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之美,令人景仰。自然生态之美,让人流连。铅山之所以叫铅山,是有让人景仰和流连的故事的。铅山的故事起于钟灵毓秀之地永平。近日,记者探访了永平的故事。
秀美山川人流连
登上鹅湖山极顶放眼瞭望,青山南去连八闽,绿水北流入信江。永平,就在这青山绿水间。永平之南,海拔米以上的山峰有15座,其中,黄岗山海拔.7米、独竖尖海拔.5米,白塔尖海拔米,黄连木山海拔米,分别为华东地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高峰。这些巍峨的山峰之间,有连通八闽的云霁关、马铃关、鸭母关、桐木关、分水关、观音关、温林关等古关隘(这些古关隘,海拔都在千米以上),而一条汇聚无数山涧溪泉的桐木江逶迤南来、滚滚北去入信江。绵延群山千姿百态,峰巅或直插云霄,或横亘数里,或如屏垂挂,或傲立雄踞,或亭亭玉立;山之沟谷或陷,或峡,或潭,或滩,或如万绿丛中闪亮的银练,或如九天垂落下的七彩飘带。沟沟壑壑,处处是清泉、飞瀑、山涧、溪流。山溪水潺潺,如泣如歌,这就是穿行在千山万壑的桐木江。北延的千山、北流的万水,在永平结秀于鹅湖山、铅山河(桐木江流至永平,以下称铅山河)。
鹅湖山下、铅山河畔,稻粱肥。唐代诗人王驾来到铅山,把鹅湖山下的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宋代诗人杨万里来到鹅湖山下,大为感叹:铅山这般美,何不留在这里种田!“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辛弃疾就来到了这里田居填词。
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何不让人流连?
历史文化源铅铜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早期,是火法炼铜。唐天宝十二年(年),李白游到安徽一个叫秋浦的地方,写下火法炼铜场景《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一幅瑰丽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李白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炼铜场景,也反映了当时炼铜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
历史上,铅山永平最先用节省人力物力的胆水浸铁成铜法(湿法炼铜)而成为古代的铸钱中心。古代铜币一般是按“铜五铅五”比例铸造。永平镇西南两公里有铅(yan)山(“铅山”地名由此而来),远在汉唐就以盛产铜、铅(qian)而闻名华夏。铅山采冶铜、铅始于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年)。《明·铅书》记载:“旧云:晋太始间(—年),高将军逐白鹿得宝丰场铜坑(永平镇铅山),寻迹苗脉,循至积翠岩,及今铅山之杨梅山、北坞、蒙坞源坑等是也,产铅及铜,置两场,而铁、银、青矾、朱皆采之供云。”唐代,朝廷在永平设立“铅山场”,采冶铜、铅等矿。其时,铅山场的炼铜工人因使用胆水法炼铜大提高了铜的产量,朝廷就在鄱阳县马蹄山设置了专门负责铸钱的机构“永平监”,铅山采炼出的铜、铅运到“永平监”铸造钱币。唐乾元元年(年),朝廷又置永平镇,设信州永平铸钱院,负责就地取材监铸钱币。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宋·文献通考》记载:“产铜之地,莫盛于东南,计五十余处,规模最大者,为铅山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圣三年(年),信州铅山场岁额38万斤。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宋乾道二年(年),铅山场产铜斤,占全国总产量的37%。
文化胜迹耀千秋
亘古的鹅湖山和桐木江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迹,载着许多美丽故事。
