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与白塔夜景。
从藏族文学记忆说开去——谈修身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文图/张国华
年6月15日,星期二,钱兴社长布置给我主讲关于修身的专题讨论任务后,我也思考了几天的时间,主要是思考了怎么讲的问题,讲严以修身的意义、内涵和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都在讲,但由于自己才疏浅薄,肯定难以讲好;从宗教的角度讲,内容也十分丰富,但在党的专题活动里讲,不太适合,好像在渲染宗教思想,宣扬唯物论;最后,我想起了从藏族文学角度来讲,还有点创意的意义在里面,因为一方面是我曾经拜读过藏族文学史,而且是藏文和汉文的都拜读学习过,还有一些内容没有忘却,仍然记忆犹新。另一方是自己学习民族文化的时间也长了,在迪庆日报社的工作岗位上还分管报纸副刊,讲起来也会方便一些。在藏族文学史里记载了从远古到近代的藏族文学发展脉络,包括藏族的格言、史诗、民歌、谚语、民间故事、佛教经典、作家文学等,在这些文学作品里始终贯穿着十分丰富的劝人精进向上、修身养性的理论观点,劝人从善戒恶、歌颂英雄、团结互助等伦理道德的篇章比比皆是,为人传诵,具有长久的魅力。
拉萨大昭寺广场。
“修身”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由“修身”一词扩张、引申的词有修身养性、修心养性等,关于修身、修心的词汇,与宗教有渊源关系,源自于佛教的“醍醐灌顶”、出自于道教的“修身养性”、源于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等。另一方面,在藏语里“修身”一词叫做“若居”,意思是管教自己、约束自己、教化自己,也就是说修身关键要靠自己,是主观能动的,而不是客观限制的,要靠自己去觉悟、觉醒,正念、利他、智慧,放弃一切邪念,多做利他事业。在藏族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的关于劝人精进向上、修身养性的理论,教育人,净化人,启发人,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大家所认同、认知的文化精髓。
甘肃拉卜楞寺酥油花。
在当前,浮躁喧嚣、浑浊迷失、尔虞我诈的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人类面临着不可抗拒的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失衡的趋势,有不少人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只管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在言谈举止上远远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少正能量,有碍于实现中国梦,甚至有的贪得无厌,无恶不作,不管人民群众的疾苦和所需,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忘却了为人服务的宗旨意识,变成了共产党肌体里的大蛀虫,也就现在所说的“大老虎”、苍蝇等等。因此,人类要心静、修身养性,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这是保持党的政治生态纯洁性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他就从加强作风建设的高度提出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在今年年初我们云南省里率先开展了专题活动,到了今年5月份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要求在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好专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好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成果。
四川甘孜丹巴古碉建筑。
从习总书记的“三严三实”重要讲话中看,严以修身列在讲话的首位,可以说习总书记从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吸取精华,用来治国理政,确保党内纯洁,国家兴旺发达。在历史上,儒家、道家等的典籍里广泛著说关于修身的论断,曾子所作的文献古籍《大学》里记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也居首位,可见修身是生命的支点、行道的重点、立业的起点。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也就是孔子的直传弟子,他编有《论语》、著有《大学》和《曾子十篇》、写有《孝经》,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那么,下面我想从藏族文学的文化内涵来,探讨一下关于修身的问题,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川甘孜塔公。
