主宰天地自然,气候变化,自然灾害
生命灵魂灵魂(出窍)升天神(天)
人死亡
活动肉体肉体入土入地狱(鬼)
主要作用于生命人的思维、肉体
巫师作为鬼神与人之间的中介人,在巫术及原始宗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巫”与“工”相通,原意指人的行为举止合乎规范。引申为掌握某种技巧的人。“凡善其事曰工”,古代称医者分上工、中工、下工,喻高、中、低技术之别。
巫师早期,女巫较多,女子属阴,鬼魂属阴。
早期巫,多用于祈雨和祭祀之功用,男巫称“觋”。
医学的起源有四:其一医源于动物的本能;其二医源于巫;其三医源于圣人;其四医源于劳动。
医学起源于巫术,
最早的医生是巫师,
最早的医疗手段是巫术仪式。
移精变气,疾病可愈,不用针石、药物,祝由方法而已。
今人后天障蔽,难生诚敬之念,故而难论祝由之。
古之巫师分三类:
一、纪事之巫,史官
二、占卜之巫
三、治病之巫
巫风——导引——八卦舞——五禽戏
模仿禽兽动作声音
巫———————巫风(以舞降鬼神)——祭祀(宗教)
动物图腾崇拜
娱乐目的
舞蹈——健身目的—导引(蹈引)
巫师作法,巫步,又称禹步。
《道藏.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第四》“禹步者,盖是夏禹所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昔大禹治水,不可预测高深,故设黑矩重望,以程其事,或有伏泉,磬石,非眼所及者,必召海若、河宗、山神、地袛,问以决之,然禹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宋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涣百端”。
儒、释、道、医、巫(武)
中国文化发展大致分如下几个阶段
1、巫文化时代(远古——周代)包括早期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化,夏、商、周文化。
2、诸子文化时代(春秋——战国)
3、儒道佛文化时代(西汉——唐代)
4、儒家文化时代(唐代——清代)
5、新文化时代(清代——民国)
巫文化时代,是巫术的发源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时期。
石器时代“山顶洞人文化”“仰韶文化”都是中国文化发端的见证。
黄帝及神农时代的传说则以神话形式阐述了医药起源的开始。
以甲骨文卜辞为代表的殷商时期文化以及周代以礼为主体的文化,显示了以鬼神巫术为主要文化存在的社会环境,此是巫文化的巅峰时代,此后一直未能崛起。
儒道佛文化,三家鼎立,谁也没能占有统治地位,巫文化游离其中。
儒家的“人天相应”哲学,占星术。
两晋时代的玄学思潮,以及谶纬之术,炼丹服食之风。
西汉印度佛教文化对巫术的充实,形成佛家中国流派。
中国文化,一直厚古薄今,表现为对上古文化的崇拜,以古文化为标准。
原始的象征文化建立在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意识,中国以“龙”为代表,代表神,代表吉祥、正义和保佑之义。“龙”代表吉祥,“白虎”具有镇邪驱恶。“鹤”具有长寿不死,虾蟆、玉兔象征月神,神龟代表神灵,桃木象征除鬼去恶,一些少数民族以狼头驱邪,以鹰爪除恶。
朱雀代表南方火神
白虎代表西方金神
青龙代表东方木神
玄武代表北方水神(龟蛇合抱)
玄武为龟蛇合抱之图,又称真武,象征天地的精灵,早期是男女合抱象,是生殖之神。
厚古薄今,道家体现于“返古朴真”,道法自然。
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巫术盛行发源地区
(一、)巴蜀地区,以巫山为中心,巫山在四川巫山县东,即巫峡,是巴山山脉起处。山高云厚,气候多变,人称:“巫山巫峡气萧森”,有十二峰,屹立长江山峡南北两岸,是古代传说中巫神集会的地方。《山海经》是先秦时,西南巴蜀区的作品,十巫由此升降采药,反映了巫术起源较早与医药有联系的事实。东汉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川创立“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巫师是万能的医生,加之山区中草药丰富,民俗中多信巫术。
(二、)楚荆地区,春秋战国,楚荆重尚巫术,楚地山川湖泽,金石草药很多,巫师中多识中草药,以药性惑人,治疾。
(三、)南越地区,即浙江、福建、广东一带,长江中下游以南,禁咒之术盛行。
