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匠业师傅

钱塘沙上的匠业工种有许多,如木匠、泥水、石匠、漆匠、皮匠、箍桶匠、铁匠、铜匠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工业品的生产和工艺的进步,许多手工匠业工种正在消失。“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匠心独运”等都描述了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劳动结晶。

木匠师傅

泥水木匠是我们钱塘沙上最普遍的工种之一。每家每户都要造新房,都离不开泥水木匠。我们生产队炳玉大大和阿修大兄弟俩就是老木匠,我的堂姐夫、堂兄和侄儿们有四五个也做木匠。

木匠分成大木和细木工种,甚至还可以把棺材匠都算在大木工种中。木匠中有种说法,一等木匠做棺材叫棺材匠;二等木匠造房子,叫大木师傳;三等木匠做家具,叫细木师傅。造房子的大木师傅最吃香,有一整套完整的工具,斧头、凿子、刨子、锯子、尺子、擂钻和墨斗,还有在裱袋里插着一支红红的、粗粗的木匠铅笔。

在“咋!咋!”的砍声中原木得到了斧正,在“咕噶!咕噶”声中,来回拉锯木料,木料被锯断取材。然后用斧背敲打凿子,一个个长方形的穿隼头的洞眼被凿出来了。木匠师傅为了取正材,还要弹木线。在木匠师傅的斧子、凿子、锯子的努力下,栋梁、柱脚、桁条、搁刹、椽子、品木都成了,“上梁巧遇紫薇星”,“立柱正逢黄道日”,房子的骨架就这样搭成了。

有几个成语就与木匠有关,“鬼斧神工”、“班门弄斧”、“言之凿凿”等等。做一个好的木匠师傅,需“三年学徒,四年伙计”。学徒时只管饭,没有薪水,伙计就有正常的薪水了。正式成为大师傅,至少需要七年时间。做学徒时要虚心勤劳,杂务活要干好,听师傅的话,也是练性子的时候。还要认真观察师傅的动作,领会每个动作的意图。作为一个“桌头师傅”,更要有大局观念,对每块木料的作用要有正确判断,做到“栋梁之才”不能委屈,大材不能小用,小材也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造新房上梁时,木匠、泥水坐在梁上抛“上梁馒头”和糖果,下面观看和抢馒头的人山人海,大家都盼望着馒头抛到自己这里来,讨个彩头。

木匠中还有做家具的细木木匠,虽然用材不象大木师傅那么粗犷,但活比较细腻。柱脚、横档、木板等都要细心地锯出来、刨出来、凿出来和雕出来,俗话说“三块板两条逢”,来不得半点虚假。几十年前,女儿出嫁的嫁妆中必须要有几橱几箱带多少的脚,两门橱、三门橱、樟木箱,一件都不能少。木匠的水平在凳子上最能体现,平稳与否,牢固与否,是最大的考验,“木匠人家缺凳脚”,是最大的讽刺。

造房子、讨娘子、生儿子,都离不开木匠师傅。高考落榜时,父亲曾有过让我做木匠的念头,后来看我个子小,举不动斧头,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实际上我连红星大队师傅家都已去过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木工一天有一块钱工钱,顶两三个壮劳力的工分。现在木匠师傅每天也有四五百元不菲的收入,比我们教师还高呢。

关于木匠师傅还有一个故事,明朝皇帝朱喜宗朱由校喜好木工活,手艺好得很。整日沉迷于木工活,把朝中大小事都交给了太监魏忠贤,朝事日渐荒废。九千岁太监魏忠贤阉党专权,终致大明朝没落。不好好当皇帝,喜欢做木匠,为什么不辞去皇帝职务专做木匠呢,误国啊。

泥水师傳

打夯做地基、砌砖墙、打灶,都是泥水师傅干的活。泥水(泥水匠的泗乡简称)的工具为一把锤子,一把榔头,一把砖刀,一把泥格一根拉着线的铁锥子准星。泥水的锤子和榔头下,毛石头变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砌墙脚的外立面非常平整,几千年的长城,几百年的故宫,都离不开泥水师傅的锤子和榔头。在泥水师傅的砖刀下,刀起砖落,刀过泥抹,砖墙就这样一皮一皮地起来。万丈高楼平地起,泥水师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造房子的过程中都做出主要贡献的泥水师傅和木匠师傅,地位是泥水师傅高于木匠师傅,这是不成文的规矩。

