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染,是利用草木之汁染制纤维的方法。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相当水平的这种染色技术。草木染所采用的植物有:茜草、红花、苏木、蓝草、桅子、槐米、紫草、荩草、黄柏等等。中国古代众多文献都记载着古代草木染植物与染色在那些年代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中国传统草木染技艺,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从植物染料的采集提取、制液到染色加工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这里大概总结出草木染染色中采用媒染法、复染法、套染法、氧化还原法等方面的几种工艺特点。
媒染法:草木染工艺中,许多从植物里提取的色素,对纤维亲和力不是很强,这种植物染料在纤维上得色不高,色牢度较差,要提高色素与纤维较好地结合必须通过一些矾类物质的介入,这种媒介物称为媒染剂。传统的草木染媒染剂通常有白矾、皂矾、胆矾等,通过这些媒染剂的媒染,使纤维上色量增加,同时也提高了染色的固色作用。
复染法:在周代,草木染大量应用,染色的程序及染色的颜色名称,都有明确要求并建立了必要的规章,规范了当时染色行业严格的技术管理。植物染料本身与植物纤维亲和力低,染一次只有少量色素吸附在纤维上,要染深色,必须反复多次浸染,色素才可能较多地吸附与聚结,达到深度的要求。古代染工为了每染一次便于掌握染色深度,规定每染一次色就有一个色名的习俗,以此确定染色标准。这种同一色系反复染色达到深色的方法称为复染法。
套染法:现在的印染工厂染色是根据样卡(色卡)要求,通过染料不同量的比例拼色。配制成染液,将面料进缸一次性染色。而在古代,纤维上的各种色彩---间色,是采用多次在不同的植物染液里套染来完成的。套染工艺是先染一色后,再套染另一色,产生第三色的效果。天然植物染料本身没有绿色染料,染绿则要纤维先用槐花染成嫩黄色,然后再用靛蓝套染,经空气氧化,以黄套蓝即成绿色。传统的套染工艺正是遵循色彩构成原则,黄+蓝=绿、红+黄=赤、红+蓝=紫,以原色与间色的规律和基本要素来指导生产。
氧化还原法:草木染大都是染色后经媒染处理,使其色素沉淀附着并固结于纤维上。唯独靛蓝染色与其他植物染料染法不同。蓝靛染色采用的是氧化还原法。蓝染后,纤维出缸时呈黄绿色,一经空气氧化,纤维立即转变成蓝色。蓝草染蓝在古代商周时期,应用相当普遍。染色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呈碱性,配成染液使之发酵,把原来的靛蓝还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之中,因此纤维上色,染完经空气氧化成蓝色。染蓝也需要多次复染才能达到深度,才能“青胜于蓝”。纤维的红中偏紫、绿中发青的体现,都离不开靛蓝与其他植物染料套染的结果。虽说染蓝工艺经过从制靛、发酵、还原靛白、复染、套染复杂的过程,蓝色作为三原色中不可缺少的主色,在创造绚丽多彩的纤维世界里,它与其他植物染料配伍性能较强,利用靛蓝套染、拼色的广泛应用,靛蓝的存在为草木染技艺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保持着重要地位。
今天,全球倡导人类环境绿色环保的呼声日益增高。我们研究草木染技艺意在让全民崇尚自然、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免遭破坏、减少污染,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