(四、)江西地区,有蓄蛊之风,养多种毒虫杂处一容器。
(五、)三苗地区,今湘桂荆楚诸地,蚩尤是苗族酋长,祝由之风,历史悠久,上古之苗父之医也。
(六、)齐燕地区,春秋战国文化最发达之地区,神仙方术,求仙的发源活动中心。
(七、)少数民族地区,藏族的祈祷,诅咒,请喇嘛活佛念经,或去山上刻石,以求病愈。
古代满族有萨玛一教,今日松花、黑龙、马三江下游,南及朝鲜,执鼓,蹈舞,吉林、临江有此大仙之说。
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地震、旱、洪、疾病等灾害,几曾泛滥之。
古代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史官,多由巫师担任,并且以天占人,占卜,观星,星占之术起源于对日月星辰的崇拜。
星占之术认为,日月星辰皆有等级,最高统治者为“太一”(上帝的化身,其实是太阳神《楚辞》中的东皇太一),也有称北斗为太一。
古代医学中北斗之星地位很高,《搜神记.卷三》说:“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通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
针灸学纳甲取穴,以十二经脉配阴阳五行以及人体经脉腧穴各穴位,按时循日取穴。
中医还建立“月相治疗”原则,生理上认为月廓满,人体气血旺盛,月亏,则人气血不足,中医按日月衡量阴阳之气多少。
月为太阴、少阴、厥阴
日为太阳、阳明、少阳
女人属阴,有月经,月信,以月为主,月上应太阴(月),下应潮汐,月在盈亏,潮为潮汐,月经三旬一下与之相符。
日月节律观与当今生物时间医学思想相吻合。
古代二十八星宿——古代医学气象学,即五运六气学说,阴阳五行配五行,二十八宿,以及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结合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推算季节主气,预测天气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图略)
星占之范围,一、战事二、生死三、国事四、吉凶,岁星运行如不在它年所应该处的位置,乃不吉利预兆。
天人感应,取类比象,触类长之。
古代先人们,星斗、神龙、香以,使人感而受孕,大都具有人与动物双重形体,其中以龙(蛇)的形体较多,即人面蛇(或龙)身,更具有代表性。
巫术认为,通过修炼形与气激发超人能力,人向仙道返归第一步就是调气,存想,引气入宫,看见宫内景物,朝见宫内各神,及见神之形貌,衣着,手中法器,如流霞一般,发五色之光。
食谷为人,食气为仙。
巫认为:“道以精为室,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堕。”
《左传》说:“以毒药毒人,令人不自知者,谓之蛊毒”。
自然界有六种气候,收获五味食物,表现为五种颜色,并以五种颜色为特征,产生六种疾病。
六种气候分别是阴阳风雨晦明,它们分在一年四季之中。依时间顺序,太过则产生疾病。其中阳气过多产生热病,阴气过多产生寒症,风气过多产生四肢病,雨气过多产生腹部疾病,晦气太多产生让人迷惑的病。女性,是阴物而与晦气相应,过多就产生内热迷惑之类的蛊病,巫蛊说,也来源阴阳学说,女人为阴,多则伤害阳气。
《大藏经》说“病有六种,一、四大不调二、饮食不调三、坐禅不调四、业病五、魔鬼六、鬼病”。
巫的诊断预测源起为“相术”,相术至东汉,影响最大,经几千年衍变,发展为,占星术,占卜术,相面术,相骨术,相手掌法,相风水术,谶纬术,占梦术。
相术,据人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推算吉凶,生死,祸福,贵贱。相面一般根据额头的宽窄,鼻头的高低形状,眉间距离,下颌骨的高低凹凸来判断。一般以饱满,方正,高起为寿的标志,以扁瘪,细窄,低凹为病夭的标志。
“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
王符《潜夫论》对相法有总结:“人之相法,或在面部,或在手足,或在行步,或在声响。面部欲宽平润泽,手足欲深细明直,行步欲安稳覆载,音声欲温和中宫,头面手足身形骨节,皆欲相副称,此其略要也”。相法总原则是和缓,对称,端正,宽松,平展。
相地术又称看风水,古人对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与人的疾病福祸贵贱相连系,起源于秦汉,它将四方分成十二等分,以十二辰命名,刻在方木上,作为地盘。又把二十八宿,北斗主要星象刻在圆木上,作天盘,天盘圆心在地盘上,以示天体与大地方位运行关系。
