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江西省上饶市新发现一块北宋崇宁二年()残碑《宋故应君墓志铭》(现藏上饶市博物馆)。墓主应默(-),字子思,信州贵溪(现属江西省鹰潭市)人。由此牵涉到我的家乡、远在浙江的兰溪,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宋故应君墓志铭》原石
一切缘自碑首的三行题字:“奉议郎新差权通判杭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借绯张根撰,奉议郎睦亲西宅大小学教授朱献明书,宣?郎知开封府雍丘县事范筠篆。”这里的范筠,会不会是大名鼎鼎的兰溪范氏中范浚之父范筠呢?
查阅清同治《广信府志》,意外发现卷九“应舜臣”条下记载,此碑于乾隆九年()就已经出土,并且依所摘录的碑文判断,当时还未破碎。应舜臣,字仁伯,庆历丙戌年()进士,累官太常少卿判三司,因抵制王安石变法出知洪州,后擢安抚使、江西兵马钤辖,卒赠银青光禄大夫、礼部侍郎,与名相文彦博、著名文学家曾巩友善。八个儿子有二人进士,后代仕宦蝉联,可谓贵溪望族。应舜臣幼子应默,也就是墓主,嗜读书却不求仕进,自比于南容即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南宫括,“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可见,应默不仅是个高官子弟,而且学识渊博、志趣高雅。
应默“娶通直郎致仕鄱阳张公潜之女”。《宋故通直郎致仕赐绯鱼袋张公行状》:张潜(-),“字明叔,饶州德兴人(今属江西省上饶市)”,“尝读神农书,见胆矾水可浸铁为铜,试之信然。”命其子张由献于朝廷,“诸路岁收铜数百万”。因此,他被后世尊为“世界湿法冶金第一人”,至今德兴号称“铜都”。张潜非常重视教育,“锐意教子孙,胜衣(指儿童)以上悉遣就学,买书一监”,“凡万余卷,分四部,建巨阁列斋馆于左右,择明师而授之。”因此,“若子、若孙、若曾孙登科者十有余人,迨于玄孙,至礼部者三十人,食禄叙封,上下五世,缙绅推之”。同治《德兴县志》记载,张潜家族在宋代多达46位进士。不仅如此,张潜好贤乐士,慷慨大方,“知识姻旧遍四方,俱一时名士大夫”,“一时豪杰皆拜其家如子姓。”
张潜五子:积、磐、由、甲、琳。磐长子张根(-),宋史有传,“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未几,通判杭州。”清同治《德兴县志》:“张根,元丰五年壬戌()进士。”著名文学家、江西德兴人汪藻(-),崇宁二年()进士,第一份官职就是婺州观察推官。他的亲姐姐嫁给张潜的侄子张迪,他在《吴园先生春秋指南序》中又自称是张潜孙子张根的“门人”,在他撰写的《朝散大夫直龙图阁张公行状》对张根有连篇累牍的详尽记述:“公讳根,字知常,姓张氏……以元丰五年擢进士第,年二十有一。礼部尚书黄公履闻其名,以女妻之。”历任临江军司理参军、瀛州防御推官、知处州遂昌县事。“奉养四亲,人之至幸也!万一有不及,为终身忧,其可缓乎!”遂“以通直郎致仕(退休),时年三十有一。”同乡状元彭汝砺撰文对此大加赞赏,张根因此以孝闻名天下。后经丞相曾布、翰林曾肇等举荐,得到皇帝“面试”的机会,并以“罢杭州制造局,清心省欲以窒祸”的策论得到宋徽宗嘉许,授“亲贤宅教授”,不久任“通判杭州”,历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等事”、直龙图阁、秘阁修撰,终于朝散大夫。张根秉承家族慷慨爱士的家风,“落南(贬往南方边陲)由江西以出者,多赖公以生;大臣台谏以忠斥者,率数千里追赆之。”好著述,“手不释卷,“其文温润纯粹”,“其诗平澹简古。”有释周礼、易、春秋等书三百六十卷,现有《吴园周易直解》存世。女七人,其中次女嫁“起居郎李纲”,第五女嫁“杭州监税范渭”。
