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一个近期蛋品投诉的案例:一消费者对包装上印有“无铅皮蛋”的蛋企进行投诉,有关部门受理此次投诉后并对该企业开出了罚单(为保护企业名誉具体案例不予公布)。
案例上蛋企错在哪?为什么会“吃“”这样的罚单呢?
皮蛋的无铅的概念,本身就是语法错误和认知误导。我们日常食物很多都会含有重金属,只要含量在可控范围内不超标,就不会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蔬菜(叶菜类吸收空气中的铅成分,一般汽车尾气等),鱼、肉、豆腐等食品标准0.5毫克/千克以下,鲜蛋自身就含有微量的铅,所以腌制后皮蛋含铅就是合理的,所以宣传“无铅皮蛋”就是错误。
“无铅工艺”的皮蛋才是正解,因为传统的皮蛋加工配方中加入了“黄丹粉”氧化铅,它可以使皮蛋成熟后堵塞毛孔,调节料液的渗透压便于长期浸泡收心,而不让蛋白伤碱液化现象,传统有铅工艺标准中规定铅含量为3毫克/KG以下。
新的皮蛋国家标准从年12月起正式实施。新国标要求皮蛋一律采用无铅工艺生产,皮蛋的含铅量必须在0.5毫克/千克以下,这意味着有铅皮蛋工艺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我国原来的皮蛋国家标准,是允许在生产企业进行含铅加工,所以传统的皮蛋加工配方中都普遍加入了重金属。从一九八五年起,我国蛋品受出口产品(如美国)国家的要求,严格控制蛋品中重金属含量,有铅工艺的产品在出口时显示全部超标。自此天津、湖北、湖南等多地开始科研立项,研究无铅工艺加工皮蛋,次年就有研究结果。后续通过实验、批量生产到大规模推广。九十年代初,基本上以硫酸铜为主导的工艺就取代了氧化铅,GB/T-版修改后就正式不允许使用氧化铅。此次新国标删除了有铅加工工艺规定皮蛋的铅含量不大于0.5毫克/千克,设定工艺后,用硫酸铜、硫酸锌等来代替氧化铅,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含铅的物质,无铅工艺的强制使用将皮蛋安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有了新的国标制约,市场上的皮蛋都是“无铅工艺”生产的,大家也可以放心食用。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