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钾盐、金刚石能够杀人吗?你知道哪些地方能够接触到剧毒物质铊吗?你知道鹤顶红、孔雀胆原型是什么?你知道砒霜可以美容吗?你知道五石散的有效成分吗?你想见识放射性矿物质名的美丽吗?如果想知道的话,那就请看下文吧!自然界中的各种矿物提供了我们生存所需的种种资源,在这些矿物中有一部分对我们来说是既是资源也是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使用不当对身体会造成伤害,因此对一些常见的有毒有害矿物做个简介也是件有意思的事!常见有毒有害矿物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矿物无毒甚至是必须元素,但是在一些特殊条件下能够给人带来致命伤害。
包括:钾石盐、金刚石、石棉、石英。
---第二类矿物本身具有强烈毒性。
包括:红铊矿、毒重石、胆矾、毒砂、雌黄、雄黄、砷华、砷化氢、辰砂、方铅矿、光卤石等。
---第三类矿物含有有毒元素但本身一般无毒,主要是在冶炼和使用中可能会造成伤害。
包括闪锌矿、绿柱石、铬铁矿、重晶石、萤石、自然金。
---第四类矿物为放射性矿物。
包括铀矿等。
今天小编只介绍第一类和第二类的部分有害矿物,明天继续第三类!
1第一类矿物钾石盐、金刚石、石棉、石英钾石盐
化学成分为KCl,晶体属等轴晶系的卤化物。单晶体呈六面体,集合体常呈粒状或块状。纯净的钾石盐无色透明,含杂质时呈浅灰、浅蓝、红色等,玻璃光泽。三组立方体解理完全。摩氏硬度2,比重1.99。易溶于水。
鉴定特征:钾石盐和石盐性质极相似,但钾盐味苦咸且涩,火焰为紫色,而石盐味咸,火焰为黄色。
KCl可以用于死刑、谋杀以及医疗事故年6月11日,俄克拉荷马市中心爆炸案犯人麦维吉于美国时间早上七时在印第安纳州特勒荷特监狱以注射毒液方式伏法。报道,行刑时先为麦克维注射静脉麻醉药,让他失去意识,再为他注射一种肌肉松弛剂,让肺部与横膈膜麻痹而停止呼吸,最后再注射氯化钾,停止心跳……
爱看推理小说的朋友一定对氯化钾谋杀案不陌生。以上都是注射方式,口服大量氯化钾也会造成心律失常,有过关于肾炎病人使用无盐酱油(里面用氯化钾代替氯化钠)导致心律失常的报道。
KCl生理学知识生理学上,当血钾高于5.5毫摩尔每升时患者出现皮肤苍白,四肢乏力,手足运动、感觉异常。当血钾高于7毫摩尔每升时,患者四肢躯干出现麻木,甚至软瘫(先躯干后四肢),可引起呼吸困难或者窒息。
高血钾可致血管收缩,产生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等,但高血钾的更大危害却在于心血管的病变。血钾异常时先出现心电图变化(T波高而尖,Q-T时限缩短,QRS增宽,PR间期延长),血钾升到7~8毫摩尔每升时,由于心肌应激性下降,心率减慢,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甚至心室颤动,舒张期心脏停搏。不过,高钾血症患者也可以无或很少症状而突发心脏骤停而死,在临床实践上,高血钾是一个很危险的征象,容易导致心脏骤停。
金刚石
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是纯碳,但总是程度不同的含有各种杂质和包裹体,N是金刚石中的一种重要杂质。对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很大,是金刚石分类的基本依据。等轴晶系,六八面体晶类,晶体形态多呈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四面体及它们的聚形。摩氏硬度为10,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强金刚光泽.比重3.47至3.55,折光率2.42。纯净者无色透明,由于微量元素的混入而呈现不同颜色.性脆、透明,不怕强酸强碱的侵蚀。日光照射后,夜晚能发出淡青色磷光。X射线照射,发出天蓝色荧光。金刚石毒性金刚石具有疏水亲油的特性,当人服食下金刚石粉末后,金刚石粉末会粘在胃壁上,在长期的摩擦中,会让人得胃溃疡,不及时治疗会死于胃出血。
石棉
