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03晶体结构与性质真题模拟练参考答案

单元03晶体结构与性质

真题模拟练

(时间:75分子分值: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6小题,其中1至10题每小题2分,11至16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C

A.14N是原子,而N4与N2的N元素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单质,因此三者不能互为同位素,A错误;

B.N4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固态时属于分子晶体,B错误;

C.SO42-中的中心S原子价层电子对数是4+(6+2-2×4)/2=4=4,因此S原子采用sp3杂化;NH4+中的中心N原子价层电子对数是4+(5-1-1×4)/2=4=4,故N原子杂化类型也是采用sp3杂化,C正确;

D.(NH4)2SO4是盐,属于离子化合物,NH4+与SO42-之间以离子键结合,在阴离子、阳离子中,不同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都是以极性共价键结合,故(NH4)2SO4中含有共价键、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2.

B

A.选项所给离子方程式电荷不守恒,正确离子方程式为Cu+2Ag+=2Ag+Cu2+,A错误;

B.向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可与NaOH反应得到四羟基和铝酸钠,离子方程式为Al3++4OH-=[Al(OH)4]-,B正确;

C.向NH4HC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铵根也可以反应,离子方程式为NH4++HCO3-+Ba2++2OH-=BaCO3↓+NH3·H2O+H2O,C错误;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得到铜氨络离子,离子方程式为Cu2++4NH3·H2O=[Cu(NH3)4]2++4H2O,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3.

D

A.臭氧的分子结构与水相似,是空间结构为V形的极性分子,氧气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氧气,故A正确;

B.分子晶体的CO2和共价晶体的CO2结构不同、性质不同,是不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将分子晶体的CO2转变为共价晶体的CO2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B正确;

C.[Ne]3s13p1的第二电离能是失去3s上的电子,[Ne]3p2的第二电离能是失去3p上的电子,3p上的电子能量高于3s上的电子的能量,容易失去,所以前者第二电离能更大,故C正确;

D.配合物中外界的离子容易电离,配合物[TiCl(H2O)5]Cl2?H2O的外界有2个Cl-,向含1mol配合物[TiCl(H2O)5]Cl2?H2O的溶液中加入含3molAgNO3的溶液,将生成2molAgCl沉淀,故D错误;

故选D。

4.

C

A.晶体是由无数的晶胞所组成,即晶胞是晶体中的最小的结构重复单元,故A正确;

B.晶体是由大量微观物质单位(原子、离子、分子等)按一定规则有序排列的结构,可以使X光发生有规律的衍射,而非晶体固体则不能,故B正确;

C.CuSO4溶液蒸发结晶得到的是CuSO4·5H2O蓝色晶体而不是粉末,故C错;

D.溶质从容也中析出可形成晶体,所以缺角的NaCl晶体放在饱和NaCl溶液中,能变为完美的立方体,故D正确;

答案选C。

5.

A

A.晶体硅是原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的是共价键,正确;B.碘是分子晶体,升华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错误;C.氧化铝是离子化合物,熔融时破坏的是离子键,错误;D.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溶于水时破坏的是离子键,错误;答案选A。

6.

B

A.Al3+、Na+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有2个电子层,电子层数相同,半径随着原子序数递增而减小,r(Na+)>r(Al3+),Cl-结构示意图为

,电子层数为3,半径最大,即微粒半径大小顺序是,r(Cl-)>r(Na+)>r(Al3+),故A说法正确;

B.共价晶体硬度可以从键能角度考虑,C的原子半径小于Si的原子半径,因此键长的大小顺序Si-Si>Si-C>C-C,键长越长,键能越小,因此硬度大小顺序是金刚石>SiC>晶体硅,故B说法错误;

C.H2O和HF含有分子间氢键,AsH3不含分子间氢键,沸点最低,常温下H2O为液体,HF为气体,因此H2O的沸点高于HF,故C说法正确;

D.离子晶体熔点与晶格能有关,晶格能大小与离子半径以及所带电荷数有关,r(K+)>r(Na+)>r(Mg2+),r(Cl-)>r(O2-),晶格能大小顺序是MgO>NaCl>KCl,离子晶体熔点为MgO>NaCl>KCl,故D说法正确;

答案为B。

7.

