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刀就能取出胆总管结石

廖老伯今年89岁了,晚上9点多突然出现腹部疼痛难忍,发烧39.7℃,家人赶紧送医院急诊科。家人说廖老伯几个月之前也出现类似症状,保守治疗挺过去了。这次再次发作入院,急诊B超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急性胆管炎。廖老伯年事已高,心肺功能较差,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外科手术实在风险太大。急性胆管炎是危急重症,如不能及时解除梗阻,随时可能转为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由于患者年龄大,心肺功能差,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麻醉风险极大。

医院消化内科的专家会诊后,根据患者病情,决定立即为其行急诊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

在周永健主任带领下,消化内科ERCP团队经过30分钟的内镜下微创手术,顺利取出多个结石及大量泥沙样结石。

当晚廖老伯腹痛缓解,发热消退,第二日即可下床活动。

通过微创手术治疗,不用挨刀就能取出结石。相比外科手术,ERCP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患者及家属表示非常感谢,想不到胆结石竟能在内镜下轻松取石,避免了手术的风险及疼痛。

胆总管结石是如何形成的?

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据临床调查研究,在我国的人群发病约为4%—11%。

形成胆总管结石的主要原因是遗传性胆固醇代谢异常、胆汁淤积以及胆道系统的感染。如案例中廖伯这样的情况,因老人家年龄比较大、身体机能下降,出现了胆汁淤积引发了胆总管结石。

医生也提醒,日常不良的生活习惯可增加其发病率。

消化内科英嵩崧医生解释,“一般来讲,食物是刺激胆囊收缩的主要动力,正常人在进餐后胆囊收缩,胆汁排出,胆囊中仅残存少量胆汁,胆汁中的胆固醇饱和度也会下降,胆固醇不易析出,结石也不容易形成。

但像一些经常不吃早餐,或者是饿一顿饱一顿,饮食不规律的人群,胆汁浓度增加,日积月累,会导致胆固醇沉积结晶,形成结石。胆结石长在胆囊里叫胆囊结石,在胆管里叫胆管结石。”

此外,经常吃火锅、烧烤、蛋黄、动物内脏等油腻食物的人群也容易增加发病;四十岁以上的女性,如果雌激素波动比较大,缺乏运动,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等食物,也会增加得胆总管结石的可能性。

胆总管结石有哪些症状?

胆总管结石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绞痛和放散性背痛,寒战、高热和随后发生的黄疸三大症状;患者表现为高热,会导致肝细胞损害和胆汁淤滞等一系列中毒性症状,如未及时就诊,或就诊时间较晚较,感染会进一步加剧,出现全身毒血症和中毒性休克症状,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ERCP是胆胰管疾病的首选诊疗方法

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是指将十二指肠镜经口插至十二指肠降部,经十二指肠乳头导入专用器械进入胆管或者胰管内,在X线透视下注射造影剂造影,通过球囊取石等操作,完成对胆、胰疾病的诊断,并在诊断基础之上实施相应介入治疗。

英嵩崧医生介绍,“与传统的胆总管结石开腹手术或腹腔镜下胆管探查取石术相比,ERCP创伤小、风险小、操作方便、安全,病人可重复接受治疗,不受多次手术腹腔粘连的影响。目前ERCP已成为胆胰疾病的首选诊疗方法。”

医院消化内科在聂玉强教授、周永健主任引领下,在华南地区较早就开展了ERCP手术,特别是急诊ERCP手术,第一时间挽救了无数患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消化内科ERCP专业团队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团队成员介绍小贴士:如何预防胆总管结石1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规律地进食,按时吃早餐,保持清淡的饮食习惯,少吃油腻的、煎炸的、烧烤食物。一定要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不能长期不吃早餐。

2

保持适当的运动。坚持锻炼身体,促进胆汁的排泄。

3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胆管反复炎症跟寄生虫有很大的关系,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的远离寄生虫感染的因素。

更多消化疾病精彩内容,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jb/54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