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拿到《清明上河图密码》的时候我被吓到了,很久没有看有6册之多的书,每一本还都那么厚,真是有点上头。幸好打开书以后就觉得不那么可怕了,因为每本都有精彩的故事和丰富的史料相配合,亦古亦今,引人入胜。《清明上河图密码4》中,轮到士商兵工的“工”出场了。所谓“工”就是工匠,也叫手艺人。手艺人在古时的社会地位原本低微,但难得北宋时期因为国家割让土地导致疆土流失,耕地资源缺少了,反倒促使朝廷开始扶持工商。不再强征物资,而是招募匠人进宫,有偿工作。这样大宋的各项工艺就得到了迅猛发展,呈现一派繁荣精进的景象。本书主角“作绝”张用就是里面的代表人物。作就是现在手作、技工的意思。这个张用虽然年纪轻轻,因为家传和自己的聪明好学,已经是一个业中全才。但他生性跳达,脑子活泛,不思功名俗物,一心只沉醉于“科学创造”。时人有个礼俗,出门时带一把团扇,若是见到熟人,自己正巧内急,或有要紧事,来不及招呼,便用扇遮住脸,以示歉意,叫做“便面”。这张用就是这么个团扇不离手的人,智商高又调皮率性。原本书里的那些案子跟他一个匠人没什么关系,但偏偏他还未见过的未婚妻朱克柔无端失踪了。于是张用从一个工作时吃饭都要仆人喂的“作绝”,摇身一变大侦探柯南上身。全书由“萝卜案”、“焦船案”、“艮岳案”、“秘阁案”组成,与前几册不同,这本中的案件更加独立。张用在一步步探案的同时,也日益对自己的未婚妻朱克柔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这是作者冶文彪的用心良苦,主角之一始终没有出场,颇有新意。并且我特地查了一下,这个朱克柔在历史上还真确有其人,作为一个丝绣大家留下了一干精美的作品,令人惊叹。可见作者的小说真的绝非仅仅是小说而已,需要大量的阅读与考证,才能把当时的众多历史人物加上自己的想象与润色,组成这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也是我读《清明上河图密码》至今最大的感受。写作真的不是一种识字就能干的职业,历史相关的文章尤其如此。一人一物,都不可随意编撰。如这本书中提到的“胆矾法”炼铜术,就有《宋史·食货志》的记载为据:“以生铁锻成薄片,排置胆水槽中,浸渍数日,铁片乃为胆水所薄,上生赤煤,取括赤煤入炉,三炼成铜。”这种技术在西汉就开始流传了。还有孙思邈的“澡豆古方“”、丝织中的“通经断纬”、“磁州窑瓷”等,想来如果通读全6册的人只要稍加留意,都能对宋朝的风俗物种略知一二,凭空在娱乐之外成了一个“杂家”。所以读到《清明上河图密码》第4册,我的注意力早已不在小说情节本身了。但你要说作者只侧重情节与史实就错了,在如此大工程的编排之下,作者的文笔与内涵一点也不见逊色:这世间人心,有时冷比寒风,有时又暖比冬火。只是寒风始终太大,冬火又从来太弱,一吹便熄。想要再燃,却千难万难。书中柳七的这番感触着实令人唏嘘。古往今来,世代更迭,最难得的依然是人心的那一点暖。南宋辛弃疾词:“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世道艰难,人心虽然是最不可靠的,但也是最能给我们希望和力量的。能得一人心,夫复何求。即使再难,我们也愿意拼尽全力去保护它。因为一旦消逝,它必将比冬天的火更难找回。所谓一旦错过便是永别,空留叹息。写了这么多也没有说到什么具体情节,可能也是我阅读此书过程中心路转变的表现吧。期待第5册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