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9年级化学打卡14(8月22日):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5:BCCCB6~10:DBCAC
11~15:CCDBC16~20:ADADD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复合肥料:尿素、硝酸钾、磷酸二氢铵
B.有机物:甲烷、乙醇、乙酸
C.混合物:煤、石油、冰水共存物
D.有机合成材料:合金、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解:A、尿素属于氮肥,故A错;
B、甲烷、乙醇、乙酸都含有碳元素,都属于有机物,故B正确;
C、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故C错;
D、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D错。
故选:B。
2.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置换反应生成物为单质和化合物,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原子
D.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解:A、置换反应生成物为单质和化合物,但是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为置换反应,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错误;
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洞额混合物只含有一种元素,错误;
C、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原子,例如中子不带电,正确;
D、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酸和金属氧化物或是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都不是中和反应,错误;
故选:C。
3.有硝酸铜、氯化钠、石灰水、盐酸、碳酸钾五种溶液,从中取若干种进行混合,若使混合时既无气体也无沉淀生成得到澄清溶液,最多能取溶液( )
A.5种 B.4种 C.3种 D.2种
解:根据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可知:硝酸铜与氯化钠不反应,硝酸铜与石灰水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硝酸铜与盐酸不反应,硝酸铜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沉淀,氯化钠与石灰水不反应,氯化钠与盐酸不反应,氯化钠与碳酸钾不反应,石灰水与盐酸反应无气体也无沉淀生成得到澄清溶液,石灰水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沉淀,盐酸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气体。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从硝酸铜、氯化钠、石灰水、盐酸、碳酸钾五种溶液中取出若干种进行混合时,要求既无气体也无沉淀生成,并且得到澄清的溶液,最多取的溶液的组合为:盐酸、石灰水、氯化钠,盐酸、氯化钠、硝酸铜。所以,最多取溶液是3种。
A、最多能取溶液不是5种,故A错误;
B、最多能取溶液不是4种,故B错误;
C、最多能取溶液是3种,故C正确;
D、最多能取溶液不是2种,故D错误。
故选:C。
4.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
B.a克是指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
C.A点时,溶液的溶质为NaOH、NaCl
D.B点表示稀盐酸和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一定相同
解:
A、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故是将稀盐酸滴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错误;
B、根据图象可知,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横坐标表示加入盐酸的量,故错误;
C、从图象可以看出,A点溶液呈碱性,由于加入了盐酸,所以有生成的氯化钠和剩余的氢氧化钠两种物质,故正确;
D、B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所加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错误。
故选:C。
5.金属陶瓷是一种应用于高科技的复合材料,合成方法是将陶瓷(主要成份A12O3,ZrO2等耐高温材料)和粘结金属(主要是Cr、Mo、W、Ti等高熔点金属)研磨混匀成型后,高温烧结使金属仍然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金属陶瓷之中.已知Cr、Ti的金属活动性比Fe强,和Zn接近.据此判断,在高温烧结时可以使用的保护气是( )
A.氧气 B.氮气或稀有气体
C.空气 D.HCl和水蒸汽
解:根据“Cr、Ti的金属活动性比Fe强,和Zn接近”这一信息,我们以类比的方法可以得知:Cr、Ti可以与空气、氧气、水蒸气以及酸等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我们不能选用空气、氧气、水蒸气以及HCl作为保护气,只能选用氮气和稀有气体,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故选:B。
6.现有Na2SO4、NaCl、Na2CO3三种试剂,将NaNO3溶液中含有的Ba(NO3)2、AgNO3、Zn(NO3)2依次、逐一除去,则加入适量试剂的顺序为( )
A.NaCl、Na2CO3、Na2SO4 B.Na2CO3、Na2SO4、NaCl
C.Na2SO4、NaCl、Na2CO3 D.NaCl、Na2SO4、Na2CO3
解:分别将三种离子沉淀出来,则第一步不能选择Na2SO4是因为会得到硫酸银(硫酸银微溶于水,微容物溶解度较小也相当于沉淀),硫酸钡两种沉淀;Na2CO3同理,会得到氢氧化铜、碳酸银、碳酸钡三种沉淀(碳酸铜水解生成氢氧化铜),第二步不能加碳酸钠,会生成碳酸钡和硫酸钡沉淀,所以将NaNO3溶液中含有的Ba(NO3)2、AgNO3、Zn(NO3)2依次、逐一除去,加入试剂的顺序为NaCl、Na2SO4、Na2CO3,故选:D。
