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谈用一台单反拍出好莱坞大片般的微

甲氧沙林液 http://m.39.net/pf/a_5231257.html
烹小鲜让娱乐更鲜活

我(转载作者)最近接手拍点东西,大大小小的,还有工作,一直没有太多时间来写教程。但是上周末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几个朋友一起拍了个小片,拍完之后觉得挺有内容,于是决定分享下自己的一些经验。

哥伦比亚大学的电影系主攻导演和剧作技巧,但是对摄影方面不太注重,学校所能提供给学生的拍摄设备非常有限,于是作为摄影师,所面对的挑战便是在只有一台单反的情况下,拍出仍能让自己满意的画面。结果是,我的手头只有一台5DMarkIII和几盏菲涅尔钨丝灯(FresnelTungstens)而已。

我觉得在国内这是个很普遍的情况,那么如果说有没有办法能在很多限制情况下拍摄,其实办法是很多的。作为摄影师,我个人总结了以下几点,可以让短片在有限制的情况下得到一个好的效果。

明亮、宽敞的拍摄场地

选择一处明亮宽敞的拍摄地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狭小的空间无法在2D的平面影像带来深度。所以,在前期选景的时候,就必须要选择宽敞的场景。因为缺乏灯具,不得不使用自然光,所以明亮的场景最合适。佳能单反有一个很糟糕的问题:在低照度下,画面会显得非常Muddy(直译:泥泞的),我不知道确切该如何翻译,但意思就是画面非常“脏”,色调混为一团,画面失去质感。无论你如何调整ISO,情况都是一样的。(5D3好一些,5D2和7D,60D等其他设备很糟)原因是,佳能单反(实际上所有数字摄影机多多少少都有这个问题)在使用过高的ISO后,因为偏离NativeISO,画面会出现很多数字噪点,在这些噪点在机器降噪后,显示出一团红绿蓝的色块,这些色块在和传感器感光下的原始颜色混合后,呈现相当肮脏的颜色。所以,实际上颜色已经被污染,无论你如何降噪和调色,你会发现,你仍然得不到一个很干净的画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充足的光源是非常重要的。

上面的画面是在低照度下拍摄的素材,看上去很不好看,但是因为限制,只能这样了。不过此景只有2个镜头,所以问题不大。

"拍片就是妥协的过程,如果追求完美——这实在是个幼稚的决定"——ShaneHurlbut,ASC

在拍摄教室场景时,经过几个可行教室的选择后,我和本片导演,Kristina,选择了一个明亮的教室。选择这间教室其实是很有讲究的。

控制好光源的方向

那这个讲究就是,窗户的位置是经过特别考虑的。在筛掉大部分选择后,我们最终决定使用了这间窗户靠东的教室。我想大家都已经猜到了原因:在没有灯具的情况下,太阳是我们最好的光源。太阳在早晨10点到11:30的时候,正好跟教室成45°角,正好给角色一个完美的主光(当然,我们重新挪动了桌子,创造了一个合适的角度)。

当拍摄老师的时候,阳光又正好创造出漂亮的背光。所以,光源的方向是一个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那么,我是如何知道阳光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点的呢?我其实用了下面这个iPhoneApp:SunSeeker(8.99)

相对于其他FilmmakingApps,这个软件算是便宜的了。但是,它功能却十分强大。它不仅告诉你太阳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还可以通过照相机来实时观测/预测太阳的位置。有了这款App,几乎可以完全掌握太阳的时间和对应的方向,在户外拍摄,这时极其重要的。

机位和角度

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拍摄时摄影机的位置和角度。我看了很多网上国内朋友的微电影或者其他短片,其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镜头设计(ShotDesign)。镜头设计中基本要素中的两个:机位和角度是拍摄首先要考虑的。想要拍出好莱坞风格的短片,自然要懂得好莱坞的机位和角度系统。不过这里要声明的是,并不是好莱坞的构图体系就是最好的。每种影像文化所创造的独特镜头都有其自己的特点,法国有法国的特点,日本有日本的,自然中国也有中国的特点。我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欧美风格的镜头设计,所以自然以好莱坞为标准。

相比其他风格,好莱坞的风格体系经过年的传承下来,已经近似完美。不得不承认,其他风格也有很多是借鉴了好莱坞的镜头风格再加上自身文化特点发展开来的。好莱坞镜头风格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富有动感”(Dynamic)镜头角度丰富多变,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观众观影时不会感到厌烦。(当然针对的是大多数观众而言)。这样的镜头设计是为商业片考虑开发设计的,至于艺术创作,则见仁见智了。

