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欢迎大家与我一起重读《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当初旨在让我们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四个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的现象,知道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知道物质的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教材对物质变化的编写是从生活实际到科学实验,从科学实验到化学概念,从化学概念再到日常生活的;而对物质性质的介绍是建立在变化的基础上通过描述的方式进行的。这让我想起对化学史有深入研究的周教授在培训的时候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先有变化还是先有性质?”

周教授介绍外国的化学教材是先介绍物质的性质再学习物质的变化的,也是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的。比如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知道兽皮可以保暖避寒,知道枯枝败叶可以燃烧保存火种等,这些当然是物质的性质,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认识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那何为其他物质?当然是与原来物质性质不同的物质才为之其他物质了。

这种说法符合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应该是化学史上的事实。即先有对性质的认识再有对变化的了解。

但从目前我们的教材来看,从这四个概念来说,当然应该先学习物质的变化再介绍物质的性质。以物理性质的概念为例,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那如果没有对化学变化的认识,对这个概念又从何谈起呢?

不再纠结于这个问题了,总之我是想让大家清楚现在我们对物质性质的学习是建立在物质变化的基础上的。清楚什么是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再看这部分内容,我有以下感受:

原来我们在这里就开始接触硫酸铜晶体(CuSO4·5H2O)了,知道它俗称胆矾或蓝矾。对它进行研磨这个实验往往当时有同学觉得蓝色变浅了,变白了。以我们同学现有的知识思考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联想到这个反应,由蓝色的CuSO4·5H2O生成了白色的CuSO4,我想这也是合理的。这样就会有人问,那这个研磨的变化岂不是化学变化?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去深究,因为我个人觉得这是细枝末节、无关痛痒的问题。教材编写者当然也会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还用这个实验?当看到接下来的实验我们就会豁然开朗,更加能感受到教材编写者的高明之处和良苦用心了。因为它要用研碎前、后的胆矾加水溶解配成溶液,然后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在这个实验中让我们感受有新物质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生成,化学变化的概念自然生成,化学变化伴随有沉淀的现象也能亲眼目睹。更重要的是研碎前、后的胆矾都有相同的现象,说明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它们具有相同的性质,再次说明研磨发生的形状变化是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太巧妙了!!!当然也有人会说或者思考,CuSO4·5H2O和CuSO4溶于水,溶液均为蓝色,溶质均为CuSO4,不可否认,这种认识也是正确的。大家慢慢去琢磨吧,这个问题就到此了。

原来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在这里就出现了,后面还反复地学习,又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又是发生装置选择依据的重要素材,又是介绍复分解反应的代表反应,又是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素材……没想到在这里就出现了!当然当时我们同学哪里懂那么多,甚至连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都不清楚了,今天可就不一样了。那教材当时用这个实验是想再举一个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的例子,而且又是放出气体的,这个反应当然要首选了。

对于物质的性质的介绍,有一段我们常常忽略的文字——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这个观念的认识是从这里开始的,在第六单元只是增加了结构,深化了认识。

通过讨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对二者进行区分。原来鉴别的原理在这里就已经有所体现,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通过出现不同的现象,对不同的物质进行鉴别。总之鉴别物质就是找物质的不同点!

练习与应用的题目重新再看再做的时候我又有了新发现。第5题,让我想起了我们科组的小仙女,看看她那天的朋友圈吧:

还有很多感受,没有时间一一去说了,要去梳妆打扮,准备送女儿上学,然后上班去了。有时间再慢慢聊吧。

各位,重读教材是不是有很多收获和感受呢?体验是不是不一样呢?请你把你的想法、收获和感受留言分享给大家吧,也请你继续留意本栏目,与我共同重读教材,回归课本。

有人用







































治疗白癜风的中成药
怎么治白殿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xz/18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