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22构建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个医院比较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第7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分两个课时:第1课时是相对原子质量,第2课时包括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确定。第1课时就是相对原子质量这个科学概念构建课。科学概念建构都遵循概念建构的一般环节:从事实经验出发,通过映射阶段,到概念建构,再到概念完善与修正,最后是应用与迁移。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建构也大致经过如上述过程,并分成6个阶段:1.基于客观事实,呈现前概念。组织学生用模型法表示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的不同原子,从模型中读出相关信息,从而引出要表征物质微粒的质量。2.呈现认知冲突,需要新概念。1个碳原子的实际质量为1.×10-26千克,1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2.×10-26千克,质量太小,应用表示非常不方便。让学生从认知和使用的角度对实际原子质量太小与科学研究需要方便使用之间的冲突,营造孔子所谓的“愤”与“悱”的状态。3.类比常见方法,建构新概念。对学生来说,相对的概念还不太熟悉,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帮助理解建构。比如在还尚未建立质量和体现单位的社会里,为了“卖酒”,我们需要一个一定容积的“杯”作为标准,规定一杯酒卖多少钱,从而才能“公平”交易。科学史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建构,也经历了标准不断演替的过程。(1)年,英国著名化学家道尔顿(JohnDalton,~)选择最轻的氢原子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确定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年,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J?nsJakobBerzelius,~)将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为作为基准。(3)年,比利时化学家斯达(J.S.Stas,~)建议采用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作为基准,此基准在化学上沿用了年。但后来发现氧有同位素而弃用。(4)年在慕尼黑召开的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上决定采取德国著名质谱学家马陶赫(J.Mattauch,~)的建议,采用12C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12.作为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基准。年获得通过。(5)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委员会提出新定义: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1mol质量对同位素12C1mol质量1/12的比值。转化为教材的语言就是“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一个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6)我国化学家张青莲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工作中的贡献。上述科学史的最大意义在于相对原子质量的演替,同时还要找到“为什么要取代”。结合教材P64图2-31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并计算氢、氧、硫等相对原子质量。4.比较常见错误,辨析迷思概念。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其单位为1,常省略。而原子质量的单位为千克。5.阅读表格数据,丰富概念内涵。阅读P64思考与讨论,能获得什么信息?至少有如下:(1)质子和中子质量相近;(2)电子质量相对质子或中子很小,可忽略;(3)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对如上的发现,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能成立?”“如果以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作为基准,情况会怎么样?”从而体现选择一个C-12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的妙处。6.练习查阅工具,学会使用概念。练习查阅元素周期表,完成P64活动中的表格。最终还要弥补元素符号的新功能,即每一种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其相对原子质量。蔡呈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xt/105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