一、从藏族谚语说开去做人做事
我在几年前,写过一篇关于藏族谚语的文化评论文章,题目为《一束浓缩而富有生命力的鲜花--评析尼汝藏族谚语》,后来刊登在我们的《迪庆日报》上,也被不少网站转载。我认为,藏族谚语是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群众劳动过程中创作出来的珍贵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藏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历史、生产、自然、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将丰富的内容用浓缩、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广泛的语言交流中起到了发人深省的作用。正如藏族谚语所说“没有谚语不成话,没有盐巴不成宴。”
《松巴谚语》是藏族最早的谚语汇编集,成书于公元八、九世纪,是在敦煌藏文写卷中发现的,共有三、四十则,内容多为讲为人、处世、治家等道理。比如,讲为人、处世的有:“君主即使渊博,也要取法于人;良马虽然善走,也要策之以鞭。”
谚语概括起来可分为教诲谚语、训诫谚语和风土谚语三大类。比如,抨击恶性陋习、贬斥坏人坏事,告诫当官的不要用手中的权利,一手遮天,作威作福,无视规矩,藐视法规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坏人心肠一样黑。”它的内涵就是告诫人类多养心、多做善事,让世间太平安康。又如,“当官人的嘴巴像獐子皮,獐子皮要拉多长有多长。”这一则是揭露当官的不守规矩、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玩弄百姓,由他说了算。
香格里拉藏乡。
再如,经常在我们迪庆藏族群众交流中听到的一则谚语“官人爱财,喇嘛爱尸。”这一则谚语讲的是与贪婪爱财有关,官人本来是为人民服务的,喇嘛是为百姓大众普渡的,但由于心生贪欲,官人欺压人民为自己敛财,喇嘛不为百姓普渡干起送尸收敛的勾当,是人民百姓所不愿看到的行为。不管是官人也好、喇嘛也好,还是一般平民百姓,心生贪欲,是心在想,身在动,对社会只会带来有害无益恶果。因此,作为官人,不能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作为喇嘛,不能做“只许‘巴丹拉姆’骑骡,不准‘向巴衮木’穿靴。”这是不讲纪律、不守规矩的行为表现,只许自己任意而为,不许他人有正当的权利。
谚语藏语里称“丹百”,具有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经验总结的规范语言之意。正如高尔基所说“最伟大的智慧是在语言的朴素中,谚语和歌谣总是简短的,然而在他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感情。”
香格里拉建塘草甸美景。
二、从藏族格言说开去做人做事
在20多年前,我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藏族格言诗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来学习,当时对格言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后来参加工作后,为了写一篇关于藏族格言诗的论文,我又去重温学习了格言诗,与过去读书时相比有新的理解认识,这可能是与阅历的增长有一定的缘故吧!就写了一篇题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花异葩----评述藏族格言诗》。
藏语称格言为“勒谐”。《藏汉大辞典》释义为“善说,正论,格言,箴言”。在藏语里不管是格言,还是格言诗都统称为“勒谐”。“诗”这一词是为了让汉语读者在理解上的方便而加上去的,这样在汉语里与格言相区别的称为格言诗。因为,《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格言的解释为“含有教育意义的成语,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格言被界定为成语,没有诗的含义。
据学者研究表明,敦煌出土的格言手卷是现存的最早的藏族格言,藏族格言诗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松赞干布时期。从敦煌出土的20余首格言手卷看,有劝人行善戒恶、孝敬父母、宣扬宿命论观点等内容,表明了佛教已传入到吐蕃,并在吐蕃社会兴起。比如,“多做善事获吉祥,多做坏事遭祸殃;两者何为须细思,人皆难逃必死亡。”这首格言,就是劝人行善戒恶,阐述了因果报应的观点。虽然这条格言带有一些宗教色彩,但总归是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是远古和奴隶制时期的藏族作家文学童年时期的缩影。
西藏昌都邦达草原。
