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郑怀林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步,应以继承为根本,而古籍文献则是继承的重要内容,本草古籍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利用“中医古本草文献知识库”数字化成果,约请全国各地研究人员参与编写的《中国分类本草研究丛书》,共有8个分册,分别为:常用道地药材考、常用药物采收加工与炮制考、常用药物性味归经与功用主治对照、常用药物品种与质量鉴定考、常用药物应用禁忌考、常用药物配伍应用考、有毒药物考、矿物药应用考等,前面均冠名“本草古籍”,强调以常用为主,内容各有侧重,于年先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目的是促进现代中药理论和临床研究,为进一步开发新药、发展中医药事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笔者有幸获得赠书,甚为欣喜。其中《本草古籍有毒药物考》一书,由我院郑怀林研究员主编,全书27万字,分正文、附录两部分,对46种有毒中药主要从原文详细论述,其次为校注、综述、按语等。阅读之后,受益匪浅,觉得具有观点新颖、内容丰富、临床实用、资料翔实等学术特点,因此有必要向广大读者推荐,并评介如下。
1.观点新颖该书对有毒药物的认识,观点新颖。认为中药大多数来自于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从长期实践中获得,故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人们对中药之毒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在古代,“毒”与“药”的涵义有时是相通的,如《周礼·天官冢宰》云: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素问·汤液醪醴论》有“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等记载,都是将“毒药”作为药饵的同义词。而《神农本草经》中就以有毒、无毒分类药物,后世本草也都重视对药物毒性大小的记载,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明代张景岳《类经》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还有以药物偏性峻猛者谓之毒、以药物对人体有损伤作用谓之毒等说法。
在毒性的分级方面,一般依据其强弱,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但亦见仁见智,不尽一致,由于古代医药学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对于有毒中药的毒力偏性,多以实践经验和文献记载为依据。正是由于对中药毒性的分级,才使人们能全面理解和认识有毒药物的性能,对于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和实用价值。我的老师谢海洲先生曾在6年前撰写“聚毒药以供医事”一文云:“我们应当善待毒药,炮制得法,减毒增效,合理应用,使毒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人类做出贡献。”
2.内容丰富该书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有关毒性药材的品种,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所公布的有毒中药,共有27种生药及炮制药,又从中医药文献中筛选出了19种,收录达46种。其中如铁棒锤虽未见于本草古籍,但为了给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信息,也将其有关资料予以收编。
该书内容丰富,对每味药物从原文(包括药物毒性、毒性反应、功用主治、临床应用、附方遴选、使用禁忌、炮制减毒、解毒方法、毒性药论)、校注、综述、按语等予以论述。原文如:半夏为有毒,共引文献条;附子为大毒,“功用主治”引文14条,“附方遴选”引文18条;蜈蚣为有毒,“临床应用”引文11条,“解毒方法”引文14条;朱砂为大毒,“毒性反应”引文12条,“毒性药论”引文23条。校注如:巴豆为大毒,有5条,甘遂为大毒,有6条,对其误字勘正、名词解释,可见编者的苦心孤诣。综述如:蓖麻子有毒,出自《雷公炮炙论》,功能善泻,开通关窍,拔毒排脓,止痛消肿等,加工时忌铁,服用时忌豆;地胆(虫)有毒,出自《本经》,治疮中恶肉,鼻中息肉,疝积疼痛,内服谨慎,恶甘草,糯米炒黄用。按语如:马钱子主要含番木鳖碱、马钱子碱,具有消肿、止痛、镇咳、散热血作用;炮制减毒法有水煮、油炸、砂炒,需刮去皮毛使用;铁棒锤有剧毒,使用时需了解其毒性反应,掌握禁忌和解毒方法,外用适量以研末调敷,内服煎汤用量要严格控制。
解毒方法很重要,如白附子用白矾、生姜炮制后用;大戟解救用车前子、白茅根、金银花、菖蒲、黑豆、荠苨煎汤内服;闹羊花中毒用绿豆水煎服;藜芦中毒用葱汤内服等。对于毒性较大的药物,应用时需慎之又慎,绝不可掉以轻心。
3.临床实用该书突出临床实用,但特别指出应慎重。对于有毒药物的应用,历代医家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