你看到过造房打夯吗?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夯实基础,稳步前进。基者,基下为土;础者,就是石头象山一样堆起。打夯有夯柱,夯柱为粗大的硬木,份量很重,两边镶上把柱,四根或六根绳拉起。打夯时还有一位长者唱夯哥,好像少数民族唱山歌。四十多年前,邻居长荣哥家造房子,常法爹唱夯歌,歌词大意为“万丈高楼平地起,造好房子讨娘子,讨好娘子生儿子,子孙兴旺富家庭”。“芝麻开花节节高,读书出个好儿郎”。夯歌有时会结合形势,什么“批林批孔”等等内容。有时也会现场调戏大姑娘小媳妇,唱些诙谐的泗乡小调。夯歌就是劳动号子,随机应变,灵活多样,非常有趣。

泥水师傅都会打灶头,但水平高低不一,效果差得远了。高水平的泥水打的灶,有个好“灶(兆)头”,省柴,不漏烟,灶头美观,锅子、汤罐皆能照顾。低水平的泥水打的灶,费柴,弄得勿好要“倒灶”,有时会漏烟,还有的“锅子里勿滚汤罐里滚”。钱塘人所说的“倒灶人家”,这是非常不得了的事了。同样一把砖刀、泥格,干出的活就是不一样。

我把石匠师傅也归到泥水师傅一类。实际上能传世的往往是石匠师傅的作品。石雕、石刻、磴搡、石臼、石板、门槛等,不像木制品一样容易腐朽。上千年的赵州古桥就是最好的作品,万里长城也靠的是石块。望族的牌楼、妇女的贞节牌坊都是石条制作。我们这里还有一个传说,一个小伙子去上山砍柴,看着仙人下棋,吃着仙人的仙桃,坐烂了斧头柄。仙界一天,人间百年,回来后,找不到自家的房屋,只看到自己家的石臼依旧在墙角边。那座山叫烂柯山,也叫棋盘山,泗乡人叫她昙山。去过圆明园遗址,那刻着“柳浪闻莺”四个字的石条横存在大水法下,供后人凭吊。我前几天去看过的下洋村的牌坊残存的石条上的子还是那么清晰有力,大朱古桥也是由石条和石板组成,桥边,整整齐齐的大石条砌成的古钱塘大堤,经受了上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护卫者钱塘百姓。

箍桶匠

钱塘人有句古话,叫“箍桶匠教木匠,越教越勿象”。同样与木头打交道,方法不一样。越剧《九斤姑娘》许多人都看过,石二佬多次考九斤姑娘,“半夜三更要紧桶,有盖无底桶,有底无盖桶,无盖无底什么桶?”“长根辫子什么桶?外方里圆什么桶?里方外圆什么桶?”我们平时用的脚盆、脸盆、水桶、粪桶、饭桶、吊桶、蒸桶等都是箍桶师傅的产品。我们现在管理学讲的“木桶理论”的长板短板,都是箍桶师傅说了算。木桶的板是弧形的,那是箍桶师傅的曲刨刨出来的。板与板之间要用擂钻钻洞,

并用竹销穿在一起,上下打“箍”,箍在一起滴水不漏。上面还有弓形的“掼”。箍桶师傅选取木材的水平和要求都很高,否则,箍好的桶一经太阳晒和冬天的干燥,桶马上开裂,再好的理论都没有用。

铜匠和铁匠

锅子、汤罐、铜铳破了,都由铜匠师傅修补和铸造,敬神的锡台也是他们铸造的。我们家里有把铜茶壶就从铜匠师傅那里加工,用了我们许多铜板和铜钿,铜钱当一般铜材用,想想真可惜,如能藏到现在,发现一个什么通宝,如是孤品,就发大财了。他们有专门的焊锡可以高温融化修补。等到我上了高中才知道,他们烧的是焦炭,盛融锡的是耐高温的坩埚。铜匠师傅的脸每天被风箱和炉子熏得象“活鬼灶司”。我们这里的铜匠大多来自永康,就是五金之乡。四十年多年前,我们村里来了个“老朱铜匠”,带了几个徒弟,后来为我们村办了五金厂,徒弟中有二人还在干五金行业,其中一人成就了一番五金事业。“修铜罐补锅子”也能修出一番新天地。