可剥分为柔韧的细长纤维的硅酸盐矿物的总称,也是天然纤维状矿物的集合体。按其成分和内部结构,通常分为蛇纹石石棉和角闪石石棉两大类。蛇纹石石棉也称温石棉,是纤维蛇纹石的一个亚种;角闪石石棉包括直闪石石棉、蓝石棉(又称青石棉)、铁石棉、透闪石石棉。此外,常将纤维状水镁石称为水镁石石棉,理论化学成分为Mg(OH)2,水镁石不属于硅酸盐矿物,但常与蛇纹石石棉共生。
石棉毒性石棉本身并无毒害,在工业、建筑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确认细小的石棉纤维被吸入人体内,附着并沉积在肺部,可导致下列疾病:肺癌、间皮癌-胸膜或腹膜癌、石棉沉着病-因肺内组织纤维化而令肺部结疤(石棉肺)。是强烈的致癌物。
与石棉有关的疾病症状,往往会有很长的潜伏期,可能在暴露于石棉大约10至40年才出现(肺癌一般15—20年、间皮瘤20—40年)。
一般来讲角闪石石棉的致癌性更为强烈。
石英
成分为SiO2的一系列矿物,常见者为三方晶系。呈带尖顶的六方柱状晶体产出,柱面有横纹。石英集合体通常呈粒状、块状或晶簇、晶腺等。纯净的石英无色透明,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上具油脂光泽,无解理,摩氏硬度7,比重2.65。受压或受热能产生电效应。石英大约占地壳质量的12.6%,是一种极常见的矿物。
石英毒性石英本身无毒,但是吸入肺中会导致硅肺,旧称矽肺。是长期吸入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SiO2)粉尘微粒所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直径大于5μm的硅尘难以进入肺泡,往往被阻滞于上呼吸道,即使进入气管及支气管也能通过纤毛粘液防御系统排出体外,而不致病。小于5μm,特别是1—2μm大小的硅粉尘微粒容易吸人肺泡,并进人肺泡间隔而致病。
石英毒性机理机理:二氧化硅物理性能是非常稳定的。吸人肺泡的粉尘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这些粉尘对巨噬细胞有毒性作用,吞噬硅尘的巨噬细胞变性坏死,这些破坏的巨噬细胞碎片及粉尘又被新的巨噬细胞吞噬。在这个吞噬——溶解破坏——又被吞噬过程中,部分或大部分粉尘可进入肺间质淋巴道吸收,进入肺门及后续淋巴结。还可以继续引起巨噬细胞反应。硅肺病因明确,但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硅肺发病较多的工种在矿山为凿岩风钻工、爆破工、运输工、支柱工,在工厂为粉碎工、筛粉工、包装工、拌料工、喷砂工等。硅肺早期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往往是在作硅肺X射线照片检查时发现,病变到了Ⅱ、Ⅲ期一般都有一些自觉症状;最常见的是气短、胸闷、胸痛,咳嗽、咯痰随感染加重而增加。较晚可出现肺气肿体征。合并心力衰竭时,可见到一系列右心衰竭征象。
2第二类矿物红铊矿、毒重石、胆矾、毒砂、雌黄、雄黄红铊矿
红铊矿成分TlAsS2,单斜晶系,斜方柱晶类,颜色洋红色,条痕暗桃红色,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透明、半透明,三组解理,极完全至中等,具挠性,硬度2-2.5。比重5.53。红铊矿是一种稀少罕见矿物,但是在我国贵州滥木厂富集成矿,构成世界独一无二的铊独立矿床,除此之外,我国还发现有多处铊矿床。红铊矿与辰砂很相似,贵州滥木厂的红铊矿曾经长期被当作是辰砂,后来中科院地化所才鉴定出这是红铊矿。
清华铊中毒女生:朱令
20多年前,清华大学化学系级女生朱令因离奇的“中毒”事件导致全身瘫痪、大脑迟钝。当时她的中学同学贝志诚通过在中国尚处于试验阶段的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出了求救信,并最终解开了朱令“怪病”之谜,朱令也因此成为了中国首位利用“互联网”寻求拯救的病人。这件事令铊在全国名噪一时。
当初到底是不是有人“蓄意投毒”,警方至今都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外界对此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至今发展到网络热议,这其中,朱令同宿舍的一个女生一直被朱令父母认为是“最大嫌疑人”。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认为她是惟一能接触到铊的学生,而且实验室的‘管理非常严格’。
