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一、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又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现象,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分子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2.一切物体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①扩散:不同种类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空隙中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中有空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3.用分子观点解释:
蒸发是一种缓慢进行的的汽化现象,从分子运动角度看,蒸发实际上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
沸腾是从分子运动角度看,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
沸腾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注意点: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二、密度
概念:物理学上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公式:ρ=m/V
ρ水=1.0*千克/米3
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千克。(1克/厘米3=1.0*千克/米3)
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大小与m、V无关,与物质的种类(及状态)有关。
测量液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烧杯
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2.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4.盐水密度表达式:ρ盐水=(m1-m2)/V
总结: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利用公式ρ=m/V,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直接(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能够(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且水面上升不能超过量程。
三、比热
1.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多少,物质的种类
2.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3.水的比热最大。
4.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值不同。
5.比热越大,不容易升温,也不容易降温。
四、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②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③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④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具有制冷作用。
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③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五、物质的变化
1.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变化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着物理变化的发生。
物质具有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
2.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3.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