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对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区别进行归纳,有的方法实际鉴别时所用时间较长或操作较为复杂,虽然理论上可行但鉴别时很少会用到。
物理方法:
1.密度法:浓硫酸比稀硫酸密度大(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相同体积,质量大的是浓硫酸。
2.粘稠度法:浓硫酸是粘稠的液体,而稀硫酸则接近于水的粘度,因此可直接摇动观察粘稠度,浓硫酸振荡后会有液体附着在试剂瓶内壁上,称为“挂壁”现象。
3.沸点法:硫酸是高沸点的酸,98%的浓硫酸沸点为℃,故可取少许于试管中加热,先沸腾且有大量水蒸气产生的为稀硫酸
4.稀释法:浓硫酸溶解于水大量放热,故可在小烧杯中加20mL水,沿烧杯壁慢慢加酸,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的是浓硫酸。
5.吸水性法: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的是浓硫酸。
6.浓盐酸法:分别向浓盐酸中分别加入两种酸,由于浓硫酸有吸水性且遇水大量放热,因此很快产生大量气泡的是浓硫酸。实验室可用该方法快速制氯化氢气体,如果向浓硫酸中加浓盐酸产生气体速率较快且所得氯化氢不需要干燥(需要将浓盐酸直接加到浓硫酸底部并控制加入速度不能过快,否则容易暴沸。),如果向浓盐酸中滴加浓硫酸产生气体速率较慢且所得氯化氢含有水蒸气。
7.导电性法:取两个碳棒作电极,插入酸中,电路中串联上小灯泡,用两节干电池构成闭合回路,小灯泡发光且较亮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中水较少,绝大部分硫酸分子没有电离,故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很小,导电性较差。(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但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会发生电解的化学反应。)
化学方法:
1.铁/铝法:分别取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铁丝或铝片,无现象的是浓硫酸,有气泡出现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在常温时可使铁、铝等金属表面快速氧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2.铜/碳/硫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铜片或木炭后,再分别加入酸,然后加热,能够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
3.镁/锌法:稀硫酸与镁、锌等反应产生无色无味的氢气,浓硫酸与镁、锌等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4.纤维素法:分别用玻璃棒醮取两种酸在纸或木材或棉布上画痕,表面脱水炭化的是浓硫酸。
5.蔗糖法: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0g蔗糖,滴入1mL水后,再加入酸,能使蔗糖脱水炭化产生“黑面包”的是浓硫酸。
6.试纸法:滴在紫色石蕊试纸上,稀硫酸的变红,浓硫酸的碳化变黑。(4、5、6都涉及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7.胆矾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胆矾少许,再分别加入酸,晶体溶解溶液变蓝色的是稀硫酸,晶体表面变白色的是浓硫酸。
8.食盐法:在试管中加入少许食盐,然后分别加入酸并微热,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食盐溶解无刺激性气体产生的是稀硫酸。氯化钠固体和浓硫酸/浓磷酸混合加热是实验室制氯化氢的方法,原理是难挥发酸制易挥发酸。
9.氯化亚铁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氯化亚铁溶液少许,再分别加入酸,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的是浓硫酸。
10.KI—淀粉溶液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KI—淀粉溶液少许,再分别加入酸,溶液变蓝的是浓硫酸。
高中化学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