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用的药 http://m.39.net/pf/a_4698983.html
本文仅从历代墨迹所呈现的墨色来谈点我对用墨的看法。
王羲之《妹至帖》
用墨和墨色。顾名思义,用墨就是使用墨的方法;墨色是指通过书写墨再纸面上呈现的色差,在古代书论中常将二者合用笔结合起来阐述,这几点是相互牵制的关系。合理的用墨方法能写出有生命力的、浑圆通透、血气淋漓、势脉畅达的点画,卫夫人在其论书法中就提到筋骨血肉、肌肤之丽,这是书写者或观者通过欣赏、细察点画玄微处的墨色变化而看到的具象,而不是形容、臆想,更不是今人个别理论中不着边际猜测。这种点画色差呈现不规则变化,多是通过运笔速度快慢、停顿时间长短、下压提起毛笔等动作,在纸面所留下不同的色差痕迹,透过现象看本质,屏吸感知先贤“轻拢慢捻抹复挑”般挥运的节律,常常让观者流连神往,又欲罢不能,让书者空留“唯见江心秋月白”般的无奈与惆怅。
饶介跋康里巎巎《至彦中尺牍》
古人对用墨、墨色阐述的专著不多,寥若寒星般的记载散落于古代书论、古人散记、随笔中,而且落墨不多,用词含蓄,只说现象和结果,而没有解释形成这种墨色的缘由,以及可以操作的方法,给后来研究者带来很大的困惑。以前有私塾先生教学生读书写字,多会传授这些知识,再通过学生长年累月的书写,都会加深对用墨和墨色的认识理解。而我们现在人从小孩子学书法,一般都是语文老师兼任,或挤出业余时间参加各类辅导班,学习内容也多是停留在颜柳欧赵等碑刻上,书写工具也很简便,这就很难加深对用墨和墨色认识。在看各类古代书画展的时候,常听有人说“咱不懂”,多少透露出一些无奈和失落。多少年来,我们的学生很多都学过书法,尤其是城里的孩子,素质教育培养了有众多的小书法家和考取不同等级的学生,但真到面对古代圣贤的作品的时候,又有几个能说清道明的呢?笔者不是希望每个孩子都成为书法家,只想表达让书法教育能落地这个实质。
唐寅答门生李子元诗
历代画论中有关用墨和墨色的阐述文章,要多得多的,墨分五彩,浓淡干湿枯,但凡有点书画基础的人对这些术语都不陌生。但就古代帖学,尤其是明代以前留些来的墨迹来看,如果将画论中的用墨方法套用到书法上,是很难再现古人墨迹中的墨色的。书画本同源,二者在用墨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契合性,但在具体操作上是有差别的。就像运动会上的跳高和跳远,虽然二者都是连跑带跳的,但方式、方法不同,所表现的效果也有差别。这十年来的蛰伏期,我一直纠结其中,难以自拔,有人认为我是钻牛角尖,也收到了不少朋友的鼓励。但不管怎样,问题终归是要解决的。
明董其昌草书扇面
研一池墨,醒透。将毛笔化开挤掉多余的水分,顺着打散后饱蘸浓墨,然后用笔舔(现在是柚子上市时节,故常用柚子皮取代)顺着笔毛的方向将笔倾斜,擦干净墨,直到笔锋坚挺、笔腹看不到臃肿为止。有些人喜欢用书画纸或卫生纸之类来吸墨,我一般不用,主要是这类纸吸墨厉害,笔没理顺,往往笔上的墨就被吸干了。顺好的笔再从墨的边缘轻轻地蘸墨,在书写纸上试一下,如果墨够多,就可以书写了。如果只是笔尖有一点点墨,这样书写就会发干,要再多蘸点墨,再试,直到便利书写为止。古人调墨有用到笔舔的,也有用嘴唇、左手虎口来调试的,都可以。只是用墨汁的书写者千万不要直接用嘴唇来顺笔,因为墨汁里面的添加剂不好判断。
明董小宛书小楷扇面笔者自题斋馆,24*60CM
研佳墨其光如鑑,一点如漆。醒透的墨会在表面有一层泛光的油彩,具体是什么物物质不好说,我猜测是墨中名贵添加物研磨后变细变轻上浮的结果。宋晁说之在其《墨经》中就提到在墨中加珍珠、犀角屑、麝香、胆矾、马鞭草等的记录。明麻三衡在其《墨志》中记载,宋熙丰间张遇所供御墨中用到脑麝、金箔等,文中还提到“木难珊瑚、水精金屑、金花胭脂”之类。东坡志林记载有张怀民曾送苏轼两笏墨,阳面刻“青烟煤法墨”、阴面刻“道卿”,黑而光、轻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睛,这也是用料不一般的原因。另有记载,苏轼居黄冈期间得病,蕲水医者庞安愈之而不取一钱,反而自己多方求购李廷圭墨送给苏轼,并求书数幅。以此可以看出墨在古代是价格不菲的,研出的墨其色紫光漆亮、或艳胜丹砂就不难理解了。
笔者临大观帖
吸墨。现在不比古时,目前的墨虽然没有添加这些名贵药材,但也算规矩。存世可以买到的明清老墨用料自不必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墨就写字来说已绰绰有余。近些年,有不少作坊也开始恢复古法,质量有待考察,不论其工艺如何,单就这种做法和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称赞的。现在稍微老一些的墨,研出醒透后也会有一种幽深的光泽,表面漆光。吸墨,古人有说是用笔尖来吸表面有油彩的部分,具体原因不好说,可能是取表面轻而不浮的油彩更容易写出精神的点画墨色吧,而下方的浊而浓的墨会不断泛出油彩,就可以不断的使用。而不可将笔直接插入醒透的墨中去蘸,这样一则笔臃肿不便书写,二来墨色上也不如吸墨写出的点画有光泽。除非写大字的时候要饱蘸浓墨,平日里做功课可以从墨液的边缘轻轻蘸取,也可以用笔去“吸食”油彩。
笔者书八指头陀诗扇面
待续内容:墨色以及影响墨色的各种因素
近期文章精选:
如何把握文房收藏进货的时机
梅花道场杂谈系列——墨法之“醒墨”
梅花道场杂谈系列——墨法之“研墨”
古代尺牍隔行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