网上文章中有这么一段文章“医院全科医学科医生胡海鹰用“比砒霜厉害几百倍”向记者形容铊盐的危害:“铊盐是一种剧毒性化学物质,无色无味,在食品、饮料里加一点点就能置人死地,不通过专业仪器检测很难发现铊盐中毒。铊盐需要高度保管,不是普通人能从市场上买到或从实验室能得到的。”在胡海鹰看来,整个北京市能接触铊盐的差不多仅个人左右,用铊盐的都是科研单位做化学试验或一些化工类项目研究,还有包括清华、北大等一些大型院校一些特殊的实验室。”
其实铊这种我们不熟悉的元素也并不是很难接触的东西,我国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独立铊矿床和多处产铊矿床,铊矿物在地表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据我所知,由于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有这方面的课题,在研究生和研究人员手中有大量的红铊矿以及其它铊矿物(可能有几千克)以供研究或者稀有矿物收藏,毒死上千人可能没问题,根本没有任何人对这些矿物有所管理,在生活当中,铊制品也有使用之处。
5年11月日本静冈县伊豆市的一名16岁的女高中生因为使用投毒谋害母亲被日本警方逮捕。根据日本法律,未满18岁不得购买铊盐,据警方调查,这名女生不仅通过网络定购,而且竟然曾在药店以真名买过铊。由此可见,至少在日本买到一定铊盐不是难事。
至于中国。铊用于光电池、灯泡、电子、半导体、闪烁计算器生产;尚可用作碳氢化合物和烯族烃聚合和环氧化作用的有机触酶。铊化合物则用作生产红外线光谱计、有色破璃等工业。硫酸铊用作杀鼠剂和杀虫剂;醋酸铊可治疗头癣或用作脱毛剂(慢性铊中毒的症状就是“鬼剃头”)。
近年来,在我国发生数起铊投毒事件,根据发表在医学杂志方面的病例来看有这么几起:6年3月遵义某学校语文教学的高级教师夫妇二人4年4月成都金牛区张家巷的曾义贵、童贵兰夫妇一家四口4年1月河南三门峡一家三口(河南省三门峡市某厂职工祝晓梅与母亲及年仅10岁、正在上小学的儿子杨泽宁三人)年9医院收治(某县农村)郭某父女二人(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处、中国法医学杂志)。关于此事网上有人发文说(郭某是年陕西省文科状元,89年北大考古系毕业后,分配至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发文者自称为郭某朋友的朋友)由于急性铊中毒与周边神经炎症状相似,缺乏足够专业知识的医生很容易误诊,再加上报道方面的原因,估计应该还有一些类似的投毒案件不为人所知。
......
毒重石
又是一种老鼠药,成份碳酸钡。斜方晶系,斜方双锥晶类,常形成假六方双锥状三连晶。致密块状、柱状、纤维状、葡萄状集合体。白色或灰色、浅黄褐色,玻璃光泽,端口油脂光泽,解理三组,中等-不无安全,硬度3-3.5,脆,比重4.2-4.3。毒重石用途除重晶石外分布最广泛的含钡矿物,可构成工业矿床,常与重晶石方解石等共生于低温热液脉中。用于玻璃、制革、颜料、陶瓷工业。不溶于水,但溶于酸中,易被消化道吸收,致死剂量0.8g。
胆矾
化学分子式:Cu[SO4].5H2O。通常呈致密块状、粒状、纤维状、钟乳状及皮壳状等,板状、短柱状晶体不常见,三斜晶系,平行双面晶类。蓝色或淡蓝色,微带浅绿。晶体具玻璃样光泽、半透明或透明,在空气中易失去部分结晶水,形成浅绿色粉末。质脆、易碎、碎块呈棱柱状。硬度2.5,比重2.1~2.3,条痕无色或带浅蓝色,断口贝壳状。无臭,味甜涩。是含铜硫化物在氧化带经氧化分解的次生矿物。
胆矾毒性致死剂量约10g。口服0.65-0.97克可产生严重中毒。表现为齿、齿龌、舌苔发兰,口中有金属味,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些病人2-3天内,出现黄疸、蛋白尿,引起肝、肾损害。硫酸铜极易溶于水,如果饮用水中铜含量过高,超过1.0毫克/升就会引起中毒。我国云南以及江西都有富硫酸铜泉水的出露。江西德兴的富硫酸铜泉水曾经大规模用于炼铜。胆矾可以入药,功效催吐收敛,蚀疮祛腐。
慢性中毒者,毛发可呈绿色,牙龈有绿色铜线,肺部具绿色铜斑。
毒砂