A

A、氧化钙与水化合过程中水中的共价键会断裂,并会形成氢氧根离子,选项A正确;B、热稳定性与共价键即非金属性有关,氧元素的非金属性大于硫元素,选项B不正确;C、HCI属于共价化合物,选项C不正确;D、足球烯(C60)并非共价化合物,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A。

8.

C

A.当阳离子所带电荷相同时,阳离子半径越大,其结合氧离子能力就越弱,对应的碳酸盐受热分解温度就越高,则碳酸盐的分解温度:MgCO3<CaCO3<BaCO3,A错误,

B.金属晶体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的电荷越多,金属的熔点越高,则熔点由高到低:Al>Mg>Na,B错误;

C.Cl-具有三个电子层,O2-、Na+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故微粒半径:r(Cl-)r(O2-)r(Na+),C正确;

D.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与元素非金属性一致,已知非金属性比O>Cl>S,故H2OHClH2S,D错误;

故答案为:C。

9.

D

已知A、B、C、D、E、F六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得到A~F元素分别为O、F、Na、Al、Ge、Ag。

A.根据同电子层结构核多径小,则离子半径:C<A,故A错误;

B.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因此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D<C,故B错误;

C.B元素对应的氢化物熔沸点高是因为HF存在分子间氢键,故C错误;

D.E形成的单质属于共价晶体,其熔点高,硬度大,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0.

C

A.向配合物Co(NH3)3Cl3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无沉淀生成,说明NH3、Cl-与Co3+形成配位键,即Co3+的配位数为6,故A说法正确;

B.FeCl3中加入过量KI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有Fe3+,根据可逆反应的特点,推出Fe3+与I-反应是可逆反应,故B说法正确;

C.题中没有指明两者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相等,因此无法根据钠盐pH比较两种酸酸性强弱,故C说法错误;

D.HCO-3-在水溶液中既有电离也有水解,HCO-3-电离HCO-3-=H++CO32-,加入CaCl2溶液,Ca2+与CO32-反应生成CaCO3沉淀,促进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c(H+)增大,H+与H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D说法正确;

答案为C。

11.

B

A.1个[Cu(NH3)4]2+中含有4个配位键,1mol[Cu(NH3)4]2+含配位键的个数为4NA,选项A正确;

B.CH3CH2OH中C和O均为sp3杂化,46g乙醇为1mol,sp3杂化的原子数为3NA,选项B错误;

C.SF6中S的孤电子对数为(6-1×6)/2=0,价层电子对数为6+0=6,则0.5molSF6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NA,选项C正确;

D.pH=2的醋酸溶液中H+的浓度为0.01mol/L,故H+数目为0.01mol/L×0.5LNA=0.NA,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12.

B

A.二氧化碳为熔沸点低的分子晶体,二氧化硅为熔沸点高的共价(原子)晶体,晶体类型不同,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2、孤对电子对数为0,则分子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故B正确;

C.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则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小于氧元素,故C错误;

D.二氧化碳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属于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B。

13.

B

X和Y的基态原子的2p能级上各有两个未成对电子,则2p能级上分别有2、4电子,则X为C,Y为O;Z与Y同族,则Z为S;W原子核内有29个质子,则W为Cu,以此解题。

A.X、Y、Z分别是C、O、S,同周期越靠左半径越大,不同周期一般来说,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则原子半径r(S)r(C)r(O),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即稳定性H2OH2S,B正确;

C.同主族,越向上第一电离能越大,C错误;

D.根据晶胞结构可知,两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值为1∶2,故该氧化物为Cu2O,D错误;

故选B。

14.

C

A.CaO为离子化合物,熔化断裂离子键,而CO2在固体时是分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无关,错误;B.NaCl为离子化合物,熔化断裂离子键,而HCl在固体时是分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无关,错误;C.SiC与SiO2都是原子晶体,熔化断裂的是共价键,与化学键有关,正确;D.Cl2与I2在固体时是分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无关,错误;故选C。

15.

D

原子晶体中相邻的原子间形成共价键。常见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二氧化硅(石英)晶体等。是离子晶体,Al2O3结构粒子为阴、阳离子,离子间作用力为离子键。所以D的描述是错误的。

16.

