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大的困局ldquo把老师当学生

电影《老师·好》正在热映。

和平常的老师不同,电影里的老师对学生肯管、敢管、不怕管。

对着上课抹口红的女生,他直接上去给她抹掉;

对着带斧头上学的“小混混”,他直接将他轰出课室;

对着不按时上晚自习的学生,他直接将他们狠批一顿。

可这个不近人情、严肃古板的老师,却让人感受到他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爱。

每一个老师,都希望成为这样“肯管、敢管、不怕管”的老师。

可当前教育的最大困局是:把老师当学生管,把学生当祖宗供。

1

把老师当学生管

老师还能好好教?

有人说,做老师不是很轻松吗,上几堂课就完事儿了。

而我当老师这么多年,面对这样的话只能有苦难言。

老师成了写材料的一把手。

教案、听课记录、计划总结、反思心得、课件、论文、课题计划、职称材料、学习笔记、说课评课……

除了上课之外,老师有70%的时间都在写根本写不完的材料。

有人质疑,老师不好好上课,光顾着做材料,搏升职吗?

可是不写不行啊,任性的话连位置都保不住。

老师成了哄孩子的保姆。做过班主任的都知道,带好一个班有多难:

今天这个孩子突然发烧了,要带他去看病,最好保证能退烧;

明天那个孩子不爱学习了,要给他做心理辅导,甚至要家访;

后天班里孩子打架了,要一边给孩子协调,一边向家长解释;

……

每次班上的孩子出了问题,学校和家长第一时间追究的,一定是老师的责任。

老师成了无所不能的超人。大部分人都觉得年轻老师和科任老师轻松,只有他们知道自己其实就是个“跑腿”。

外出教研,派他们去;级组出版报,让他们做;学校搞开放日,由他们组织;市里有什么比赛,叫他们参加……

一个原本只会教书的老师,生生被逼成会摄影、能主持、懂技术、善绘画的超人。

学校方面,一项项工作不间断地丢下来。家长方面,直接将教育孩子的重任丢给老师。

当一个老师要完成的材料、要开展的项目、要参与的活动比学生还多时,还有时间,还有精力好好教孩子吗?

事又多,钱又少,压力太大,没人理解……这是多少青年教师心中的隐痛。

2

把学生当祖宗供

学生如何能学好?

看过这么一则笑话:

老师发现有学生上课睡觉,就请他站起来听课。结果学生回家告状了,家长就向学校投诉老师不尊重孩子。

老师又发现学生上课睡觉,他就由着学生睡,自己继续讲课。家长知道了就投诉老师管不好孩子,还不好好上课。

老师再次发现学生上课睡觉,为了给学生提神,他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户外学习。结果家长就投诉老师玩忽职守,不务正业!

“把老师当学生管,把学生当祖宗供”,这就是当前教育界的最大笑话!

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长宠着长大,不知道遵守规则。

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他们来说是普通事,家长却怒气冲冲赶到学校,第一句骂孩子不争气,第二句质问老师:

“你是怎么教的,连孩子都管不住!”

被质问的老师只能无奈道歉,事后却心有余悸:“我知道,他在我面前故意骂孩子,就是想骂我。”

老师都想教好孩子,可一些老师不知道怎么管,一些老师根本不敢管。

陕西某中学的女学生遭同学掌掴,明明是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件,孩子被家长领回去“教育”了,学校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却因为失职而被处分!

湖南某学校的学生只考了3分,老师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教育了他,没想到家长听说后却对老师拳脚相向,医院!

教育最可悲的是:家长舍不得管孩子,老师却不敢管孩子。

如今做老师,确实太难了。

既要面对社会的谴责,又要面对家长的责骂,还要面对学校的压力,以及家人的埋怨。

身为老师,有几个能真正在太阳底下熠熠生辉?

3

若老师不像老师

若学生不像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名言曾让无数教师引以为豪,并以最大的热诚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可时代变了,教育的风气仿佛也变了。

当初那些心怀热诚与理想的老师,早已在教育部门的再三告诫、学校领导的一再警示、家长的埋怨声中失去了热情。

当讲台上没有了戒尺、手中握不住教鞭,多少老师在一再退缩:算了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当老师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当老师变得不像老师,当学生变得不像学生,最终伤害的会是谁?

只会是孩子。

著名教授曾仕强说过:威胁教育的最大破坏力,就是扭曲师生关系。

在江苏,一名小学老师就遭受了不公待遇。

有学生没完成大部分作业,他只惩罚学生在教室后面站一堂课,没想到家长就直接来学校闹事了。

最后,这个惩罚了学生的老师,被迫在全校大会上做了检讨。

曾经问过一个老师,如果惩罚学生反而会被处分,甚至要做检讨,还会罚学生吗?