我们村打铁的都是孔家的人。什么铁钯、锄头、洋锹、镰刀都会打,薄刀、剪刀、剃头刀都会做。最简单的烧饭用的铁火叉就由孔家打就。路过孔家开的打铁社,只听到“叮当,叮当”的敲打声,这是我们村的“孔家打铁店”。

万向集团的鲁冠球也是靠打铁起家,据说早年还在龙坞葛衙庄做过打铁师傅一一铁匠。

我国炼铜冶铁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代就以青铜器为主,后来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以铁器为主,在军事和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铜匠和铁匠师傅,都是从炼丹的道士演变而来,在古代都有很高的地位。《梦溪笔谈》中沈括写到:“信州铅山县有苦泉,煮之则得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这是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了铜,铜匠师傅就可制作各种铜的器皿。

我们平时经常讲的“锻炼”、“锻造”、“铸造”、“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等,都是铁匠师傅的基本动作。

篾匠师傅

钱塘人叫篾匠师傅为簟(本音dian,钱塘人读tian同田)匠师傅。把竹劈成篾,通过簟匠师傅神奇的手,做成了“羌簟、廪、匾、笸(po)篮、脚箩”。簟匠师傅还需要好的腰功和腿功,他们的活都是蹲着干出来的。

管仲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方者为仓,圆者为廪,这个廪就是簟匠师傅的作品。我家盛粮就是底下用匾,然后用廪围起。《礼记》中“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钱塘人都用羌簟晒稻谷。

我们现在夏日里睡觉都用上空调,甚至现在家里都用中央空调了,几十年前的农民百姓,晚上睡觉靠的就是一张夏布蚊帐、一把扇子和一床凉竹席。每天傍晚,母亲都用热水毛巾擦拭凉竹席,久而久之,竹席就变得非常光滑,睡在那里非常凉快。

漆匠师傅

父亲说,有几个职业比较容易混,摸不到边,看不清底。钱塘人常说的“瞎、漆、皮、灯笼”,父亲解释为瞎子先生瞎说说,高深莫测,不知真假。漆匠师傅,人们称之为“糊涂漆匠”,人们只看到表面的颜色,不知内里。漆匠最难做的是清水活,最易做的是混漆,混漆可以打混仗。皮匠也一样,只看到表面,看不到衬里,很有可能“绣花枕头稻草包”。灯笼匠也一样,纸糊的灯笼,里面的龙骨和灯都看不清。木匠、箍桶匠都要和漆匠配合做。木匠、箍桶匠做的是毛坯,外面还要漆匠上漆,特别是各色家具。现在的漆匠有现成各色漆好买,从前要自己调色的。猪血、洋红(铁红即氧化铁)、绿胆粉都是调漆的原料。漆匠要漆出各色花鸟人物还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一个好的漆匠师傅可能还是一个画家呢。

修缸补碗

四十年前,还有修缸的人沿村叫喊:“修缸哦,补旁(瓮)哦”,悠扬的声音传遍全村。那被司马光砸坏的缸专门有修缸师傅修补,打铆钉,补洋灰,砸坏的缸就这样修复了。修缸补旁的全是浦江人。

我们这里还有句俗语叫“江西人补碗自顾自”,补碗的都是江西人,可能都是景德镇人吧。补碗也叫锔碗,从前补碗都用铆钉钉的,现在萧山蜀山街道还有一位八十多岁高龄,叫蔡焕根的老师傅会补碗。转塘回龙有个叫成炳海的会用现代工艺补碗,能重新上釉,据说水平很不错。

实际上钱塘泗乡还有做衣服的裁缝师傅、烧菜的师公先生(厨师)、做蓑衣的棕匠师傅、穿棕绑的棕绑师傅、弹绵花做被胎的棉花师傅,背着长凳吆喝着“磨剪刀,锵菜刀”的磨刀师傅等等,许多行业我也想不起来了。

岁月如梭,近几十年,现代工艺日新月异,随着工业化时代来临,许多劳动工具都被机器和工业产品替代。造房子大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家用竹制品也都被石化塑料制品替代。传统手工业者也都已年长或过世,很多行业需要抢救了,否则,这些工艺要失传。木匠、泥水、簟匠、铁匠、铜匠、漆匠、修缸补瓮的传统手艺,只能在回忆中呈现了。

写于年4月30日,修改于年4月27日

赞赏

长按







































复方卡力孜然酊效果怎么样
复方生发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yy/6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