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精选溶解度的价值与功能

本次我们选了3道题:中考48题、1道平时练习题、1道月考题。

”利用溶解度数值,我们可以判断溶液状态是否饱和,从而调控溶液使其结晶或者继续溶解物质。“这是溶解度的基本价值和功能。

这一点,在年中考题中有体现,而这一空在当时也牵动了不少考生的心。以下是试题的部分内容。

氯化钠与硝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下:

某地海水中主要物质的含量见下表。

20℃时的g该海水,当水的蒸发量大于_____g时,开始析出氯化钠。

解这一空,考生需要利用溶解度数值,判断溶液状态是否饱和,从而调控溶剂的量使其结晶。

把握了这一点,另外注意排除硫酸钠的干扰,接下来就非常轻松了。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g水,每g海水中含氯化钠的质量为2.7g,2.7g氯化钠溶于2.7×/36=7.5g水时达到饱和,即当水蒸发量大于(96.5-7.5=89.0)g时,氯化钠开始析出。

在实际应用中,溶解度为我们分离多种可溶物质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

典型的例子就是KNO3和NaCl,你是不是还在热衷于帮学生归纳总结各种情况下的各种操作方法呢?而学生一不小心就弄混了。

细想了一下,关键点可能是我们疏于提出一个问题。例如我们要将可溶于水的KNO3与NaCl分离(提纯NaCl),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过渡性的问题:

是让NaCl留在溶液中,还是让KNO3留在溶液中?为什么?如何操作?

类似的试题有很多,这里就不举例。

而在实际教与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是在调控溶解度曲线,以下选了2道试题,试一试我们是否真的能把它们调控好。

溶解度曲线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当溶液状态发生变化时,表示溶液状态的点的位置(坐标)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某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处于A、B点的状态的该溶液分别发生下列变化(其他条件不变)时,试参考表中例示描述A、B点的变动过程。

(2)将该溶液状态A改变为B有多种途径。试设计并简述—操作最简单、结果最准确的实验途径:____。

(1)

(2)先降温至t1,过滤,再升温至t3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i.在______℃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ii.将图中甲溶液从a点降温到b点,两点分别对应的溶液具有相同的________(选填编号)。

A.溶质质量B.溶剂质量C.溶解度D.溶液状态

iii.在一个甲溶液中混有少量的乙溶质,要提纯固体甲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iv.将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4℃(升温过程中溶剂量不变)。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v.常温下分别将10g胆矾,生石灰以及食盐与90g水充分混合,配制成甲、乙、丙溶液。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t4;AB;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乙>甲>丙;食盐>胆矾>生石灰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zb/5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