7.铜屑表面呈绿色,欲利用其制取胆矾,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制取流程,有关该流程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①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B.铜屑表面呈绿色的物质俗称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
C.由固体B制取硫酸铜溶液的过程中,方法1更符合绿色化学要求
D.操作②的步骤为将硫酸铜溶液加热蒸干
解:A.由题意操作①把溶液A和固体B分离开,说明操作①是过滤,应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故A不正确;
B.铜绿是碱式碳酸铜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u2(OH)2CO3故B正确;
C.制取硫酸铜溶液过程中方法1中生成二氧化硫这种副产生,二氧化硫是有害气体,所以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故C不正确;
D.由溶液得到晶体有两种方法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胆矾是结晶水合物,如果采用加热蒸干的方法得到晶体将得到的是硫酸铜粉末而不是胆矾,故D不正确。
故选:B。
8.科学家发现由C60制取的化合物M可以抑制艾滋病毒,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某化学家制得了C50,它与C60都是单质
B.由C60制取化合物M的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C.某物质含有C50分子和C60分子,该物质是化合物
D.C60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解:A、C50与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正确。
B、由C60制取化合物M的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正确。
C、含有C50分子和C60分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不属于化合物,故C错误。
D、C60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中,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9.将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分类,图中甲、乙、丙是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变化,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A.当X为稀盐酸时,甲、乙、丙可以为氧化铁、氢氧化铜、硝酸银
B.当X为铁时,甲、乙、丙可以为盐酸、氧气、硫酸铜
C.当X为氢氧化钠时,甲、乙、丙可以为氯化铵、盐酸、二氧化碳
D.根据题意,X不能为碳酸钠
解:A、稀硫酸可以与氧化铁、氢氧化铜以及硝酸银反应,且氧化铁、氢氧化铜、硝酸银属于不同类物质,故选项符合图示转化关系。
B、稀硫酸与盐酸氧气以及硫酸铜之间均不能反应,所以该选项不符合图示转化关系。
C、当X是硫酸,硫酸均不能与氯化铵、盐酸、二氧化碳反应,故选项不符合图示转化关系。
D、如果X是碳酸钠,甲、乙、丙分别是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钙,符合图中连线间物质都能反应,且甲乙丙是三种不同类的物质,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A。
10.如图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
②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由NaNO3转化为碳酸钠,假设能反应,对应的是硝酸盐和钠盐,而硝酸盐和钠盐均是可溶性盐,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该反应不能实现,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均一步实现。
③硝酸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钠,碳酸钙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钙、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
故①③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
故选:C。
11.在以下的“四连环”图中,每环代表一种物质,相连环间所代表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下表的选项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
B
C
D
甲
Cu
C
O2
Na2CO3
乙
HCl
O2
CO
HCl
丙
CuO
CO
Fe2O3
BaCl2
丁
Mg
CO2
C
H2SO4
A.A B.B C.C D.D
解:A、A中甲和乙不能发生反应,甲和丁不反应,丁和丙不反应,所以A不正确;
B、B中丙和丁不能发生反应,所以B不正确;
C、C中都能反应,故C正确;
D、D中乙和丙不能发生反应,故D错。
故选:C。
12.如图所示的基本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检查气密性
C.加热液体 D.闻气体的气味
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13.实验室常用燃烧的方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3.2g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该有机物中( )