巫的药理:空气、阳光、水、月、星辰、矿石(金、银、玉)植物、云、雾;
有形“药物”,画符的水,作法之后的酒、纸、灰烬、动物血等。
带有原始人一般的鬼神观念,女子经带,男子精,死人器物等。
与一般灵魂不死观念相关的(矿石类),道家外丹,五石散,灵芝,何首乌(植物),(动物)蛇等。
巫术中无形的药物有:
1、自然界之气,供修炼的后天之气。
2、人体自身之气,供修炼的先天之气。
以上两者构成气功“内丹”
3、日月星辰之光,用作气功时引动意念之“药引”。
巫术药物发生作用原理
其一,“万物相制”观念,自然界万物各有不同的能力,鬼神各有不同的致病本领,但万物又各有所畏惧的“克星”,即俗语“一物降一物”。
如雄黄,麝香是百鬼诸精所畏惧的。故雄黄,麝香的神丹就是治众鬼疾的良药。
民间认为人的唾液是鬼害怕的东西,一旦被唾,鬼就会变猪羊,因而唾液也是治鬼的良药。《神农本草经》《千金冀方》皆有记载。
丹砂作画符材料,治疗各种鬼病。
万物相制,阴魅的鬼病可用阳物去治疗,性味温热的植物药,矿物药及凶猛强悍的动物骨爪都被认为具有此作用,虎爪、鹰爪等。
“长生不老”药理作用的药物有:胡麻仁、茯苓、白术、红枣、黑枣、松子、柏子、芡实、桃仁;
食五谷,不食热食,以草木为主。
草木乃天地之精英,与天地同寿,果实更是受之华萃,故服之能长寿。
一些草木果实形态丰满,乃瑞祥之兆,服之必大吉。
《神农本草经》“五石散”
唐朝皇帝几代服外丹而身亡。
常用外丹药物有:丹砂、雄黄、雌黄、磁石、滑石、云母、曾青、胆矾、白矾、硝石、白石英、紫石英等数十种。
万物有灵,矿物药,植物药中的神灵说,人参的神话之说,传说较多。
一般将气的“药物”形成分四种,外药、内药、大药、小药,表示修炼不同境界。
练功首先凝神入下丹田的气穴,以求意到气凝,使精气旺盛,产生小药,小药又称“真种子”,产生小药的感觉是自觉丹田融合,从十指弥散到全身,全身顿感酥绵快乐,身自耸直,心身恬静舒畅,四肢似不能自主,杳杳冥冥,恍恍惚惚,似将走泄而未遗泄。其后由丹田窍中之气向下送行,至毛际痒生难禁,眼帘微垂,阳物勃行,一派兴奋景象,炼精化气,元气初级运行时称为“外药”,初级运炼完成时称为“内药”,内外药合凝后,进入炼气化神阶段称为“大药”,也有称大周天产“大药”《入药镜》中:“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丹经》总结:“外药所以了命,内药所以了性,外药者,外夺造化,以复先天;内药者,内保本真,以化后天,先天真阳,从虚无中来,乃属于彼,所以称外,先天即来,归根复命,即属于我,所以称内也。外药有作,用小周天炼,内药无为,即以元神寂照,并不运转。”
内丹为根本,追求达此诠。
巫术中的“咒语”,古来有“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说法。
许多咒语中,一般先是追溯祖先,天地神灵的功德,表达自己困惑或需求,谴责自身的罪过及不当之处,赞美上帝神灵的赏罚分明,宽宏大量。
咒语起源《太平经》
咒语具有上帝诏书的威力,托人代言。
祝词并不是一般人的法宝,要有特定的任务来传导,人要修炼一定能力,方可诵咒通灵。
“符箓的威力”
咒语是巫师从上帝那里得到的赋予调遣鬼神权力的兵符及护身符。
符箓笔画多屈曲似篆字,自张道陵、张角之后,正一派道士盛传此法,《太平经》一百零四至七、八卷中有大量“复文”就是符箓一类。
复文共有一千五百四十余字,每字由三至八个小字组成。
复文中小字多为天、地、人、气、元、木、火、土、水、日、月等。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佩戴或设置一些镇邪之物,可使鬼神病害望而生畏:
1、桃符,桃木棍
《山海经》,有神荼、郁垒故事,居之桃树,桃木代表神人威力巨大,故桃符、桃木制具成了病疫的最好厌胜物。
2、门神,唐代之故事。
3、饕餮
传说中神怪动物《吕氏春秋.先识览》称:“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是一种食人大嘴动物,狰狞怪兽,鬼神也多惧怕之。
4、虎爪
虎为阳物之长,百兽之王,而鬼神为阴物,虎爪刚劲而锋利,又据说虎善食恶鬼,因而虎爪为镇鬼祛病的法物。
5、艾叶
艾叶,辛温,气味辛烈芳香,善驱一切阴恶之气,为驱鬼之物。
此外,护身剑、八卦镜、狼头也常作辟邪物。
另可更换衣服颜色,红色可辟邪。
祓除,同洗礼,也可驱病除邪,东流水之上,净面,还可于水中投入芳香药草熏洗。
人
身心
调气动多静少
闭气摄动入静
运气动静相半
循环周天静多动少
胎息心意纯静
内丹心意纯静
神
第一候:得道——万疾并消