在藏族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格言诗集有《萨迦格言》、《甘丹格言》、《水树格言》等,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下面,我想用《萨迦格言》的思想内容作为例子来作如下探讨: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所著的《萨迦格言》的问世,开创了藏族的独具风格的格言诗的先河,在藏族文学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可以说是公元九世纪四十年代至公元十三世纪五十年代的藏族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到目前为止,据学界的权威人士说,不管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没有超越《萨迦格言》的艺术成就。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作为当时的一个新兴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萨迦教派的首领、学富五明的大学者(大五明:声明学、因明学、工巧明学、医方明学、内明学;小五明:韵律学、星象学、修辞学、戏剧学、辞藻学)应时而出,继承了吐蕃时期以来的格言诗的传统,汲取了藏族民间文学的丰富营养,借鉴了印度格言诗作家的写作手法,以格言诗的形式创作了《萨迦格言》,全书共分9章首,以宣传从政治国、治学、待人接物的规范标准为主要思想内容,其内容十分丰富。在诗中从政治国的占相当数量的诗篇,比如,“智慧大臣以其公正,能将君民事情办成;善射者射出的利箭,瞄准哪里都能命中。”这是一首从政治国用人方面提出的任人唯贤的原则。也有治学方面的,比如,“格言即使出自小孩,学者也要全部学来;虽然是野兽的肚脐,也要把麝香割取来。”这一首格言提倡大家谦虚学习不耻下问,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有不少待人接物的诗篇,诗中写到“两个智者共同商量讨论,会产生更高的智慧结晶;姜黄和硼砂两者调和,就会产生另一种颜色。”
西藏芒康藏族民居。
再比如,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在格言诗中以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刻画了上百个人物形象。“队伍前进他殿后,撤退之时他领头;看见吃喝拼命钻,看见困难想法溜。”作者把人物放在冲锋、撤退、吃喝、困难等典型环境里加以刻画,虽然所用的文字笔墨并不多,但揭露了卑怯者的形象,使卑怯者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卑怯者的灵魂和心灵何在。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样的卑怯者在我们广大共产党员里有之,这与共产党对我们大家的要求格格不入,相差太远,党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危难时刻豁出来。在战争年代也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为人民冲锋陷阵,就死得其所,死得光荣。年4月5日,王杰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活在世界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献给人民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死要死得有价值,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就死得其所,死得光荣。”
又比如,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在创作过程中把藏族民间谚语“虽有说人的口,却需照己的镜”引入格言诗中写到“圣贤若被安排做大官,知道如何做的很罕见;虽然有看别人的眼睛,观察自己却还要明镜。”这一首格言写的是做官的要心如明镜明察秋毫地观察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一点不能马虎放过,严以修身。与当前党内要求领导干部洗洗澡、照照镜,正正身,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当时,作者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处在封建奴农制社会时期,能写出这样大胆的格言,思想内容深刻,对当时社会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作为当前的一名共产党员,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共产党员在严以修身的锤炼过程中,明镜照心十分重要,明镜能正衣冠,衣冠不整何谓是党的领导干部。
如今,藏族文学不断得到繁荣发展,但可惜的是藏族格言诗的创作已在萎缩,传统的藏族格言诗作为文学欣赏名篇,在藏族文学史上依旧闪耀光芒,也是一座璀璨的藏族文学的里程碑,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花异葩。