她沉默了很久,才很认真地说:

“如果连惩戒学生都要冒职业风险,那我宁愿不冒险。”

教师也是需要安全感的,若教师背后无人撑腰,教育只会孤立无援。

老师不是保姆,更不是父母,老师只是老师。

老师只是老师,他最重要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最应该做好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老师必须站在主导的位置,才能引导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5

现在赢过了老师

只会输掉了孩子

前段时间,河南一位小学老师的“辞职信”刷屏了。

他因为将学生的默写成绩发到家长群,引起部分差生家长的不满,要求老师上门道歉,否则就告到教体局。

深感惶恐的老师只能一再道歉,最后迫于无奈,放弃了这份曾经热爱的事业。

所有老师都是普通人,一时犯错难以避免。

如果家长愿意理解,加强沟通,或许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老师的教育与惩罚都是为了规范孩子的行为,改正孩子的错误,让他们知错能改,不断进步与成长。

家长切勿贪图一时的胜利,而输掉了孩子的未来。

还记得同学聚会上,有朋友专门搭飞机赶回学校,就是为了当面感谢师恩。

“幸亏老师当年骂醒了我,我才没有一直作下去。”

“当年讨厌老师的严格,如今才明白,都是为了我们好。”

《人民日报》曾经刊登了一位妈妈的信,信上是这么说的:孩子,妈妈希望你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去当一个心怀敬畏、不丢信仰的学生。

你要明白,盲目的鼓励和宽容,只会培育出温室里的花朵。

好的教育,必定是宽严相济、奖惩分明的;

好的老师,必定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

在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家长和孩子的位置,从来都不应该站在老师的对立面。

切记,千万别赢过了老师,最后却输掉了孩子。

只有把老师放在正确的位置,教育才会发挥作用。只有把老师当人看,老师的压力才会减少,教育才会真正焕发生机。

当教育有了生机,何愁我们的孩子没有生机?

高中化学4个重要的定量实验!高中化学中最重要的定量实验有:①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②中和热的测定;③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④中和滴定等。下面对这四个定量实验作简要的解读。

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容量瓶、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药匙。

(1)计算:根据要求计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的体积;

(2)称量或量取;

(3)溶解:往小烧杯中放入溶质,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但用98%浓硫酸配制溶液时,一定要把98%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盛水的烧杯中,边倒边搅拌)

(4)转移:将溶解的溶液冷却至室温,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

(5)洗涤:用少量蒸馏水冲洗玻璃棒和烧杯2~3次,并将每次的洗涤液也倒入容量瓶中;

(6)定容:向上述容量瓶继续加蒸馏水至离刻度线1~2厘米,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蒸馏

水,直到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7)装瓶:将溶液转入试剂瓶,贴好标签放在指定位置存放。

(1)容量瓶在使用前要检验是否漏水;

(2)转移溶液要用玻璃棒引流;

(3)只能配制容量瓶上规定的容积的溶液,溶液温度需与标注温度相仿。

(4)配制好的溶液不能长期存放在容量瓶中,要及时倒入指定的细口瓶中。

(5)定容时,仰视读刻度,液面会看低,所加水量增大,浓度变小;反之,俯视浓度变大。

(6)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时,若液面过了刻度线,就宣布实验失败,重做实验。

可能引起误差的操作

c(mol?L-1)

天平的砝码上粘有其他物质或已锈蚀

偏高

试剂与砝码的左右位置搞错

偏低

量取液体溶质(如浓硫酸)时,俯视读数

偏低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偏高

所配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即转入容量瓶定容

偏高

转移溶液时不洗涤烧杯与玻璃棒或未将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偏低

溶解、转移、洗涤时有溶液流出容器外,使溶质减小

偏低

容量瓶在使用前,用蒸馏水洗净,在瓶内有少量水残留

无影响

定容摇匀后,静止时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到刻度线

偏低

如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用滤纸称量氢氧化钠

偏低

2.中和热的测定

大烧杯(mL)、小烧杯(mL)、温度计、2个量筒(50mL)、泡沫塑料或硬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mol.L-1盐酸、0.55mol.L-1NaOH溶液。

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实验中通过酸碱中和反应,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

H+(aq)+OH-(aq)=H2O(l);△H=-57.3kJ.mol-1。

1、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在两大小烧杯间隙填满泡沫或纸条,烧杯上用泡沫塑料作盖板,盖板孔上插入温度计和玻璃搅拌棒。