A.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B.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
C.只含有C、H两种元素,不含有O元素
D.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就是有机物中碳元素的质量,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就是有机物中氢元素的质量。故该有机物中含有C的质量为:4.4g×=1.2g;该有机物中含有H的质量为:3.6g×=0.4g;该有机物中含有O的质量为:3.2g﹣1.2g﹣0.4g=1.6g.因此可判断该有机物中含有C、H、O三种元素。
故选:D。
14.在制取下列物质的实验设计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是( )
A.CuCu(NO3)2溶液Cu(OH)2
B.CaCO3CaOCa(OH)2NaOH
C.FeFe2O3Fe2(SO4)3
D.CuOCu(OH)2CuSO4
解:A、铜与硝酸银反应可生成硝酸铜,硝酸铜与氢氧化钠可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理论上正确,操作上也较简便,但利用硝酸银、氢氧化钠制取氢氧化铜,经济上不合理,故A不正确;
B、氧化钙与水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钠;理论上正确,操作也只需要加入液体较为简便,利用碳酸钠获得氢氧化钠,经济上也合理,故B正确;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能生成三氧化二铁,因此该方案在理论上就是错误的,故C不正确;
D、氧化铜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因此该方案在理论上就是错误的,故D不正确。
故选:B。
15.比较归纳是科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若以下的物质转化都由一步反应完成:①Zn→ZnCl2②Zn(OH)2→ZnCl2③ZnCO3→ZnCl2则( )
A.三种转换发生的都是复分解反应
B.三种转化都必须加入盐酸才能完成
C.只有②发生了中和反应
D.三种转化的生成物中都有水
解:A、Zn→ZnCl2,锌与稀盐酸或与氯化铜反应都可转化为氯化锌,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B、锌与氯化铜可反应生成氯化锌,不需加入盐酸,故错误;
C、①中发生的反应是置换反应;②中氢氧化锌与稀盐酸反应可生成氯化锌,属于酸和碱的反应,是中和反应;③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锌与稀盐酸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正确;
D、锌与稀盐酸生成氢气和氯化锌,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没有水生成,故错误;
故选:C。
16.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与空气和氧气反应,现象如下表所示:
甲
乙
丙
空气
剧烈燃烧
变黑
变黑
氧气
更剧烈燃烧
变黑
剧烈燃烧
据以上信息,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甲>丙>乙 B.甲>乙>丙 C.乙>丙>甲 D.丙>乙>甲
解:根据信息可知与同一物质反应时现象越剧烈其活动性越强,由甲、乙、丙三者与空气的反应可以知道甲与空气反应最剧烈,其活动性最强,由甲、乙、丙三者与氧气反应的现象丙剧烈燃烧乙仍然是变黑,丙的反应比乙更剧烈一些,所以丙的活动性比乙强,综合结论可知三者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丙、乙。
故选:A。
17.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
A.黄铜 B.焊锡 C.钢 D.四氧化三铁
解:合金是指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融合到另一金属中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而四氧化三铁是由铁和氧组成的化合物,而不是混合物,
故选:D。
18.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对其实验现象的描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
A.红磷:产生大量白雾
B.硫: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镁条:发出耀眼白光
D.细铁丝: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9.有X、Y、Z三种金属,把Y放入XSO4溶液时,溶液质量不断增加,把X放入Z(NO3)2溶液时,溶液质量不断减少,则下列符合X、Y、Z顺序排列的金属组是( )
A.Fe、Zn、Cu
B.Fe、Mg、Cu
C.Al、Fe、Ag
D.Cu、Zn、Ag
解:
A、Fe、Zn、Cu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Y>X>Z,故此项错误;
B、Fe、Mg、Cu的活动性顺序符合Y>X>Z,但镁和硫酸亚铁反应时溶液在质量不断减少,故此项正错误;
C、Al、Fe、Ag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Y>X>Z,故此项错误;
D、Cu、Zn、Ag的活动性顺序符合Y>X>Z,且锌和硫酸铜反应时溶液质量增加,锌和硝酸银反应时溶液质量减少,故此项正确。
故选:D。
20.锡(Sn)是“五金”之一,它的金属活动顺序位于铁和铜之间,则下列反应一定不会发生的是( )
A.Mg+Sn(NO3)2═Sn+Mg(NO3)2
B.Sn+H2SO4═SnSO4+H2↑
C.Sn+Hg(NO3)2=Hg+Sn(NO3)2
D.Sn+ZnSO4=Zn+SnSO4
解:A、因为镁位于铁的前面,锡(Sn)位于铁的后面,所以锡(Sn)位于镁的后面,故A能发生反应;
B、因为锡(Sn)位于铁和铜之间,如果锡位于氢的前面,就能与酸反应,故B能发生反应;
C、因为锡(Sn)位于铁和铜之间,汞位于铜的后面,所以锡位于汞的前面,故C能发生反应;
D、由于锌位于铁的前面,锡(Sn)位于铁的后面,所以锡不能置换硫酸锌中的锌,故D不能发生反应。
故选:D。
科学王老师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