光绪《香溪范氏宗谱》:“范渭,字茂载,建炎二年()戊申年进士,秀州通判,娶张氏,生子:端臣、端质、端宪,合葬本镇王园。”范渭之父即范筠,“娶寿昌胡氏,生十子:溶、深、渭、浒、浩、泳、洵、浚、
、溉,三女。”明正德《兰溪县志》记载:“范筠,字安礼,元祐三年()进士”,与应默墓志铭的书碑人朱献明同科进士(清道光《鄱阳县志》)。范筠父亲范锷,字隐之,皇祐五年()进士;儿子范浩字茂直、范洵字茂仁,兄弟同登政和八年()进士,与张根的长子张焘(-)同科。张焘当时高中探花,后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同知枢密院。香溪范氏一门三代五进士,遂成兰溪望族。范筠余子俱授官职,只有范浚字茂明未仕,却以学问名闻天下,时称“香溪先生”,后世有“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之美誉,首开婺州(金华)四百年学术繁荣。
《香溪范氏宗谱》记载,范渭“宣和五年(),尝撰《兰溪兴造记》,旧见《东阳志》。”可见,范渭在中进士前,已经才名卓著并且进入仕途。同为连襟的李纲(-),福建邵武人,宋代抗金名臣,其《兰溪访吴圣与不遇》不仅为兰溪留下了美丽的宋代倩影,同时也表露了他和兰溪有着种种不解之缘:“夕次兰溪县,溪山照眼明。云端双塔耸,烟际一桥横。久旅易悽感,旧游如隔生。故人寻不值,飘泊若为情。”汪藻《左中大夫致仕吴公墓志铭》记载,吴点雅,“字圣与,其上世占籍光州,于唐为闻家,后徙闽之邵武。”兄弟四人“踵登进士科”,吴圣与本人于元丰五年()中进士,与张根同科。“通判睦州,秩满移越州,遂请老。贫不能归,客婺州兰溪。四壁萧然,处之晏如也。”四女,幼女适“朝散郎徽猷阁范浩”。《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建炎三年(),范浩随高宗南渡,死于士兵暴乱。汪藻为作《范浩赠直徽猷阁制》。《香溪范氏宗谱》记载:“浩,字茂直,政和八年即重和元年戊戌年()进士,仕朝散郎、司农寺丞、徽猷阁,建炎初从高宗南渡,遇金兵执之,以不屈死,赠集英殿修撰,娶邵氏,生一子端周、三女英、美、清。”此处并非被金兵所执,而是宋军哗变;邵氏,或为邵武吴氏之误。香溪范氏的祖源在福建,唐季五代末年范怀字思德从福建迁居兰溪城南桃花坞,范怀孙范大録字中孚始迁居香溪。张根的岳父黄履也是福建邵武人。德兴瑶畈《张氏宗谱》记载,张焘次子埏娶范氏,绍兴丁巳年()生,庆元庚申()年殁,合葬凤凰岭下三峰湾(现德兴市聚远楼下)。
▲《宋故应君墓志铭》拓本
范浚说:“时婺之兰溪,言令姓者推江、范。”德兴张氏“知识姻旧遍四方,俱一时名士大夫。”应舜臣“将欲为(应默)求婚于贵族。”通过科举走出地方的名门望族,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与同乡、同年、同僚相互通婚来稳固家族的繁荣。《宋故应君墓志铭》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打开了宋代兰溪范氏与当时社会名流交往的一角,见证了兰溪与赣、闽地区特殊的地缘、亲属关系。而范筠为应默所篆的“宋故应君墓志铭”,应是目前范筠唯一存世的手迹,也是本地名族香溪范氏宋代以前唯一留存的手迹,弥足珍贵!
▲范筠手迹
▲兰溪的水运航道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