C

由图可以看出,在每个NaCl晶泡中,有14个Cl―其中1个位于体心,12个位于边上,位于体心的为这个晶泡独有,位于边上的为4个晶泡共有每个晶泡各占1/4,所以每个晶泡中Cl―个数为1+1/4×12=4;Na+共有14个,其中6个位于面心上为2个晶泡共有,每个占1/2,8个位于角上,为8个晶泡共有,每个占1/8,所以每个晶泡中Na+个数为1/2×6+1/8×8=4。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6分)

17.

(1)3ds1(1分)

(2)ONC(2分)

(3)sp2、sp3(2分)

(4)②④(2分)

(5)盐酸或硫酸(1分)

(6)(0,1/2,1/4)(2分)Al2Cu(或CuAl2)(2分)4.0(2分)

(1)铜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基态铜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3ds1,故答案为:3ds1;

(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电负性依次增大,则C、N、O三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NC,故答案为:ONC;

(3)由结构简式可知,螯合物CuA2中氮原子形成双键、氧原子形成单键,则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杂化、氧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杂化,故答案为:sp2、sp3;

(4)①由结构简式可知,CuA2中氮原子与铜离子形成配位键,则氮原子的配位能力比氧原子强,故①错误;

②类比铜离子与氨分子形成的配合物的结构可知,与铜离子配位的2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有可能位于同一平面上,即有可能呈平面构型,故②正确;

③由铜离子与有机物HA可形成一种螯合物CuA2,从而萃取水中的铜离子可知,CuA2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故③错误;

④由结构简式可知,每个CuA2中含有如图所示的2个氢键、2个π键:

,故④正确;

故选②④;

(5)由萃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知,反萃取时增大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可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使螯合物释放出铜离子进入水相,则反萃取时常加入的试剂是盐酸或硫酸,故答案为:盐酸或硫酸;

(6)①由晶胞中位于正面面上A点的原子坐标为(1/2,0,3/4)可知,位于左侧面面上B点的原子坐标为(0,1/2,1/4),故答案为:(0,1/2,1/4);

②由晶胞结构可知,晶胞中位于顶点、面心、棱上和体内的铝原子个数为8×1/8+2×1/2+4×1/4+1=4,位于面上的铜原子个数为4×1/2=2,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Al2Cu(或CuAl2),设晶体的密度为dg·cm-3,由晶胞的质量公式可得:

解得d≈4.0,故答案为:Al2Cu(或CuAl2);4.0。

18.

(1)

(1分)

(2)sp3杂化(1分)6(2分)

(3)<(2分)11:1(2分)

(4)Ni(CO)4是分子晶体,融化或气化时破坏的是范德华力,因此熔沸点较低(2分)1:2(2分)

(2)H2O中O的价电子对数为2+(6-1×2)/2=4=4,故杂化轨道类型为sp3杂化,若该构型为八面体,则C2H3O2和H2O均为配体,中心Ni原子的配位数为6。

(3)NiO、FeO的晶体结构类型均与氯化钠的相同,均为离子晶体,已知熔点NiOFeO,则晶格能:NiOFeO,因此离子半径r(Ni2+)<r(Fe2+),设两种价态的镍离子数目分别为x、y,则x+y=0.96,2x+3y=2,解得x=0.88,y=0.08,即两种价态的镍离子数目之比为0.88:0.08=11:1。

(4)四羰基镍[Ni(CO)4]在室温下是一种具挥发性的液体,可知Ni(CO)4是分子晶体,融化或气化时破坏的是范德华力,因此熔沸点较低;CO的结构式为C≡O,含有1个σ键与2个π键,因此σ键与π键个数之比为1:2。

19.

(1)3s23p2(1分)原子半径C<Si或键长C-C<Si-Si或键能C-C>Si-Si(2分)

(2)直线型(1分)H2S+O2=S+H2O、H2S+Cl2=S+2HCl、2H2S+SO2=3S+2H2O、H2S+Br2=S+2HBr合理即可(2分)

(3)4Fe3O4+O2+12Cl-+6H2O=12FeOCl+12OH-(2分)4NA(1分)

(4)>(1分)Na2SO3作还原剂,将FeOCl还原为Fe3O4(2分)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于试管中,加入HNO3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无白色沉淀产生,证明FeOCl转化完全(2分)

