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考风雨兼程

精华与你同行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逐题解析

1、答案:A

解析:A选项是典型的物理变化,B选项由胆矾经过变化生成铜是化学变化C选项涉及碳酸钙受热分解D选项涉及硫化汞的受热分解和硫和汞化合生成硫化汞等化学变化。

2、答案:C

解析:A选项生活常识,尼古丁是污染

B选项钙基固硫知识再现

C放射性元素本身就是一种污染

D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消除污染。

3、答案:D

解析:A选项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没有标出

B选项过氧化钠中存在离子键和氧原子之间的非极性共价键

C选项核素的表达质量数应为左上角标

D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正确。

4、答案:C

解析:题目中明确指出分散系一为溶液,分散系二为胶体

A分散系一中除了钠离子和氯离子还有有氢离子氢氧根

B电解质为化合物而不是混合物

C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所以可以区分

D不同的分散系分散质的粒子直径不同

5、答案:D

解析:A碳酸氢钠只能写成碳酸氢根不能拆分成碳酸根

B氨水中的一水和氨为弱碱,不能拆分成氢氧根

C方程式不满足守恒规律

D正确

6、答案:B

解析:A焓变的大小不受催化剂影响

B二氧化锰和氯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常识

C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本质就是改变反应途径而达到催化作用

D根据图示反应物的能量高于产物的能量为放热反应

7、答案:A

解析:整个题是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考查

A根据排布规律可以推出未知元素

B在金属和非金属附近寻求半导体材料

C农药化肥的制作元素在六七主族

D过渡元素寻找做催化剂的合金

8、答案:C

解析:A正确,常见重金属离子考查

B酸性和碱性较强的溶液都可以用中和法处理

C将CrO42-转化为Cr2O72-没有化合价变化,故该选项错误

D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处理应用沉淀法,正确

9、答案B

解析:本题为简单实验考查

A该选项考查的是增加Fe3+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B选项滴加氯化钾氯离子和钾离子在反应物和产物中都有,所以不影响平衡移动

C选项是增加硫氰化钾的浓度影响平衡移动

D滴加氢氧化钠,会消耗三价铁离子,造成反应物浓度降低

10、答案D

解析:A氧化性应该是三价铁离子强于铜离子

B题目中强调加入过量铁粉,所以固体中还含有铁粉

C因为铁粉过量铜离子会被铁粉还原成铜单质析出

D正确

11、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确定M:氢R:钠Q:氧T:硫X:铝Y:镁Z:氯

A正确

B钠、铝、镁中钠得失电子能力最强

C过氧化氢为共价化合物

D氢在第一周期,氧在第二周期,氯在第三周期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

A碳元素变为最高价,被氧化

B反应2中碳元素没有化合价变化

C总反应方程式为:2CN-+5Cl2+10OH-=2CO2+N2+10Cl-+5H2O,所以产生1mol氮气消耗5mol氯气

D反应1中根据化合价变化守恒可以确定Cl2:OCN-=1:1正确

13、答案:B

解析:由图像可知,随着X的增大,二氧化硫转化率降低,所以X表示温度,所以A选项错误。

再根据同温下压强越大,转化率越高,平衡正移,所以L1L2,B选项正确。

C平衡常数和温度有关,两点温度不同,所以平衡常数不等。

D不符合平衡状态的判定

14、答案:C

解析:A由图1看出氢气和丁烷的比值会影响丁烯的产率,固错误

B有图2可以确定,随着温度的升高,丁烯的产率先增高,后降低,故错误

C甴图2得出正确

D图1中随着比值的变化,丁烯的产率先增加,后减小

解析:(1)由流程图可知,反应Ⅱ中反应物是FeO和H2O,生成物是H2和Fe3O4;铁的氧化物在环裂解水制氢气过程中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变化,所以是催化剂;

(2)解析:想要提高CO产率,反应2C(s)+CO2(g)=2CO(g)需正向移动,

=因为△V>0,减小压强,反应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所以平衡正向移动,CO产率增大;

因为△H>0,升高温度,反应向吸热方向移动,所以平衡正向移动,CO产率增大;

移走CO,CO浓度减小,反应将向着使CO浓度增大的方向移动,所以平衡正向移动,CO产率增大;

加入CO2,CO2浓度增大,反应将向着使CO2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所以平衡正向移动,CO产率增大;

解析:(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2分)

考查课本基本方程式

(2)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Fe2+的相关性质,涉及少量CO32-和HCO3-的性质,难度中等。

(1)根据题意FeSO4和Na2CO3直接混合生成FeCO3沉淀,“无气体生成”,可直接写出:Fe2++CO32-=FeCO3↓;证实产物是FeCO3时,加入某试剂,产生气体,因此,只要加入比碳酸强的酸可以生成CO即可,因此可以加稀硫酸或稀盐酸。

(2)根据题意,此处需要证实产物中含有Fe(OH)2,而Fe(OH)2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出现典型的现象:白色→灰绿色→红褐色。

(3)此反应有一定难度,根据题意,实验b是Fe2+与HCO3-混合,但产物是FeCO3,因此需要想到HCO3-电离才可以出现CO32-,同时题干强调“大量气泡”,因此,HCO3-电离出的H+还要继续与HCO3-反应生成CO2,综上所述:Fe2++2HCO3-=FeCO3↓+CO2↑+H2O。

(4)根据题意红褐色物质应为Fe(OH)3,白色的FeCO3被空气中的O2氧化生成Fe(OH)3,其中C元素生成CO2较为合理,产物中的H来自H2O,综上所述:4FeCO3+O2+6H2O=4Fe(OH)3+4CO2。

(3)根据题意对比,实验a中有Fe(OH)2,肯定说明实验a中OH-浓度较大,分析OH-的主要来源,可知要考虑Na2CO3水解,尽管实验a的Na2CO3浓度比实验b的NaHCO3浓度略低,但Na2CO3水解程度远大于NaHCO3,因此,造成实验a中可产生Fe(OH)2,而实验b中没有。

解析:(1)根据反应1、反应2、反应3对比确定a、b、c、三个选项正确,根据d中信息,三个反应中既有吸热反应,又有放热反应,而通过调整各种反应物的用量,最终达到调整三个反应的比例。使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相互促进,达到焓值约为0,故d选项也为正确

从工业目的上分析,改变措施我们要从更多、更快、更纯的得到产品以及原料充分利用上分析,明显采用高温是让甘油保持气态,反应物充分反应,反应速率快

①答题方向是原子利用率,根据产品是氢气,所以从原料中的氢原子是否完全进入主产物中去组织答案,而题目引导甲烷,含有氢元素较高。

②三个反应中都有二氧化碳生成,而由图1可看出,二氧化碳浓度变低,氢气浓度变高,所以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使反应平衡正移。提高氢气的产率。

①也是一道从图信息中总结答案的题型,对比三条曲线,Ni/SIC催化剂效率最高,而且活性保持时间长。

②题目信息中提到,氧化镧循环使用,可以吸收碳粉。而第一步反应和二氧化碳反应,说明总反应为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答案很容易得到。

●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试卷及答案—语文

●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试卷及答案——语文

●焦虑的家长+压抑的孩子=两败俱伤的教育

●五位清华学子谈高考经验丨高考倒计时天,努力还来得及!

双十一学习狂欢节

不怕钱包失血

课程优惠免!费!抢!

现金红包免!费!抽!

学习礼包免!费!送!

扫描下方海报中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sc/8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