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的一生,把喜剧给了别人,把悲剧给了自

七夕刚过,中元在即。“中元”即汉族传统节日“三元”之一。上元为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为七月十五(中元节),下元为十月十五,合起来叫“三元节”。“中元节”兰溪人俗称“七月半”,这一天是祭祀亡故亲人、缅怀祖先的日子。现在这个节好像也渐渐地淡化了。

康熙十一年,年,李渔62岁,这一年是老鼠年,又遇上了闰七月,对李渔来说却是一个不幸之年,他的红颜知己乔姬在这一年年底因病去世。但在这之前,没有一丝先兆,李渔一直忙着游汉阳,登黄鹤楼,会朋友,忙得不亦乐乎。他说闰七月让人高兴的是可以过两个七夕节,而让人难过的是要过两个中元节。中元节让人想起死去的亲人,多一些伤心的情绪。而七夕节毕竟可以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果天下可以多一些红线老那就好了。

今岁饶秋光,闰数巧逢七。

不喜闰中元,惟喜闰七夕。

七夕利天孙,于人何所益?

各为颂羲和,欣欣若有得。

于此见人情,恶离而喜即。

押衙昆仑奴,千古高其绩。

所裨者两人,其余无私德。

众口胡佥同,幸其得良匹。

良匹世所难,得之诚可怿。

怨女及旷夫,其数几万亿。

虽有王者出,势难尽采择。

择其尤胜者,使之安所适。

王道本人情,造端斯立极,

我愿司化者,爰书代婚籍。

为语今之人,好女勿轻掷!

他还有一首《七夕感怀为何鸣九渡江作》写于七夕夜,两首诗是否写于同一个七夕,待考。何鸣九,名人鹤,四川绵州人,明代的秀才,因为少年冲动,为报父仇而将一个佃户杀死,被入了狱,入清后被赦免。其后畅游南北,所至之处与诸知名士酬唱。工诗,晚年尤精绘事。有《台山诗草》传世。康熙十一年,李渔与鸣九相会于汉阳,一起半年,相从甚密。李渔有七律《补祝何鸣九初度》曰:“与君同住瀫江头,分作人间汗漫游。一遇延津双剑合,再逢汉水并家浮。他年比翼飞黄鹤,此日同心倚白鸥。何处补觞初度好,风光绝胜武昌楼。”瀫江应该是指兰江,那么由此看来,两人是否在兰溪就相遇过?此后分别,后来又在延津相遇过,此次汉阳相遇是别后的第二次相遇。据此,两人的缘份非同一般。何为渔诗集写有眉评,渔尚有七绝《题何鸣九小像》、五古《七夕感怀为何鸣九渡江作》相赠。

何生伴笠翁,同为汉阳客。

家在武昌城,盈盈江水隔。

辞我忽言归,不待主人出。

既去语我懂,曰归度七夕。

我愁废节序,不知秋令逼。

若非客言巧,几忘家人乞。

天上驾鹊桥,人间买舟楫。

各有儿女情,不为波涛域。

我亦牵牛星,终年苦行役。

家隔数千里,欲归归不得。

此时小儿女,正在闺中泣。

括尽世间鹊,难填江水碧。

始信天上路,终比人间窄。

何生隔一江,可离亦可即。

忽以邂逅私,逗我思乡肊。

亦有随行婢,难解心头郁。

岂无丝与竹,愈听愈凄恻。

人生各有家,岂容限南北。

百岁几何时,那堪届六七。

天上日月长,一岁同一刻。

一刻一渡河,佳期似太密。

我闻牛女心,犹以为未怿。

人生过隙驹,终年付一掷。

伤哉八口饥,驱之离家国。

何年天雨粟,人足而家给。

世无别离苦,各自适其适。

鼓腹歌康衢,庶几忘帝力。

何鸣九的因为七夕要赶回寓所与家人相聚,让李渔顿生思归之情,如果不是何的提醒,自己都差点忘了还有七夕,随行婢女弹起的丝竹之乐却越听越凄凉。想起自己当年为了家中八口人能填饱肚子,离开家乡,来到杭州,又从杭州到南京,如今又从南京到北京、汉阳,全国到处找朋友打秋丰,不知道何年老天能赐给他一个安稳富足的日子,不用常年离开妻女而奔波在外?读来让人十分凄惋。

为了筹备李渔诗路馆,桌上堆着一大堆李渔的各种选本与研究文集。虽然说接触李渔已二十多年,对他的诗作却少有研究。这次为了完成诗路馆的内容收集,对古文视之为敌的我也只有硬着头皮翻开了李渔的《笠翁一家言》,不想却翻开了李渔内心的广阔世界,他在诗中流露出的忧愁、哀伤、感叹,都是在小说传奇中见不到的。李渔的一生写过前后十六种传奇,但现在看到的只有十种。他写的都是喜剧,他说,在这个世上,大家活着都不容易,人家来看你的戏,就让他们笑,何必还要让他们哭哭啼啼呢?!

但是读李渔的诗,我实在是笑不出来。

你读他的诗,才会知道,李渔的一生,把喜剧给了别人,把悲剧给了自己!

三白草堂

我写我快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zb/6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