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治疗好的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本来这一期在底稿中原定的题目就仨字,医方明。可是仔细一想,如果真以医方明当题目来写,恐怕会成一篇标题党的文章。医方明展开讨论,大概写十万字也是不够的。所以最后定了“佛典中的方药”这个题目,选一个相对熟悉的点写一写也比较安全,以免破腚百出。
首先对两个问题进行说明。第一,下文主要讨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密教部》中收录的典籍。第二,需要对“方药”的概念作一界定。下文将讨论的“药”是指被认为具有治疗效果的,并且其成分可以进入人体的物品。如果找一根树枝念几遍经之后拿着它对人比划,那么这个树枝不属于药;如果将这个念过经的树枝切碎煮水喝下去,或者捣碎外敷或者泡水洗澡,这种情况下的树枝就属于本文界定的“药”。由药形成的组合就是方,一个方里面可以有一种或多种药。
佛典中的药物来源较广,有植物类(如姜、胡椒)、动物类(如牛黄、酥油)、矿物类(如雄黄、雌黄)及其他(如井水、树脂)。这些东西有的是印度本土医学中的药物,有的是日常生活所用的物品(类似本草纲目,从草木动物矿石到锅碗瓢盆纸伞灯笼无所不包)。由药组成的方,有时仅含有一两种药,有时也会出现十几种药的较大组方。
在这些方药被认为有效的前提下,它们药效的来源是不同的。方药在使用时,存在不同的剂型(如丸、膏、汤)与给药途径(如口服、外涂、点眼)。以下将从这两点展开码字。
依据药效的来源,佛典中的方药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方药本身并不具有疗效,完全借由咒术力量而达到效果,或虽由药材组成,但实际疗效与已知的医学知识不符。第二类方药部分借助咒术的力量,第三类则是本身具有药效,不借助咒力也能达到治疗效果。
首先说第一类的第一种情形,本身不具有疗效,完全借住咒力达到效果的方药。这类方药疗效的产生依凭佛教所说的“加持力”,即附着于物质上的精神力量。此类举例如下: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无虫水”是用滤囊(一种过滤水的工具)滤过之后的水,本条所说是用药师咒加持食物、药物或饮用水给病人服用。水本身不具有治病作用,此处依赖药师咒的力量而达到“所有病苦悉皆消灭”的效果。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若患腹中痛,取井华水和印成盐三七颗,咒三七遍,服半升,即差。”本条所说是用井华水(早上起来打的第一桶井水)加盐(印成盐,压制成块状的盐),以大悲咒二十一遍加持,然后喝下去,用来治疗肚子痛。冷盐水ml(唐译经文,可取一升≈ml)喝下去治肚子痛,我觉得大概也许不是很现实,所以此处也是依靠咒力达到治疗效果。
《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若人被射,箭镞入身不能出者,可取陈酥咒一百八遍,令彼饮之其镞便出。”本条所说,若有人被弓箭射中,箭镞入身而不得出,就用陈年酥油(牛奶里的脂肪,黄油,butter)念一字文殊咒加持一百零八遍,让伤员喝下去,然后这箭镞就(自动?)出来了。
借住加持力治病时,不仅可将加持力附着于外在事物(如上述水、酥油)上,有的法门能将加持力附着于行者身上,继而对患者进行治疗。如《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若欲消除身上众病者,当修杨柳枝药法……诵真言已摩身上。”又如《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又加持手掌八百遍,以摩热病者身,卧于净处即愈。”堪称一言不合就上去给两巴掌的治疗法。
第一类方药中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形,这类方药虽然由已知具有疗效的药材组成,但经文描述疗效与已知的医学知识不符,故将疗效追溯为咒术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如《不空羂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中记载的一种水丸:
“若以胡椒、多誐啰香、青木香、小柏、檀黄、啰娑惹娜(唐言小栢汁)等数末,治水丸如枣,加持十万遍,便当阴干。若患一切鬼神病、种种疟病,或毒药中、或失音者,当以药和水研之,加持一百八遍,数点两眼额上心上,当怒加持,则便除差。作病鬼神若不放舍,即当头破如阿梨树枝。若诸毒虫蛇蝎螫者,以药涂眼即便除差。”
胡椒、青木香及小柏具有消炎的作用,唐宋时中医治疗急性外眼(感染性)类病所用眼药配方常可见此类辛温+苦寒的配伍组合(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六·目病》条下“治目风泪出浮翳多脓烂方”,用干姜、矾石、蕤仁、细辛、黄连、戎盐、决明子、铜青制成膏药点眼)。但此处记载的方药却被用来治疗疟病、中毒、失音、毒虫蛇蝎伤,并且是通过点眼的方式给药,实在令人诧异。因此将这类方药归属于完全依靠咒力达到疗效的类别中。
第二类是部分依赖咒术产生疗效的方药。这类方药往往表现为具有超常的治疗范围,如包治百病。这类方药往往含有已知具有治病效果的药材,故其本身可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而超出已知治疗作用的其他效果,则应当归结为咒术的力量。
如《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若患一切病,取水一瓶,以因陀罗呵悉多药(白及药也)及钵罗奢药(赤及也)、白芥子并郁金香、白檀香等各一分,内着瓶中,加持一万遍。取此香水淋灌于顶,一切大重病人皆得除差……若患癞病,澡浴灌顶亦得除差。”本条所说药物用于外洗,对某些皮肤病是有一定疗效的。但将功效扩大到“一切大重病人皆得除差”,就是表现为超常的治疗功效了。
又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大辩才天女品》说三十二味浴药方,用三十二种药材(有些材料因为经文翻译时中国没有对应的东西,所以采取了音译,导致现在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已知的材料大多是芳香类药材,如菖蒲、麝香、川芎、桂皮、香附子、沉香、檀香、零陵香、丁香、甘松、豆蔻、藿香、青木香、安息香、白胶香等)煮水,诵咒加持,然后拿来洗澡,洗完之后就可达到“所有患苦尽消除”的效果。芳香类药材煎汤外洗,对于部分皮肤病及情绪不佳是有改善作用的,但将功效扩大到“所有患苦尽消除”,也是表现出超常的治疗功效。
第三类是本身具有药效,不借助咒力也能达到治疗效果的方药。这类方药在佛典中数量甚多,侧面反映古印度医学对佛教的影响。受所学专业影响,我在看这类处方时觉得别有趣味,从这些方药可看出古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不少天然药物的认识其实是相同的。毕竟大家都是人,捡到东西吃下去后产生的效果应该相差不远。此类方药案例较多,正是我们拼凑字数学习借鉴的大好机会。
《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或复苦痢不能断者,取橘柚根及榠樝根,磨捣咒之七遍,和水服之即差。“橘柚根,橘子树、柚子树的根,性味苦辛温,可以理气止痛;榠樝,即榠楂,是中药材“木瓜”的一个来源(某些地区的用药习惯)。《本草纲目》“榠樝”条下说可以治痢疾,虽然中药材里没有收录榠樝根,但可以使用木瓜来组方,以燥湿行气(橘柚根)+化湿和胃(榠樝)的思路治疗痢疾。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若有人患大便不通,取葵子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汁,咒三七遍数服即下。”葵子即冬葵子,性味甘寒,质滑,有通利二便的作用。《金匮要略》中有葵子茯苓散,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渐恶寒,起即头眩”,用葵子、茯苓杵散服用,以“小便利则愈”。
“若有小儿口中生疮不能食者,取黄连根,细捣筛下,以和男子母乳汁,咒三七遍,涂口疮上即差。”黄连苦寒清热燥湿,针对心脾积热所生口疮是十分合适的。这里将黄连磨成细粉(细捣筛下),用生育男孩子的女性的乳汁调成膏状,涂口疮上。对于“男子母乳汁”的运用在同经另一则治眼病的方药中也有提到,这或许是古印度男女地位不平等的一个折射。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若患一边偏风,耳鼻不通、手脚不随者,取胡麻油,煎青木香,咒三七遍,摩拭身上,永得除差。”