2、用量筒量取50mlHCl(aq)倒入小烧杯中并测量HCl(aq)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3、用另一量筒量取50mlNaOH(aq),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aq)的温度,记入下表。

4、把带有硬纸板(泡沫塑料板)的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器放入小烧杯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aq)一次性倒入小烧杯(注意:防止溅出)。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入下表。

5、重复实验两次,取测量所得的平均值,做计算的依据。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中和热。

(1)0.5mol/LHCl(aq)和0.55mol/LNaOH(aq)因为是稀溶液,密度近似于水的密度,故

m(HCl)=ρHCl·VHCl=1g/ml×50ml=50g

m(NaOH)=ρNaOH·VNaOH=1g/ml×50ml=50g

(2)中和后生成溶液为稀溶液,其比热近似于水的比热C=4.18J/g·℃,由此可以计算出50mlHCl(aq)和50mlNaOH(aq)发生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

Q=Cm△t

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

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

△t:反应后溶液温度的差值

Q放=(m1+m2)·C·(t终—t始)

Q放=g·4.18J/g·℃·(t终—t始)℃

即Q放=0.(t终—t始)KJ

(3)中和热为生成1molH2O(l)时的反应热,现在生成0.molH2O(l),

(4)所以△H=-[0.(t终—t始)]/0.(KJ/mol)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始/℃

终止温度

t终/℃

温度差

(t终-t始)/℃

HCl

NaOH

平均值

1

2

3

(1)为了保证50mL0.50mol.L-1盐酸完全被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采用50mL0.55mol.L-1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

(2)实验过程中一定要隔热保温,减少误差。

(3)必须使用稀的强酸与稀的强碱反应。

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对此装置,你有何更好的建议?

2、温度计上的酸为何要用水冲洗干净?冲洗后的溶液能否倒入小烧杯?为什么?

3、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4、实验中所用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比为何不是1∶1而是NaOH过量?若用HCl过量行吗?

5、本实验中若把50mL0.50mol/L的盐酸改为50mL0.50mol/L醋酸,所测结果是否会有所变化?为什么?

6、若改用mL0.50mol/L的盐酸和mL0.55mol/L的NaOH溶液,所测中和热的数值是否约为本实验结果的二倍(假定各步操作没有失误)?

答案:

1、两杯口相平,可使盖板把杯口尽量盖严,从而减少热量损失;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为了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若换用隔热、密封性能更好的装置(如保温杯)会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因为该温度计还要用来测碱液的温度,若不冲洗,温度计上的酸会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使热量散失,故要冲洗干净;冲洗后的溶液不能倒入小烧杯,若倒入,会使总溶液的质量增加,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

3、因为本实验的关键是测反应的反应热,若动作迟缓,将会使热量损失而使误差增大。

4、为了保证0.50mol/L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0.55mol/L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不宜使盐酸过量,原因是稀盐酸比较稳定,取50mL、0.50mol·L-1HCl,它的物质的量就是0.mol,而NaOH溶液极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如果恰好取50mL、0.50mol·L-1NaOH,就很难保证有0.molNaOH参与反应去中和0.mol的HCl。

5、会有所变化。因为醋酸为弱电解质,其电离时要吸热,故将使测得结果偏小。

6、否。因中和热是指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放出的热量,其数值与反应物的量的多少无关,故所测结果应基本和本次实验结果相同(若所有操作都准确无误,且无热量损失,则二者结果相同)。

3.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托盘天平、研钵、坩埚、坩埚钳、三脚架、泥三角、玻璃棒、干燥器、酒精灯。

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

(硫酸铜晶体和瓷坩埚的质量—无水硫酸铜和瓷坩埚的质量=结晶水的质量)

(1)研磨:在研钵中将硫酸铜晶体研碎。

(2)称量:准确称量坩埚质量和硫酸铜晶体质量。

(3)加热:将盛有硫酸铜晶体的坩埚放在三脚架上面的泥三角上,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同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硫酸铜晶体,直到蓝色硫酸铜晶体完全变成白色粉末,且不再有水蒸气逸出。然后将坩埚放在干燥器里冷却。

(4)称量:冷却后,称量坩埚和无水硫酸铜的质量。

(5)再加热称量:把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坩埚再加热,然后放在干燥器里冷却后再称量,记下质量,到连续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g为止。

(6)计算。

(1)硫酸铜晶体必须研细;

(2)加热后的固体必须在干燥器中冷却,以保证无水硫酸铜不会从空气中吸收水分而引起测得值偏低(相当于水没有完全失去);

