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日前,在全县初中创新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中,洪凝初中化学教师关辉力克群雄,从参加说课活动的9名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第一名。
关老师年走上教育岗位以来,刻苦钻研业务,致力于教研教改,努力教书育人,取得可喜成果,多次在市县讲课说课比赛中获奖,逐步成长为业务精湛、师德优良、县校挂号的化学骨干教师、名师。
闪光的足迹:
年,在全县初中化学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年,在全县中小学师德征文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年,在全县义务教育学段教师说课标说教材大赛活动中获得化学学科一等奖;
年,在全县化学实验教学研讨会上执教公开课一节;
年,在全国教育学会举办的论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年,在全县初中创新实验教学说课中获得一等奖。
我的心语:
工作中,一丝不苟,勤奋认真,团结同事,不断向优秀教师学习;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方式,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非常注重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认真钻研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知识与技能是成功学化学的保障。想成功是人的自然本性,学生们就会更加乐意并主动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努力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从学生的反馈中感受动手实验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所以做实验时,确保学生实验后能够观察到应该观察到的现象;还教会他们怎样从实验中提出问题,怎样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同时确保学生在这个实验中能学到东西。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一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探究异常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是学生们完成化学事件的天地,化学实验室更应是他们做化学的场所。让学生动手做,学生就能形成自己的感悟,经历之后,才会发现问题,只有在问题的驱使之下,才能开展真正的科学探究。
一直以来,自己心中就有一个理想教育梦——让我的学生感受到化学之美,为此我一直在不断努力着,不停地奋斗着,只因为我爱我的学生!
教学心得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感悟和思考,对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方法,以求更大进步和提高。
一、有效的“交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地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良言一句三冬暖。”经常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赞美和鼓励,让学生从心理上获得成功的满足,能对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比如,在化学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合理的有效评价,并且尽可能多地使用赞美性的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很欣赏你!”,“此处可以有掌声”等等,或者一个点头,一个微笑,这些对我们老师来说轻而易举的语言和动作,恰恰是建立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化学自信心的重要基石。当这种师生情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情感迁移,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接受教师的所有安排,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有效的“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抽象的知识及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如果通过学生探究讨论往往是费时、费力、费神,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学生获得的顶多是一些表层的东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哪些知识可通过活动探究,哪些知识要通过教师教授,我们一定把握好分寸,在有效的时间内要采取有效的行动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当然,要做到有效的讲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课堂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三、有效的“整合”
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根据课时的安排授课,虽然这样有利于教学计划的有序展开,但在备课的时候难以用统览性的全局眼观安排授课内容。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不能对教学难点给以合理的疏散和规划,要么一节课难点过多,学生消化不了,要么过于简单,学生又吃不饱。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还要放眼于后面那些难点内容,注意对难点的分解,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例如:教材第四、五单元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符号抽象,格式死板,学生理解记忆难度都很大。如果老师不注重对这块难点的分解,只放在第四、五单元集中学习,一部分学生往往因记忆的东西太多、太杂,而失去了继续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我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的提及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等,这样就将第四、五单元的难点“稀释”了。
另外,我把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的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合为一课时,这样即能使知识衔接更自然顺畅,便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又能省出一节课的时间。而且在方程式的配平上也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完全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渗透,给学生留出理解、消化的空间。
还有,在第九单元溶液的学习中,我觉得学完溶液的形成后,不要着急接着上溶解度,而是先由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自然过渡到溶液的浓度的学习上。由配置30%的氯化钠溶液过渡到溶解度的学习,这样由浅入深,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较好的防止了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的混淆,尤其是对于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结合溶解度曲线的比较浓度的帮助很大。
四、有效的“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处于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这种思索和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切忌教师包办,自问自答。比如在《水的净化》这个课题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设计了以下的问题:⑴我们平时饮用的是什么水?(自来水)来自哪里?(江、河、湖、海水)⑵这些水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的现象?能直接饮用吗?⑶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的流程有哪些?⑷得到的自来水是纯净物吗?⑸想得到较纯的水该怎么办?⑹净化水的措施有哪些?达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有层次、有梯度,而且还将课题的中心内容串联起来,它能步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层层开发学生思维,这就体现出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有效的“实验”
在初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化学实验有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活动与探究及供学生选做的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层次也不相同。我认为有效实验,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才有效,要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要突出方法、技能,还是通过现象反应本质。有时只是要求学生通过现象知道反应原理,或实验操作较难控制,或实验对人对环境有较大危害等实验,可能教师演示的效果会比学生实验更有效、更切合实际。如活性炭吸附性、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等实验通过教师演示既省时又实效。同时一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非常熟悉其现象的实验,也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为其费时如:水的沸腾,胆矾研碎等实验。这样就可以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去实施其它更有效的教学活动。
还有许多微观的化学反应,凭肉眼很难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动画模拟技术,将微观世界的变化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奥妙。如:通过三维动画效果将氨分子使酚酞变红的实验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微观上的分子运动对于宏观化学现象的理解,极大地提升了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再如学习“水的电解”内容时,学生通过肉眼观看电解水的演示实验,也只能知道在电解时分解成了氢气和氧气两种不同的物质,而对电解时发生的具体变化并不知道,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水电解过程中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变化。这样,不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物质结构、懂得了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此外,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净水过程、工业炼钢等过程,可以使化学过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六、有效的“练习”
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应着重注意两方面:一方面在训练量上,切莫用“题海”淹没学生,而必须做到精选精练,限量用题。都说好的老师是做一百道题给学生练一道题。这样做能保证学生对习题认真消化,而不是抄袭应付;另一方面注意及时讲解,切莫只练不讲。因为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问题,产生质疑,刚好急需要解决,如果这时教师不及时帮他们解开疑惑就会失去良机,所以在平常的习题课中可以让学生先练三十分钟,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讲解十分钟。这样可以收到很高的练习效益。
当然,现在的教学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多元的,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总之,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把握师生个性风格,针对不同学校的特点,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有用的,有效的才是最佳的。”
校情中心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