(1)硅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每个电子层上最多排2n2个电子,但最外层不大于8个电子,s能级上最多排2个电子,p能级上最多排6个电子,所以硅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2;对于原子晶体而言,决定晶体熔点和硬度的因素是共价键的强弱,原子半径小,共价键键能越大,熔点越高,原子半径C<Si,因此键长C-C<Si-Si,则键能C-C>Si-Si。所以金刚石熔点更高。

(2)H2S转化为单质硫:①和氧气:H2S+O2=S+H2O;②和氯气:H2S+Cl2=S+2HCl;③和二氧化硫:2H2S+SO2=3S+2H2O;④和溴水:H2S+Br2=S+2HBr;CS2分子中C原子的价层电子对个数=2+(4-2×2)/2=2,为直线型。

(3)②反应中O2中O元素的化合价降低4,Fe3O4中3个Fe的化合价共升高1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可知,Fe3O4的计量数为4,O2的计量数为1反应的离子方程式:4Fe3O4+O2+12Cl-+6H2O=12FeOCl+12OH-;若4molFe3O4完全转化为FeOCl,1molO2中2molO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转移的电子数目为4NA。

(4)①化学反应有从溶解度小的物质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趋势,由于不溶物FeOCI→FeO(OH),所以FeOCl的溶解度大于FeO(OH);②Na2SO3还原FeOCl生成Fe3O4,反应为:SO32-+6FeOCl+3H2O=SO42-+2Fe3O4+6H++6Cl-,Na2SO3作还原剂,将FeOCl还原为Fe3O4;

③检验FeOCl转化完全需检验Cl-,操作和现象是: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于试管中,加入HNO3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无白色沉淀产生,证明FeOCl转化完全。

20.

(1)4:5(1分)

(2)Na与Li同主族,Na的电子层数更多,原子半径更大,故第一电离能更小(2分)Li,Be和B为同周期元素,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第一电离能呈现增大的趋势;但由于基态Be原子的s能级轨道处于全充满状态,能量更低更稳定,故其第一电离能大于B的(2分)

(3)正四面体形(1分)4(1分)sp3(1分)

(4)4(2分)3/16或0.(2分)13:3(2分)

(1)基态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失去外层电子转化为Fe2+和Fe3+,这两种基态离子的价电子排布式分别为3d6和3d5,根据Hund规则可知,基态Fe2+有4个未成对电子,基态Fe3+有5个未成对电子,所以未成对电子个数比为4:5;

(2)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原子半径增大,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所以I1(Li)I1(Na);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第一电离能呈现增大的趋势,但由于ⅡA元素基态原子s能级轨道处于全充满的状态,能量更低更稳定,所以其第一电离能大于同一周期的ⅢA元素,因此I1(Be)I1(B)I1(Li);

(3)经过计算,PO43-中不含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数目为4,价层电子对数为4,因此其构型为正四面体形,P原子是采用sp3杂化方式形成的4个sp3杂化轨道;

(4)由题干可知,LiFePO4的晶胞中,Fe存在于由O构成的正八面体内部,P存在由O构成的正四面体内部;再分析题干中给出的(a),(b)和(c)三个不同物质的晶胞结构示意图,对比(a)和(c)的差异可知,(a)图所示的LiFePO4的晶胞中,小球表示的即为Li+,其位于晶胞的8个顶点,4个侧面面心以及上下底面各自的相对的两条棱心处,经计算一个晶胞中Li+的个数为8×1/8+4×1/2+4×1/4个;进一步分析(a)图所示的LiFePO4的晶胞中,八面体结构和四面体结构的数目均为4,即晶胞中含Fe和P的数目均为4;考虑到化学式为LiFePO4,并且一个晶胞中含有的Li+,Fe和P的数目均为4,所以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LiFePO4单元。对比(a)和(b)两个晶胞结构示意图可知,Li1-xFePO4相比于LiFePO4缺失一个面心的Li+以及一个棱心的Li+;结合上一个空的分析可知,LiFePO4晶胞的化学式为Li4Fe4P4O16,那么Li1-xFePO4晶胞的化学式为Li3.25Fe4P4O16,所以有1-x=3.25/4即x=0.。结合上一个空计算的结果可知,Li1-xFePO4即Li0.FePO4;假设Fe2+和Fe3+数目分别为x和y,则列方程组:x+y=1,0.+2x+3y+5=4×2,解得x=0.,y=0.,则Li1-xFePO4中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所有)

欢迎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sc/103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