(3)两次称量间质量差须小于0.1g;

(4)不能用试管代替坩埚;

(5)加热要充分但不“过头”(否则CuSO4也会分解,使测得值偏高)。

设硫酸铜晶体组成CuSO4·xH2O,m1为坩埚和晶体的质量,m2为加热后冷却称量所得坩埚与粉末的质量。

原理:

产生误差的原因及误差分析:

(1)称量的坩埚不干燥:加热后水分蒸发,这样实验过程减少的质量包括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和坩埚带有水的质量两部分,因计算时将实验过程减少的质量看作结晶水的质量,这样该过程计算时代入的m1—m2的值偏大,则计算出的w或x偏大。

(2)晶体表面有水:加热后水分蒸发,原理同(1),使得m1—m2的值偏大,则w或x偏大。

(3)晶体不纯,含有不挥发杂质:加热后不挥发性杂质不分解,只有其中的硫酸铜晶体分解,使得m1—m2的值偏小,则w或x偏小。

(4)晶体未研成细粉末:加热时由于晶体颗粒太大,使得颗粒内部的结晶水不能失掉,导致m1—m2的值偏小,则w或x偏小。

(5)粉末未完全变白就停止加热:粉末未完全变白说明结晶水未完全失掉,导致m1—m2的值偏小,则w或x偏小。

(6)加热时间过长,部分变黑,说明CuSO4已发生分解:CuSO4=(△)CuO+SO3↑,使得m1—m2的值偏大,则w或x偏大。

(7)加热后在空气中冷却:加热后在空气中冷却,会使CuSO4又结合空气中的水蒸气,使得m1—m2的值偏小,则w或x偏小。

(8)加热过程中有少量晶体溅出:晶体溅出,使得m1—m2的值偏大,则w或x偏大。

(9)两次称量相差0.1g:两次称量相差0.1g,说明结晶水未完全失掉,使得m1—m2的值偏小,则w或x偏小。

4.中和滴定

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

实质:H++OH-=H2O

公式:

a.n(H+)=n(OH-)

b.c(H+)V(H+)=c(OH-)V(OH-)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铁架台、滴定管夹。

①准确量取酸液和碱液的体积;

②选择适宜的指示剂准确判断滴定终点。

(1)滴定前的准备工作

①洗涤滴定管。依次用洗液、自来水、蒸馏水洗涤干净。

②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操作中活塞转动是否灵活。

③用待装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以保证装入溶液时不改变原溶液的浓度。

(2)滴定(以已知标准酸液滴定未知碱液为例)

①准备标准酸溶液:注酸液→赶气泡→调节液面(在“0”或“0”以下)→记录读数。用同样的方法把碱式滴定管准备好并记下读数。

②量取待碱液:取碱溶液→放入锥形瓶→滴加指示剂。把锥形瓶放在酸式滴定管下,垫一张白纸。

③操作: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不断振荡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边滴边振荡→滴加速度先快后慢→注意指示剂的变化→判断终点(半分钟不再变化)→记下V(终)读数。

(3)重复滴定2~3次,计算平均值。

中和滴定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的6个方面:

①洗涤仪器(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

②气泡;

③体积读数(仰视、俯视)俯视刻度线,实际加水量未到刻度线,使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仰视刻度线,实际加水量超过刻度线,使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

④指示剂选择不当;

⑤杂质的影响;

⑥操作(如用力过猛引起待测液外溅等)。

具体分析如下(所指偏高偏低抑或无影响是指待测酸碱浓度):

(1)滴定前,在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偏高)

(2)滴定前,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偏高)

(3)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偏高)

(4)取待测液时,移液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偏低)

(5)取液时,移液管尖端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中。(偏高)

(6)读取标准液的刻度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偏低)

(7)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最后一滴盐酸滴入使溶液由橙色变为红色。(偏高)

(8)滴定过程中,锥形瓶振荡太剧烈,有少量溶液溅出。(偏低)

(9)滴定后,滴定管尖端挂有液滴未滴入锥形瓶中。(偏高)

(10)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刻度读数。(偏低)

(11)滴定过程中向锥形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无影响)

(12)滴定过程中,滴定管漏液。(偏高)

(13)滴定临近终点时,用洗瓶中的蒸馏水洗下滴定管尖嘴口的半滴标准溶液至锥形瓶中。(操作正确,无影响)

(14)过早估计滴定终点。(偏低)

(15)过晚估计滴定终点。(偏高)

(16)一滴标准溶液附在锥形瓶壁上未洗下。(偏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yy/4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