鹅湖山下、桐木江上的大义桥,是座八墩九孔半圆石拱桥,墩高10.5米,桥长米、宽6.5米,桥面铺条石,桥中一座两层八角穿心桥亭,亭高5米,为唐贞元间(—年)鹅湖峰顶寺儒僧大义禅师所建。建国前赣闽公路从大义桥通过,今天仍然可通各种机动车辆。
铅山有“隔河二宰相,十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说。大义桥北有北宋状元刘辉,大义桥南有人家“一门九进士”。赵士礽,宋大观元年(年)中进士,名列第一。其后,他的八个儿子连登进士第。赵士礽在永平建赵家书院,藏经、史、子、集万卷,供乡人阅读。
永平镇内有一四角亭牌坊,为南宋铅山人表彰少年申世宁代父就刑的孝行而建,叫“报本坊”,朱熹亲题。辛弃疾吊报本坊,作长诗《赠申孝子世宁》叙其事:“世宁孝行何高高,慷慨性命轻鸿毛。尔时自欲赴黄壤,欣然延颈迎霜刀。至孝感兮天地动,白日无光百川涌。三刀不死古今稀,一命自有神灵护……”。报本坊嵌有一碑,刻白菜一株,题词两句——“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这是明代铅山知县笪继良警醒自己勤政为民立的碑。此碑何嵌报本坊?为官者报民本!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永平卢家村阳原山辛弃疾墓前华表楹联,为郭沫若题。在中国历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作为武将,他一生以身报国,金戈铁马南征北战,气吞万里如虎。作为文人,他以英雄之气突破了词的内容和艺术传统,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留下了多首英雄之气的词作。这些词作,超过三分之一是在铅山写下的。铅山,是辛弃疾人生的归宿地。南宋绍定六年(年),朝廷立金字碑于铅山驿道,碑曰:“稼轩先生神道”。
永平镇内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文人崇拜的魁星阁。这座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年)的文星楼阁,坐北朝南建青石板铺就的月台上,占地.61平方米,为石柱、抬梁式架构,上下二层,内有回廊,工艺精湛,气势恢宏。
永平镇西门石盘渡一幢保存完好的多年的老宅,是被梁启超誉为“中国诗曲之最豪者”的蒋士铨故居。蒋士铨之所以成为文学大家,并非仅仅来自他的天赋,还与他童年所受到的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中学语文课本有一篇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记》,写他童年在老家永平受教育的事情,句句出肺腑,字字是真情,表达了对母亲辛勤教养的感激。蒋父蒋坚是清代名幕,“任侠好客”,常游燕赵做师爷。蒋母钟令嘉出身南昌望族,通晓经史、擅诗词,著有《柴车倦游集》等传世,而且精于女红,缝织刺绣样样全能,嫁到铅山常在夜间织布、刺绣、教子,把自己织出的织品、绣出的绣品拿去街上卖钱,以补家用,是个非常贤淑的才女。蒋仕铨葬于依山傍水的永平文家桥。
人文生态两相融
走进永平镇西门村,仿佛置身于文化生态优美的园林中。
谚语“水中千条船,山上万盏灯”,是形容永平古镇西门的繁荣盛况。西门石盘渡是当时运粮、茶、纸等货物的繁忙大码头。西门骆驼山后面铅(yan)山采冶铅、铜矿的万盏灯火通宵达旦。因此,就有了一个今天很有文化的西门村了。
西门村前是波光粼粼的铅山河,村后是郁郁葱葱的骆驼山省级森林公园,与骆驼山隔河相望的是鹅湖山国家森林公园。今天的西门村人修建和修缮了公园牌坊、环村三环的7.5公里游步道、览胜观景亭、农耕博物馆、红色文化展示馆、古战壕、古码头、永福寺、玉虚观、影视明星陈红的祖居,以及王安石、辛弃疾、蒋士铨等历史文化名人在此留下的名篇佳句题刻等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村在公园中,公园在村中。而今天的西门村人发展林果业、来料加工业,在公园里健身、散步、看书,在文化活动中心排练文化文娱活动,开展评选“十佳和睦好夫妻”、“十佳孝顺好儿女”等和谐创建活动,乐享和美生活。
来源:大江网
本期编辑:钟晨
审阅:陈万民
签发:汪东才
儿童白癜风的注意事项儿童白癜风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