这里的青木香,指的是现在药典所说的木香。中药材木香是菊科植物木香的根茎,性味苦辛温,富含油脂,因而切面呈现青灰色,故名青木香。唐宋本草及方书所用的青木香,现今处方运用时都应使用木香(如紫雪散)。而现在所说的青木香,是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根茎,性味苦寒且有毒,已不被最新版药典收录。将马兜铃的根茎称之为青木香是明朝才出现的事情,所以明清以来方书中所称的青木香,与唐宋及以前所说的是两种来源。
木香具有理气止痛的作用,属于中医骨伤科常用外用药,或见于外洗汤剂中,或见于外贴膏药中。木香富含油脂,所以用油来提取有效成分是非常合适的。本条用胡麻油熬煮木香,涂在肢体上并辅助按摩以治疗中风后遗半身不遂(一边偏风,耳鼻不通、手脚不随)。
“若妇人怀妊,子死腹中,取阿波末利伽草(牛膝草也)一大两,清水二升和煎,取一升,咒三七遍服即出,一无苦痛。胎衣不出者,亦服此药,即差。”本条是用牛膝的全草煮水服用治疗胎死不下。牛膝能活血化瘀,并且具有引血下行的作用,用于治疗胎死不下是有依据的,如《千金方》治胞衣不下用冬葵子、牛膝煎水服用。
“若卒患心痛不可忍者,名“遁尸疰”,取君柱鲁香(熏陆香),乳头成者一颗,咒三七遍,口中嚼咽,不限多少,令变吐,即差。慎五辛、酒肉。”
“尸疰”这个词在中医学里有多种解释,有的是指传染病(此时“疰”字有的会写成“注”,疾病在人群间一一传染,好像水从一个容器注入另一个容器一样),有的是指突发的类似心腹气痛的疾病。如《金匮翼》“五尸”条下说:“其症令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无处不恶。或腹痛胀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及攻两胁;或垒块踊起,或挛引腰脊是也……停遁不消,去来无时者,名曰遁尸。”究其病因,是由“恶气所发”,治疗时多用芳香行气类药物。本条以乳香“乳头成者一颗”口嚼,引发呕吐以达到治疗效果。“乳头成者”是描述乳香的形状,乳香是一种树脂,乳香树的树皮裂开后,油脂流出并逐渐滴向地面,因树脂粘稠,故下滴过程中会呈现乳头的形状(类比一下钟乳石的形状,想象不出的话可以百度一下)。乳香放入汤药熬煮后气味不好闻,喝下去对胃肠有刺激,曾见老师门诊开完含有乳香、没药的处方后叮嘱病人“药不好喝,当心呕吐”。乳香具有理气活血的作用,对于心胃气痛是适用的。同时,针对吐法对于心胃气痛的疗效也可以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此处应有张子和的微笑)。
“若患丁疮者,取凌锁(一本作“霄”)叶捣取汁,咒三七遍,沥着疮上,即拔根出,立差。”凌霄花性味甘酸寒,能化瘀散结,《本草纲目》说“茎叶带苦,行血分,能去血中伏火”,故外治疔疮是可行的。
“若患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者,取奢奢弥叶(苟杞叶也),捣滤取汁,咒三七遍,浸青钱一宿,更咒七遍,着眼中,即差。”
“努肉”当为“胬肉”,是角膜受伤后,从结膜往角膜生长的肉状物。甄权说枸杞苗(嫩叶)“汁注目中,去风障赤膜昏痛”。本条比较奇特的地方在于将枸杞叶榨汁后“浸青钱一宿”,也就是浸泡铜钱一宿。这里反映的应该是古印度人对于铜矿药用价值的认识,铜离子能使蛋白质变性,具有杀菌、腐蚀肉芽的作用,古印度人用的眼药往往含有铜锌矿。中国古人也有类似的认识,本草中记载的空青、曾青、扁青(以上三种为天然蓝铜矿)、胆矾(五水硫酸铜晶体)、炉甘石(碳酸锌矿)等均被运用于治疗眼病。用枸杞叶榨汁浸泡铜钱一宿,可使铜离子进入药汁,达到治疗“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的效果。
(以上胡扯毕,以下诸项提示当说。)
①出于安全考虑,以及对佛教传承的尊重,请勿擅自修持文中所述各种方药加持法。若想学习,可寻访明确师承,并咨询医师意见。②文中所述各种中药方剂,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合掌
雲生院年9月22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