首先,好莱坞对景别的把握非常严格,几个基础景别:远/全景、中景、中近、近特、近景和特写都有着严格的界限。不能多一点也不能少一点。在这基础上发展的膝上景(牛仔镜头)、大特写,也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构图。举个例子,在好莱坞电影中几乎看不到特写是从脖子以上开始的,或者头顶被削掉(除非大特写);或者,某个镜头是从脚踝以上构图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构图会产生极不协调感,除非是刻意制造这样的效果,否则没有人会使用这样的构图。其次,对于构图,也是严格符合要求的。90%的好莱坞电影是按照“九宫格”规则(RuleofThird)来构图的。九宫格构图法即用两条水平和垂直的平行线将画面分为九块,被摄主体的中心要放在任一垂直平行线上,特写时被摄主体的眼睛要在上方水平平行线上。下面的视频是具体讲解如何使用此构图法来进行构图。

九宫格构图可运用到所有的拍摄情境下:单人景,双人景,过肩镜头。并且,这些镜头也必须规范,才会得到比较漂亮规整的镜头。再次,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普遍规则是,每两个不同的镜头,至少同时满足下面两个条件:①景别变化;②两个镜头的角度差45°以上。这样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跳切。除非镜头间插入其他镜头否则不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镜头剪在一起一定会产生跳切(JumpCut)。这一点也要有味注意。

后期调色

既然拍摄条件有诸多限制,那在后期上是要下点功夫。调色会给素材带来更电影化的风格,虽然我之前一再强调好的作品是通过拍摄时的摄影技术而不是通过后期调色得到的(而且很多人直到今天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能够抓住为数不多可以提升画面质量因素,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调色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如果英文能力好的朋友可以买一本仔细看看。至于调色软件,我基本上就用RedGiantMagicBulletLooks和SpeedGrade,虽说DaVinci很强大但是在没有硬件的情况下,限制较多,相比其他两款,优势不明显。再加上Looks使用起来简单直观,我会使用这些简易的软件。不过,如果你的朋友是专业调色师的话,请他来完成片子的调色工作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自学的话,会比较麻烦,我倒是有计划专门出一套负责任的调色教程,不过因为工作关系,现在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所以,各位还是要自己想想办法。

三脚架戏法

其实有很多人知道怎么“非常”利用三脚架的一些“特殊”功能,这里分享给那些还不知道的:

轮椅戏法

如果没有轨道车,又想拍点动感镜头怎么办?答案是可以坐在轮椅上拍摄。是不是听起来很酷?

拿轮椅当轨道车有这么几点好处:

简单易用(是人都会用,但轨道车不一定是人都会用)

节省时间(拿来就用,不用花费安装轨道的时间)

相对稳定(注意,是相对的)

轮椅自然也有它不好之处,否则还要轨道车干嘛?

如果跟轨道车比,稳定性还是差一点

只能在平滑干净的地面上使用。

较难操作(轮椅推比较好使,拉就稍微困难点。再加上前面一排的方向控制轮,直线操作很费劲)

如果在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又想让自己的镜头富有一些动感,轮椅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说,像轮椅这样可行的拍摄道具,其实动动脑筋可以想到很多,但又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了呢。像我之前说的,拍摄是必须需要灯光的,又有多少人会去真正用光拍摄呢?究其很多原因,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专业灯具偏贵,于是没有多少人会使用灯具,于是产生的画面不仅非常“平坦”,缺乏深度,又看起来非常不专业,学生气严重。那么我想说,其实办法还是有很多的。

综上,这篇博文不是告诉你一个“窍门”,而是分享一种“方法”。我很能理解大家拍片时的心态:希望能拍出超过他人都优秀作品,但专业的filmmaker是把重点放在“你能否实现这个想法”这个问题上。国外很多年期的影像创作者能通过惊人的毅力和极少的资金完成令人赞叹的结果。究其根本,他们用了有限资金完成了别人完成不了的东西。所以,不要抱怨你没有钱,不要抱怨你的演员不够专业,仔细想想你的限制,看看又没有什么办法在这样的限制上做出飞跃。因为你的限制等于你身边所有人的限制,80%的同行和你面对是同样的问题,如果你做出了飞跃,恭喜你,终于步入了这个圈子,因为你要明白拍电影不是在拍电影,而是一个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那你应该是时候要考虑转行。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外作品很出色的秘密。你甚至无法想象很多优秀影像的背后都是比你我更年轻的团队创作的。所以有一句话是应该所有filmmaker记住的:办法总比问题多。

以上内容来自:万德兰国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zb/7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