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膘肉?
正常猪的脂肪应为白色,有些商品猪屠宰后见到脂肪呈淡黄色和黄色,这种猪肉称为黄膘肉。
黄膘肉脂肪除呈黄色外,且松软不结实,有时有异常腥味,外观很差,严重影响生猪和猪肉产品的销售。
国外将黄膘肉称为黄脂肪病或营养性脂肪组织炎。
近期天气炎热,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地区养猪生产中这种现象频繁出现。
根据国家法规,无病变和不良气味的饲料源性黄膘肉可作为食用,不限制出厂,但因“卖相”不好,往往会影响售价。
有病变和不良气味的饲料源性黄膘肉以及病理性黄膘肉不能作为食用,需按照GB-《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销毁或化制。
为什么会产生猪黄膘肉?
总体来说,猪黄膘肉的产生原因可分为三类:
一种是病理性的,称为黄疸。
生猪发生锥虫病、焦虫病或钩端螺旋体病时,体内大量溶血,发生中毒和全身感染,胆汁排泄出现障碍,使大量胆红素排入血液,将全身各组织染成黄色,造成黄疸肉。
一种是不规范用药引起的。
比如使用磺胺类药物,没有经过足够长的休药期便屠宰,也会造成猪胴体局部或全身脂肪发黄。
由于病原性和磺胺使用不当并不经常发生,所以,对于连续频繁发生的区域性黄膘肉问题最常见的还是另外一种原因——饲料诱因。
黄瞟肉的饲料诱因最主要的是饲粮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而抗氧化剂不足。
这种情况下,脂肪组织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易被氧化生成蜡样质,这种蜡样质就是脂肪组织变黄的根本原因。
抗氧化剂能阻止或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身氧化作用,促使脂肪细胞把不饱和脂肪酸转变为贮存脂肪。
当饲喂过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抗氧化剂缺乏这两种情况存在时,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增强,蜡样质在脂肪组织中沉积,使脂肪变黄,形成“黄膘肉”。
此外,蜡样质具有刺激性,可同时引起脂肪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饲料生产中哪些做法易导致黄膘肉产生?
目前一些配合饲料厂为降低配方成本,大量添加一些低价值原料(如米糠、玉米、小麦制品的下脚料、陈化粮、DDGS等高油脂原料)。
这些原料在没有生产饲料之前已经发生氧化,再用于饲料中时导致黄膘肉发生。
鱼粉、鱼油、蚕蛹粕和鱼肝油下脚料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原料经常会导致这种问题。
调质制粒时高温和高湿,加上有铜的参与,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更容易发生酸败,酸败的脂肪可以形成黄脂。因此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饲料品类用量过多也可能导致黄膘肉产生。
抗氧化剂添加量不够。尤其是VE、VA高价时,使大量多维产品的相关含量减少,同时饲料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相应减少饲料中多维的添加量。
同时,其它抗氧化产品又没有跟上,饲料整体抗氧化能力降低相应提高了猪黄膘肉发生的几率。
如何避免黄膘肉的产生?
避免黄膘肉有很多方法,比如规范磺胺类药物使用、将氧化性极强的硫酸铜换为碱式氯化铜等。
但主要的还是要控制高不饱和脂肪酸原料用量、控制饲料油脂的质量以及合理足量使用抗氧化产品。
对于抗氧化剂,大部分人往往会首先想到维生素类,比如VC、VE。但除了维生素类以外,还有其他一些抗氧化产品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壳寡糖。
壳寡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地清除机体内的自由基,从而有效地预防脂质过氧化,并保护肝脏。
在动物体内对壳寡糖的抗氧化作用研究发现,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饲喂壳寡糖,激活了肝脏内抗氧化防御系统达到降低氧化的目的。
同时在离体研究中壳寡糖也表现了很好的抗氧化性能,对DPPH、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以碳为中心的自由基都有一定清除作用。
壳寡糖与维生素C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相比,壳寡糖表现出长效抗氧化性。壳寡糖对CCIA、酒精导致的大/小鼠急、慢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主要是通过增强SOD等抗氧化酶活性来实现。
壳寡糖抗炎效果非常明显,对于黄膘肉蜡样质引起脂肪组织炎症反应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
通过壳寡糖的抗氧化与抗炎的双效作用,可为黄膘肉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