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戴朝六,贾昌俊.肝门板解剖的临床意义和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39(2):-.
肝门板解剖的临床意义和应用
戴朝六,贾昌俊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39(2):-
摘要肝门板的概念于年由Couinaud首先提出。历经6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与其相关的肝门板显露技术包括下降肝门板技术、Glisson鞘外肝蒂解剖技术等已在开放与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的血流阻断与处理、肝门部复杂肿瘤的切除,以及肝胆管结石和高位胆管损伤狭窄修复手术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为减低围肝门区手术难度,增加手术安全性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保障,已成为肝胆外科医生的临床必修课。
作者单位:中国医院肝胆脾外科,辽宁沈阳
通信作者:戴朝六,E-mail:daicl
sj-hospital.org1肝门板的概念和解剖肝门处入肝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共同构成门管三联。门管三联的肝外部分和肝内部分在解剖上具有相同的结构,均被纤维结缔组织所包饶,形成一束管道样结构,称为Glisson蒂,或Glisson蒂树。Glisson囊覆盖包饶肝门处及肝内门管三联的纤维结缔组织,称之为Glisson鞘。Glisson鞘通常用于指Glisson蒂的肝内部分,而后者的肝外部分为肝十二指肠韧带。
肝门处胆管和血管周围的Glisson鞘结缔组织相互融合增厚形成肝门板系统(hepatichilarplatesystem)。肝门板系统包括左右肝管汇合处上方的肝门板或门板(hilarplate),与胆囊相关的胆囊板(cysticplat),位于门静脉左支脐部上方的脐静脉板或脐板(umbilicalplate),覆盖静脉韧带的Arantian板(plate)(图1)。
肝门板或门板的上界与左内叶(S4a)肝实质相连接,在右前方移行为胆囊板,右端包裹右半肝门静脉蒂并延伸至肝内(右前叶门静脉蒂走行在胆囊板的外上方深面)。在右侧肝门的外下方,肝门板与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的上后端相延续,包裹右后叶门静脉蒂直至Rouviere沟。肝门板的左端移行为脐静脉板,在此处有左外叶上段(S2)、左外叶下段(S3)和左内叶(S4)门静脉蒂。肝门板左端的上方是静脉韧带(Arantius管),即和Arantian板相延续。肝门板或门板位于肝门区,是覆盖在左右肝管汇合部上方增厚的纤维结缔组织,呈冠状位的板。肝门板后壁发出数支支配尾状叶(S1)的门静脉蒂[2-4]。
2肝门板系统的临床意义Glisson鞘内门管三联的空间结构有较多变异,尤其在病理状态下,这种变异显得更为复杂,如贸然解剖Glisson鞘内结构,有时会有进入迷宫之感,损伤胆管或血管的风险明显增加。这不仅增加了手术难度,更增加了手术过程的不可预测性。但如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能将特定肝叶或段的Glisson鞘分离、结扎,则鞘内所包含供应该肝叶或段的门管三联结构可被一并阻断,这种游离肝蒂、结扎处理独立的Glisson鞘的方法(亦称Glisson鞘一并处理法)相对简单安全。在此背景下,年Couinand首次提出的肝门板概念逐步引起了外科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