毒砂的化学成分为FeAsS,晶体属单斜晶系斜方柱晶类的硫化物矿物。单晶体常呈柱状,集合体往往为粒状或致密块状。其主要物理性质是:锡白色至钢灰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解理中等至不完全,摩氏硬度5.5-6.0,比重6.2。锤击它,发出蒜臭味。灼烧后具磁性。中国古代称为白砒石、礜石。
毒砂毒性魏晋间服石之风盛行,最出名的是“五石散”。“五石散”也叫“寒石散”,从魏晋到隋唐,服者相寻,杀人如麻,是著名毒药。服药之后,全身燥热,可以饮冰卧雪。服用后,会改进血象,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魏晋时代是个美男子井喷的时代和这也有关系,其实这是微量砷中毒的初期反应),胃口好,进食多,精神爽,补身壮阳且能使人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快感。"人进食多是一候;气下颜色和悦,是二候;头面身痒搔,是三候;策策恶风,是四候;厌厌欲寐,是五候也".长期服用,则会出现"舌缩入喉,痈疮陷背,脊肉烂溃,头痛欲裂,腰痛欲折,腹胀欲决甚者断衣带,心痛如刺,百节酸疼,咽中痛,鼻塞清涕出,膈上大满欲吐,温温欲吐”等一系列严重中毒现象,甚至死亡。
现代的医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五石散是由石钟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及赤石脂组成但这5种药都没有明显的毒性,服之亦不会产生古籍中所记载那样大的毒害作用。据赵匡华主编《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以及其他一些医学家的考证:“其毒性在于《侯氏黑散方》中的“矾石”是“礜石”之误。二者形近易混,古书多混用之例;礜石含砷,所谓服散乃慢性砷中毒;孙氏痛其杀人,把礜石换成石硫黄,始以无毒之方传世。”
雌黄、雄黄
雌黄的化学成分是As2S3,可混有少量锑、硒、汞、钒、锗等。晶体属单斜晶系斜方柱晶类。单晶体呈板状或短柱状,集合体呈片状、肾状、土状等。板状解理{}极完全,薄片具挠性。摩氏硬度低,为1-2,比重3.49。柠檬黄色,条痕鲜黄色,油脂光泽至金刚光泽。逆磁性。木炭上烧之易熔,火焰蓝色,发白烟且有蒜臭味。易熔于氢氧化钾。
雄黄的化学成分是As4S4(AsS),晶体属单斜晶系斜方柱晶类的硫化物矿物,又名鸡冠石。单晶体通常细小,呈短柱状,少见,一般以粒状或块状集合体产出。长期暴露于日光下会变为红黄色粉末状。板状解理良好。雄黄常呈桔红色,条痕呈淡桔红色,金刚光泽,断口为树脂光泽,透明-半透明。摩氏硬度低,为1.5-2,比重3.48。条痕加KOH可分解出黑色褐黑色的砷。
雌黄、雄黄毒性雄黄、雌黄紧密共生于低温热液矿床中,二者成分类似,颜色深浅不同,故古人以雌雄视之。雄黄长期暴露于日光、空气之下会转换为雌黄(注:此处已经证明光化后产生的是伪雄黄而不是雌黄)同时产生三氧化二砷(即砒霜)。长期接触雌雄黄会导致慢性砷中毒,主要为胸背手足皮肤颜色变暗、手足掌长厚茧或长疔(砷疔)、皮肤搔痒、四肢麻木、四肢酸痛、经常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湖南石门雄黄矿附近某村的慢性砷中毒比例高达36%。雄黄常作为中药使用,例如牛黄宁宫片的组成就有雄黄,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息风止痛之功能,对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抗复发作用。而由于长期服用牛黄宁宫片造成的慢性砷中毒近年来屡有报道。选取纯净的雄黄,砸成10厘米上下的块,点燃之,使雄黄燃烧,生成气态的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然后通过冷凝管道,使三氧化二砷得到充分冷凝,即为砒霜。
文章来源于网络(娴沖)的博客,感谢作者的分享!
点石成金材美价廉矿材网:工业矿物与岩石及相关应用材料第一大自媒体,及时矿材资讯,专业矿材资料,免费卖矿找材,为矿山和加工厂免费快速卖矿,全方位技术服务,点石成金;为陶瓷、塑料、橡胶、油漆涂料、建材等行业省心省钱找材,保质保量提供原材料,材美价廉!
免费发布矿材供求信息请加
长按指纹自动识添加白癜风哪看的好北京哪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