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史》记载民族关系,偏重以汉族为主体,对于各族本身的发展,多半语焉不详。沈括的著作,虽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因他出使过辽朝,镇守过西北边疆,所见所闻既广,留下的记录也多。而且私人著作取材和官书往往不同,可信度更高。
沈括所记西夏史事,得之于自己亲见亲闻,其中有许多是《宋史夏国传》所失载。例如关于元昊之死,沈括说是元昊的儿子宁令受,接受母亲的指使,入室向元昊行刺,因伤致死。这事可用王稱《东都事略》作印证,补充《宋史夏国传》的缺略。不过,宁令受在《东都事略》中作宁令哥,但据《宋史》中宁令哥是谅祚小字,似乎应以沈括的说法为是。
至于实施这次宫廷阴谋的原因,沈括认为是因元昊另纳新后没藏氏,生子谅祚为元昊之所偏爱所致。此外,《梦溪笔谈》有关谅祚后梁氏事迹,多半是《宋史》所未收。梁氏当权和沈括在陕西恰巧同时,其中围攻顺宁寨一条,更是他亲身的阅历,这部分的史料价值是很高的。有关宋、辽交涉的历史,沈括除对出使经过留有详细记录,提供了这个历史事件的第一手材料。
尤其对于澶渊之盟的经过,也提出了新的补充,见于《梦溪笔谈》和《长兴集》中,可见沈括对它很重视。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史上的转折点,一般人只知道办理交涉的曹利用,不知道还有一个名叫张皓的,在这次和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张皓在澶州战役中,是立过大功的,可是后来因为被曹利用所排挤,以致功劳被埋没了。沈括的记录,其大意为:
皇帝亲征,驻跸澶渊,王继忠从契丹上奏,盛称辽帝求和心意,奏书直达行在所。皇帝便遣曹利用送信给契丹,谋与他们讲和。曹利用行至大名,这时王饮若镇守那里,以为契丹正在得志,怀疑他们求和的真心,便留下曹利用不让他前往。恰巧遇到敌人围攻,曹利用出不得城,朝廷不知曹利用消息,又招募人继续前往。物色到殿前散直张皓,就令他在行在所觐见。
张皓带着九岁的儿子见到皇帝,说道:“臣如果得不到契丹消息回报,誓死不再回国来了,请求陛下就录用我的儿子吧!”皇帝赐他三百两银子命他启程前往。张皓出了澶州,被契丹的巡逻骑兵掳去,张皓便对他们说出讲和的使命,被引领见到太后萧氏和辽帝。萧氏掀开车上帏帐,叫人在车轭上放一块木板,让张皓坐着谈话,给他一些酒食,热情地慰劳他。
张皓回来的时候,打探到契丹想偷袭我们的北寨,便把他们这个阴谋向守将周文质、李继隆、秦翰等报告了。周文质等便布置好兵力,严密地防范着黎明时,契丹兵果然来到,宋军上前迎战,射中大帅挞览,跌下马来阵亡,契丹兵于是完全溃败。皇帝再令张皓前往重申前约,并告诉契丹已派遣曹利用讲和。张皓入大名,告知王钦若,和曹利用一同前往,和议便得到成功。
这是澶州之役的胜败关键,它使宋人能在较顺利的条件下订立和议。沈括所记和《续资治通鉴长编》根据《实录》所记过程大略相同;不过李焘所记非常简单,可以用沈括的私人资料来补充参证,这是其补充史阙的价值。
宋代商业、交通迅速发展,人们眼界不断地扩大,地理学开始进入繁荣时代。在当时地理学家中,沈括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他少年时随父宦游南北,后来自己做官,任官经历和足迹遍达南北各地。他的地理记述就是在旅途中观察研究的心得。沈括对于地理学的首要贡献,就是在历史地理的方面,进行了系统记述与考察。
比较著名的有对于出使地风土人情描述、各地矿物和化石的记录、交通地理、沿革地理和地质地理等方方面面,沈括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先行探索与尝试。
(一)沈括对于各地风土、人情和物产的描述最著名的就是沈括于熙宁八年()出使契丹时,沿路考察山川形势、道路曲直、风俗人情,绘制地图,作《熙宁使虏图抄》。就这些现存的使辽语录而言,沈括这部《熙宁使虏图抄》是最为详实准确的一部,史料价值也最大,所记述的出使辽国路线也最长,成为如今考证所路经地区历史地理的宝贵文献。
像这一类地理沿线的实际记载,不单对沿途辽国的风土人情有所记载,而且对沿途的交通地理都有所反映和记载,还有很大的实用意义。沈括有时还为了研究而专门进行勘察,熙宁时期特地去了淮南地区,按图探索发现了沟通江淮的古水道,沈括用模型将实地观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地理模型的制造,是沈括对祖国古代地理学的又一重大贡献。
沈括对各地物产的描述,贡献也很大。他从经济地理方面,用了很多篇幅记录各种物产和出产地,比如动物、植物,以及茶、盐、石油等,资料很丰富。在众多物产中,比较全面记述的是盐。或许与他曾主持过陕西改革盐钞法有一定的关系。他将盐的种类,按照产地分为末盐、颗盐、井盐、崖盐四种。
末盐出产于沿海,行销于河北路、京东路、淮南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等十一个路。颗盐出产在山西,即解州盐池和晋、绛、潞、泽等州,行销于京畿、南京、京西、陕西、河东、褒剑等全国各处。井盐出产在四川盐井行销限于四川。崖盐出产在土崖之间,行销于阶、成、凤等州。这条记载,是我国盐产区和销售区的扼要叙述。
(二)对于各地矿物和化石的记录沈括对各种矿物的记录中为我们所熟知的,首先是石油。沈括正是石油的命名者。沈括对石油采集的情况,留下了珍贵的记录,尤其是对石油用途的发现。他在延州的时候,看到当地人采集石油,燃烧时冒出一股很浓的黑烟,连帐幕也熏黑了,便断定这种黑烟可以利用。他第一个用它代替煤烟,制造成墨,并断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他又说:“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他认识到陕北油田石油储藏量的丰富,认为石油不但可以替代木材,是一种有价值的燃料,而且地层下面蕴藏无穷,可供大量开采,甚至用之不竭。他对石油的评价,确实是很有远见的。他又从泉州熬炼胆矾一事,认识到“水能为铜”。
他通过对石钟乳的观察,认识到这是“石穴中水所滴”,因而归结成为“土能生金石,水亦能生金石”两句话。他观察到地下水含有矿物质,这是一项极具价值的科学记录。同样,他从解州盐池,观察到玄精石(石膏),是咸卤津液渗入泥土,积久凝结而成。而且他用杏叶、鱼鳞、龟甲等物,形象化地说明它的结晶形态,比喻得逼真酷肖。
结语对于化石,我国古籍中早有记载,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就在他所写的《水经注》中记载了石鱼山的鱼化石。沈括的贡献在于,他不仅详细记载了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植物的遗迹,并且还根据化石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在欧洲,15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化石是上帝造物时所丢弃的东西。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才开始对化石的真实性质,作了一些探讨论述,但比沈括要晚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