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年,我上五年级的时候,那年冬天过年前后,看到有同学早早脱掉臃肿的棉裤,很是羡慕,自己也傻乎乎的跟随,隐约记得那年在单裤里只穿了一条秋裤过的冬。
小时候的冬天比现在要冷很多,没有羽绒服,过冬穿的都是母亲做的厚厚的棉衣。早上起床时,屋子里都是冰凉的,母亲总是先把棉裤在炉火上烤热,再递给我们穿。现在想想多么幸福。可小时候哪懂得珍惜这种幸福,只是觉得厚厚的棉裤太臃肿,走路都蹩脚,严重影响活动,而且还不美观。
那年的冬天彻底和棉裤说了声拜拜,自以为双腿得到了自由。谁知,这个苦果到了上初中时,才真正的尝到。
第一次出现空调腿的症状是在年左右,我上初中。那时候还安不起空调,不过吊扇却很普及。那年夏天,我突然感觉到腿疼,疼痛部位是小腿肚子,特别的酸疼,用手捂着就好受一些,不能在冷的地方呆,更不能到有电风扇的屋子,风扇一吹,疼的更加严重。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类似现在电热宝似的东西,绑在腿上,舒服了很多。夏天很热,但不能像平常人那样扇风扇,因为腿怕冷,还得穿着长裤子,很是痛苦。不过,当时也没有想到,这是五年级那次穿单裤过冬落下的病根。
再后来,由于运动的增加,我的腿肚子在夏天着凉则疼痛的情况略有缓解,但却一直存在,直到我上大学开始学习中医。
年开始上大学,第一年在大工委培,学的都是英语、数学、化学等基础课,医学专业一点没学。年返回母校开始中医课程时,我立即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当时还幻想如果做到“阴平阳秘”,人不就可以长生不老了吗。
学到病因病机里的寒邪致病特点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腿疼怕凉的毛病,并回想起了小时候穿单裤过冬的初始病因。但那时候才大二,还没学方药。读大三时,学了中药,我就开始跃跃欲试,尝试自己给自己治病,当时治疗的还都是胃痛、感冒等小毛病。夏天来临后,我腿疼的毛病又犯了,我突然想起来,为何不自己治治腿疼的老毛病啊。
寒邪的病因很明确了,虽然当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病机未变,我便自己给自己煮附子吃。那个时候,我同时在药房打工,认药、尝药,所有的药都尝过了一遍。对于附子,虽然嘴里嚼过,知道麻嘴,但总想尝尝量大会是什么感觉。而且那时候刚读吴佩衡、范中林的医案,看到书中附子多则上百克,甚是惊讶,所以也想自己试试。
想到这些,我便买了很多附子,拿回宿舍用电热杯煮水喝,开始从20克开始,再加到50克、克,久煎一小时以上,煮出来的药汤,除了炮制的胆矾味道外,没有其它任何味道,喝完也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再后来的夏天,我的腿疼怕冷的毛病悄悄的好了。
学开方儿: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药之偏性,正好中和人体的偏性,所以能够治病。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现在回想,当初服克附子之所以平安无事,其实就是因为体内有寒,正好与附子之热中和,所以服后没有任何不适。假如真是一个阳热之体,估计药汤下咽后肯定痛苦不堪。“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而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刚刚学习看病时,脑袋里总是有个偏见,谁敢用附子,谁用的量大,谁就厉害。后来跟师翁出诊,见其几乎方方有黄连,自己都觉得心里发凉。随着学习的深入,渐渐地纠正了原来的偏见。“阳虚易治,阴虚难调”,临床病例错综复杂,真的纯寒之证,附子确实立竿见影,让人拍案,但哪有那么多单纯的病证啊?
我的腿疼获效,道理很简单,就是用附子的热,驱逐了多年前下肢进去的寒。好在病情简单,治疗起来不难,也算是尝药时歪打正着了。说句题外话,当好大夫,不认药、不尝药是万万不行了,所开处方,如果自己没有亲口尝过,怎么能开给患者。尝药之后,还会对每个药的药性有更深的体会。
再说一下空调腿,如果做检查都不会有任何异常,医生会告诉你没病,但其中痛苦,只有同病相怜的才能体会。现在空调已经司空见惯了,夏天进商场,甚至冻的都发冷。年轻一代,很多人不会养生,很替他们担心。说多了,就又转移到对传统观念的抨击上来。还有人拿西方人对比,说大冬天还有那么多西方人穿短裤出行。哎!太孤立看问题了,饮食结构不一样,身体素质不相同,怎可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君不见,多少西方人到老之后饱受关节炎之苦?
学中医,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也使我懂得了如何维系健康。前车之鉴,希望您别做傻事,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得注意防寒。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