第二候:——超过寿命常限——内视、远眺
第三候:仙人——延年千载,飞行自在。
第四候:真人
第五候:神人
第六候:至人
第七候:究竟
唯有“气”才能无拘无束地越过人体多道屏障,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
气功被认为巫术有三点:
1、内视功能(内视)
2、放气功能(发气)
3、屏气,食气功能(胎息、辟谷)
自我调整,心里疗法,自我导引,按摩,皆可归入“祝”
祝由学派创始人是上古的苗父,据刘向《说苑》:“苗父向北诵十字咒,轻重病立即平复。”
汉代达到祝由高峰之期,祝由学派划分多个支派,一是气功派,以老庄静养理论为主。二是导引按摩派,以华佗五禽戏为代表。三是祝禁派,以苗父为代表。四是神仙派,以彭祖等为代表。五是房中派,以容成之流为代表。经数千年历史发展,到目前为止,各支派仍有一定社会基础,其中以气功派及导引按摩派影响最大。
气功与祝由学派
闭气:古人相信闭气能防卫自身,杀死邪物,因为闭气是聚集人身力气的一种方法。闭气与屏息气功法同,闭气,由三息,五息,可到五十息至千息之多。
咒禁:咒语有如下作用
1、共鸣,语音与气共鸣寻找气感。
2、念咒时集中精力,意念诱导,自我暗示。
3、吐音发放外气,今称“次声”及模仿“次声”发声的方法。
4、通过咒语念动,调节胸腹式呼吸和呼吸频率。
5、颤动丹田,鼓舞阳气。
6、发声的韵脚与咒语的声调保持一致。并基本符合角、征、宫、商、羽五音规律,以此将人体之气播布到人体各脏腑部位。
咒语字调有两个特色:
1、全由角、征、宫、商、羽五个基本音调组成。
2、舌头动作幅度随不同音调而有所不同……使其声波都准确无误按其音韵与有关经络内气产生共震而通达其脏。
总的来说,头部共鸣以印堂穴为主向四周扩散,并通过气将咒语的声音感觉扩散到全身以引起头部、胸腔、腹腔、颅腔的全身共鸣,从而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较强大的声气相融的“场”,从而阻挠外来影响。
方法是从低音到高音,气流由强到弱,这也是练功者测试自身气流通畅与否的办法。通过咒语及哼哈等语音可产生气的逆流,迫气上行,并使舌根下的经络,舌边的经脉感受到这种冲击。
尤其是咒语中不同音调的咒语单词所伴随的气感象流水一样冲击着丹田,振奋阳气,对疾病的康复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古代气功咒语,常有一定时间、环境、姿势限制,咒语效果还与气功的呼吸默想的形象,练功的步态相关。
步态即禹步,“凡禹步法,移步左右脚,前后不同”
禹步步法主要依日月、星辰三光之气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禹步的意义就在于采自然界之气,闭气行走三步,七步,九步不等,然而放气,意在吸收了日月,星辰之精华,类似人们今天的“采气功”,迈步先后顺序也各不相同,受日气时左脚先移,受月星之气时右脚先移,原因是阳左阴右,方法是抬眼看日月星辰意在吸气中包容它,并在心中祝愿念咒,未行步前两脚先并立,作立正姿势,星辰主要指北斗七星,因而需要夜晚面朝北斗而呼吸,其中尚有一些细则……
随步态不同,人体重心也交替变化,一般脚着地时,多连续而短促的两吸气,脚掌落地时呼气,其步态与今日气功步态一样。
存想,三丹田乃人体之神杖之部位,一般先下,后中,最后上丹田(要有师指导)
五行存想,五行,五方位,五色,五气,意在採天地万物之气入胸中,五行存想,伴有咒禁动作,有拜、请、掐诀、诵咒之动作。
存想局部,无限存想。
日、月、星之光入于体内……
按摩与祝由学派
咒语、祝由,
本命年、月、日,命运相克,易遭厄运,一般通过与大自然咒禁沟通,可避之邪凶。
祝由按摩,与神灵对话,祝由之,掌诀按摩《千金冀方》
将人手掌各指节分别划分为鬼神,动物,第一,第二,第三分主人蛇,鬼日,蜂蝎,虎狼,鼠日,蚊子,蚤虫等,一旦急难,马上捻揉按压该节手指,并闭目或开目,闭气三十至九十息,以聚气治疗病疾。
运八卦按摩,
手掌如八卦,点、拍、导引之;
气功按摩,冷热气感调节,沐浴,灸法。
斋法:大略有九,一者粗食;二者蔬食;三者节食;四者服精;五者服菜;六者服光;七者服气;八者服元气;九者胎食。
粗食者,麻麦也,蔬食者,菜茹也,节食者,中食也,服菜者,五方云菜也;服光者,日月七元三光也;服气者,六觉之气;太和四门之妙气也。服元气者,一切所禀三元之气,太和精,在乎太虚也。胎食者,我自所得元精之和,为胞胎之元,即清虚降四体之气,不复关外也。
中华历史上巫医
神农,伏羲,黄帝,苗父,俞跗,十巫,灵保,巫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