西藏山南雍布拉岗。
三、从藏族作家诗说开去做人做事
我小的时候喜欢读诗,在放学的路上,把诗抄写在路两旁的大石板或大石包上,是经常的事情,也可能是由于纸张笔墨缺乏的缘故吧!但是,后来发现我自己,只能读不能写,没有灵感,而且没有诗人的气质。据诗人们说,写诗来了灵感,自然会所有的优美的、美好的词汇流淌在笔下,记录于诗笺上成行成诗,很神奇的。对此神奇现象,我好羡慕。
下面,我想从众多的藏族作家诗里挑选一篇有代表性的诗作讲一下,我就选中了《国王修身论》,与严以修身专题讲座有密切的关系。
《国王修身论》是米旁嘉措所著的一部比较重要的藏族文学代表作品,开创了一种比较活泼自由的诗体,突破了格言诗的写作手法。比如,“足智多谋心地善良,福泽广大运气兴旺,对上对下协商共事,做为朋友最为恰当。”又如,体现民主思想的写道“对于事情若发生困惑,应与智者商量来解决;变得浑浊的河水,镇水宝贝可使之清澈。”(镇水宝贝指硫酸盐,明矾、胆矾、绿矾)。
四川阿坝若尔盖草原。
作者米庞嘉措(-),生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雅曲定琼地方,幼年聪明好学,十二岁出家为僧,游学藏区各地,投拜名师,学法求知,精通“五明”学,是当时有名气的学者。民间传说他长于医道,有起死回生之术,乐于救助贫苦,颇受群众敬重。
作者在写《国王修身论》的时候,正是藏族奴隶制社会走向衰落时期。全书21章、多段、余行诗。全书21章分别是:1、谨慎自重;2、贤明国君;3、注意行为;4、注意言语;5、对待下属;6、国王行为;7、国王守规论;9、坚定精进;10、谦恭;11、平等待人;12、慈悲;13、善于自护;14、护佑百姓;15、遇事商量;16、尊奉十善法;17、以佛法治国;18、以计制胜;19、心念佛法;20、以财积福;21、守规循道。
全书归纳起来包括治理国家应注意的事项、国王自身之修养、宣传佛教教义等三个方面内容,集中了藏族学者和古印度学者关于治国的各种论述,反映了作者对藏族社会生活观察的结论,对研究藏族哲学思想、诗歌艺术、社会风俗,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怒江第一湾,位于云南省怒江州丙中洛。
从更细的角度分析,该书内容繁杂,包括谨言慎行、用人之道、公正执法、学习经典、修身养性、对待百姓、处理政务、制定策略等各个方面,系统细致地论述了统治阶级的施政方针、处事原则、道德标准、是非概念。该书是启迪智慧、训导后人的藏族社会传统教科书。比如,写精进坚定不移的“如果贪恋小的幸福,不会得到大的幸福,心胸要有无限宽广,博学路上狠下工夫。”又如,富有“民为贵”、“民为邦本”的进步思想的写道“所谓的国王啊国王,依靠百姓才能当上。如果只是孤独一人,谁还把你称作国王。”再如,写注意一切行为的“如被贪欲铁钩抓住,国王也会不能自主;大象虽然力无比,拴上铁圈也变奴仆。”还如,写注意一切言论的“说真话者上等功德,国王应该鼓励真话;谁说真话要给表扬,谁说假话要做处罚。”
从《国王修身论》这本诗集里看出,作者作为一个藏族的学者和诗人,写出这本诗集是为了当担社会责任,对社会监督,揭露社会的阴暗一面,从国王到一般的人性问题,教育人如何做人,警示国王如何做官、如何亲民、爱民,讲明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当前,我们作为媒体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当担,要发挥好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与不良的社会现象做斗争。
大雁南飞。
总之,严以修身,就是要看自己的本性,从修心开始,一心纯洁,一身干净,就像牛奶一样撒泼了也是洁白无瑕,散发出它的清香芬芳。藏族人经常说,在人间坏事做绝了的人死了以后骨头都是黑的,所以,有觉悟的人一生尽量不做坏事,或者总是忏悔,悔过自新。
最近,我在翻阅一本书,书名为《成佛的蓝图》,是一位高僧大德写的书,他就是堪钦创古仁波切,我从书中摘录了一段话,取标题为《用佛语洗心》,作为日志收藏,创古仁波切在他的书中写道:“痛苦的根源是从我们的内心滋长,而不是外在的。例如当强烈欲望生起时,我们既不能压制它又不能满足它,感到痛苦;嗔恨心生起时,会导引我们伤害别人,接着他们回过来伤害我们;我们骄傲或嫉妒,这些烦恼也带给我们痛苦;因此痛苦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而不是外境。”
因此,作为共产党员要为党、为人民服,为自己的事业当担责任,严以修身的功课不能忘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不能忘记!
(写于年6月香格里拉)
作者在青海采风时,朋友拍的日月山纪念照。
作者近期文章《我所接触的香港媒体人》《话说藏学研究与媒体传播》《与康巴卫视一同去尼汝拍摄文化节目》《一次难忘的藏学外宣出访活动》《谈论党报藏文网》《藏族锅庄舞传承先要从母语传承开始》《非遗摄影杂谈》《学习母语唤醒我们的祖先记忆》《锅庄舞记忆》《故里风情入梦来家乡记忆念心头》查看作者相关文章请后台回复“张国华”或“”查看「香格里拉陈俊明」公众平台入驻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