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告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考化学试题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538.html

化学教育好资源,   )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D

本题以唐诗为载体,以元素组成,原子、分子水平认识蚕丝和蜡烛的组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古代没有石油的分馏技术,在古代蜡的成分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属于大分子物质,不属于高分子物质,现代蜡为石油分馏的馏分,主要成分是烃。“蜡炬成灰”就是蜡炬在空气中的燃烧,发生了氧化反应。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2.2传统文化与化学物质的制备

(·全国卷Ⅰ,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A

本题涉及的考点是传统硅酸盐材料陶瓷的有关性质,三大传统硅酸盐材料陶瓷、水泥、玻璃,其中陶器、瓷器是在中国诞生的,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整合能力、迁移能力,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且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3传统文化与化学物质变化

(·全国卷III,7)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

C

该题涉及中华瑰宝留存上千年,色彩依然,说明该颜料不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其中绿色的主要成分Cu(OH)2·CuCO3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且对湿度比较敏感,可溶于盐酸、硫酸等,在氨水中会发生反应,生成配合物。物质的质量分数可以带入公式计算。考查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考查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

2.4传统文化与物质分离技术

(·全国卷Ⅰ·8)《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

B

该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文献能力,抓住“令砒烟上飞……凝结……”等关键词句,此过程中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气体又凝结为固体。涉及的操作方法为升华。降温,蒸气凝华成固体,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最近几年的考题以我国古代书籍内容为载体,意在反映文明古国科技之发达,让学生知道化学萌芽在中国现代世界的发明有一半是建立在中国基本发明创造上的,鼓励学生肩负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2.5中国化学史与科学家成就

(·北京卷·6)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

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

B

本题考查化学历史科技创新成果。年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利用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出抗疟疾的新药青蒿素,她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她是在翻查古方《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截疟的记载中获得灵感,改进了提取工艺,富集了青蒿的抗疟成分,并最终于年发现了青蒿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产实践的结果,更是前人智慧、情感与审美意识的结晶,李时珍、葛洪、宋应星、华佗、蔡伦等,他们的著作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

3传统文化渗透化学命题要点归纳3.中国古代化学工艺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的陶瓷、中草药、四大发明、酿造、冶金以及起于中国贸易的"丝绸之路"等不仅对中国甚至对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大责任。

3..炼制陶器:陶瓷是传统的硅酸盐材料,它的基本原料是黏土。釉料中主要含有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高温烧制时金属及其化合物发生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物质。3..2冶炼青铜:冶炼青铜的过程大致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入炼炉内,点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弃去炼渣得初铜。初铜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3..3造纸: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的竹纸制造方法为例,步骤如下:①斩竹漂塘:将新砍下的嫩竹放入池塘中,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的青皮。②煮徨足火: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碱性脱脂、杀死微生物等。③舂臼:把上述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烂,形同泥面。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⑤覆帘压纸:将竹帘反过来,使湿纸落于板上。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叠积上千张湿纸后,加木板重压以挤去大部分的水。⑥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生火焙干。3..4黑火药:主要成分:硝酸钾、木炭和硫黄。3..5酿酒:先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分解(水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再用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3..6染色:染色是一个很古老的工艺,即用染料使物品着色。3.2常考经典史籍材料或诗词分类释义3.2.传统文化与化学物质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

(3)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名句。这里的“玉”即玉石,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熔点较高。

(4)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是铁的一种合金。

(5)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语意为红色,指的是朱砂,主要成分为HgS。

(6)《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含结晶水的硫酸盐。

.......

3.2.2传统文化与物质变化

()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2)“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描述冰融化、水结冰的情景,属于物理变化。

(3)龚自珍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阐述了作物中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植物营养元素可循环利用的事实。

(4)“凡造竹纸……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造纸利用石灰[Ca(OH)2]的碱性。

3.2.3传统文化与物质分离技术

()《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

(2)《本草纲目》记载了“皮硝”的提取方法:“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有牙者为马牙硝。”该过程叙述了结晶法提纯芒硝的方法。

(3)《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叙述了从海水中提取海盐的操作过程,包括加热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

4解题关键和思维建模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根据所给文本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解读,转化为化学学科中物质的化学名称、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离与提纯方法、反应类型及反应原理等熟悉的教材知识。透过材料找关键字,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题目。

4.解题的思维模型4.2解题流程4.3易错点快攻物质在古文中的名称与现在的略有不同,考生常因不能根据信息确定物质而出错。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有:①归纳总结并记忆物质在古文中的名称,直接对应解题。根据古文物质的颜色变化、状态变化、性质、反应原理等确定物质,如“强烧之,紫青烟起”是指物质的焰色呈紫色,则物质含钾元素;“石胆......浅碧色,烧之变白色者真”是指物质由“浅碧”变“白”,推测是蓝色的五水硫酸铜失去结晶水后变为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等。②正确提取古文中的实验操作信息,古文中记载有很多化学实验操作方法,考生常不能抓住实验操作的特点与现在的实验操作名称相对应而出错,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根据“蒸令气上”可知是加热产生蒸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说明得到蒸汽冷凝的液体,为“蒸馏”操作。5反思及建议5.课程标准要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为教材修订提供理论支撑,为今后高考升学考试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创造条件。高考题更要侧重从历史、现实积淀中,精心选粹包含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的素材。5.2现在的课本教材引入的科学家大部分是近代的科学家,建议课本可以考虑引入一些中国古代对化学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如葛洪等,还应该增加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刻理解的同时,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收获。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5.3化学课堂教学要适时渗透传统文化,在课堂的导入、展开、讲解、过渡、练习、实验等各个环节,采用诗词文章、成语故事、谜语俗语、实物图片等多种多样形式,适时、适地、适度、适当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可以采取活动的形式,例如,举办传统文化读书交流会、化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研讨会、知识竞赛等,逐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挖掘出来,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古籍里的文字都活灵活现起来。5.4教师是架起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如果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宽,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秉承终身学习理念,要多查阅中国传统文化资料,了解我国的文学、医学、饮食、科学、哲学等当中均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教学素材,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将对化学学习帮助的资源筛选出来,并传递给学生,还可以把中华民族劳动的智慧等生动的素材融入试题中,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植入学生骨髓,引领学生继承爱国传统,增强国家认同,不断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在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参考文献[]刘前树,基于化学素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2]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3]刘艳,黄紫洋.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教育教学论坛,(09)[4]要红昌,传统文化蕴含的化学智慧在元素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有机融入,郑州大学研究院,大学化学,,35(8),54-59,-06-8.

尽快订阅年《化学教育》

精彩不能错过,立即扫码订阅!

温馨提醒

()若留家庭地址,请保证居住小区有自己的信箱且正常使用,以便邮政投递;

(2)若留单位地址,请务必告知贵单位的信件收发室工作人员:订阅了《化学教育》期刊,请协助接收、保管并及时通知您取阅;

(3)所有后续服务由“中国邮政”负责,请注意保留订单号等订阅信息。

化学教育期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xz/8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