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明矾可作净水剂,向海水中加入明矾可以使海水淡化
B.离子交换膜在工业上应用广泛,在氯碱工业中使用阳离子交换膜
C.臭氧是一种氧化性较强的气体,可用于自来水的消毒
D.SO2具有还原性,可用已知浓度的KMnO4溶液测定食品中SO2残留量
67答案A解析 海水淡化是指降低水中无机盐的含量,而加入明矾会增大无机盐的含量,故A项错;氯碱工业中阴极氢离子放电,则需要阳离子交换膜使钠离子移动到阴极,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NaOH,故B正确;臭氧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所以可用于自来水的消毒,故C正确;二氧化硫能与高锰酸钾反应,反应中高锰酸钾会褪色,所以根据溶液褪色判断滴定终点,因此可用已知浓度的KMnO4溶液测定食品中SO2残留量,故D项正确。
68.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所指代物质的主要成分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A.柳絮飞时花满城B.朝如青丝暮成雪C.狐裘不暖锦衾薄D.春蚕到死丝方尽
68答案A解析 青丝、狐裘、蚕丝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而柳絮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所以主要成分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柳絮。
69.《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69答案C解析 考查物质的主要成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是烃的混合物,不是油脂和煤油,故A、B错误;石油中C元素的含量较高,点燃时会生成大量的黑烟,故C正确;烟应是多种不定形碳的颗粒,石墨是纯净物,故D错误。
70.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明矾水D.卤水
70答案A解析 氨水具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有毒,储存于玻璃瓶中。
71.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是中国为世界科技花园贡献出的一颗璀璨明珠,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B.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
C.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D.“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
71答案D解析
72.中国炼丹家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即鍮石金)的技艺:将炉甘石(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左右可制得与黄金相似的鍮石金。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鍮石金是铜锌合金B.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包含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C.可用稀盐酸鉴别鍮石金和黄金D.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72答案D解析
73.《证类本草》中记载:“鸡屎矾(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下列关于该描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入药用”的主要原因是鸡屎矾难溶于酸
B.“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指的是电镀铜技术
C.“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涉及两个化学反应
D.“外虽铜色,内质不变”描述的是铁钝化的过程
73答案C解析 A项是由于碱式碳酸铜溶于胃酸,产生重金属离子Cu2+,故“不入药用”;B项应是铁置换铜,与电镀无关;C项涉及的两个反应分别是碱式碳酸铜溶于醋酸和Fe与Cu2+的置换反应;D项是铜保护了铁,不是铁的钝化。
74.《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
74答案 B解析 “令砒烟上飞着覆器”“凝结”说明该操作为升华。
75.古代中国常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炼丹、熬烧酒、制花露水等。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中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该装置利用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A.蒸馏B.过滤C.萃取D.升华
75答案A解析 “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通过装置和叙述可知,该过程中用到的是蒸馏的方法,A项符合题意。
76.《本草纲目》中对精制烧酒过程有如下叙述:“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可用于分离的化合物是()
A.豆油和水B.溴和水C.豆油和花生油D.硝酸钾和硫酸钠
76答案C解析上述烧酒过程是蒸馏,A项,适合用分液法;B项,适合用萃取分液法;C项为互溶有机物适合用蒸馏法;D项,适合用重结晶法。
77.下表中解决相对应的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不科学的是()
选项
环境问题
措施
A
臭氧空洞
限制氟氯代烃类物质的生产量和消耗量
B
酸雨
改变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C
白色污染
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开发可降解塑料
D
水体富营养化
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及施用氮肥
77答案D解析 氟氯代烃类物质是造成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有利于控制酸雨的产生;对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及开发可降解塑料制品均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禁止施用氮肥不符合农业现状,故D项不科学。
78.关于下列诗句或谚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
B.“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包含化学变化
D.“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78C解析 空气中有雾属于胶体,海市蜃楼是光线在沿直线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故A正确;水乳交融体现的是物质溶解性,属于物理变化,火上浇油体现的是物质的燃烧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水滴石穿蕴含着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属于化学变化,绳锯木断体现的是物质间的摩擦,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落汤螃蟹着红袍”体现了在加热条件下蛋白质发生了变性,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79.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热的浓纯碱溶液洗涤沾有油脂的器皿
B.硅胶常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氯化铁溶液常作止血剂
D.蓝矾常作饮用水的消毒剂
79答案D解析 热的浓纯碱溶液中,纯碱水解生成的较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将器皿表面的油脂完全水解而将器皿洗涤干净,A项正确;硅胶具有吸水性,可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B项正确;氯化铁是电解质,其溶液能促使血液胶体聚沉、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C项正确;蓝矾是CuSO4·5H2O,其中的铜离子有毒,不能用于饮用水消毒,D项错误。
80.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用稀硝酸溶解的方法可以区分金质和铜质首饰
B.可用热纯碱溶液除去油污
C.甲醛能作为肉类食品的保鲜剂
D.Na2O2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O2的来源
80答案C解析稀硝酸不能与金反应但能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溶液变蓝且生成的一氧化氮遇空气变红棕色,可用稀硝酸溶解的方法区分金质和铜质首饰,选项A正确;可用热纯碱溶液除油污,选项B正确;甲醛有毒,对人体有明显的副作用,不能用于肉类食品的保鲜剂,选项C错误;Na2O2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O2的来源,选项D正确。
8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秋《考工记》中记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氢氧化钾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
D.《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KNO3的氧化性
81答案C解析 A项,K2CO3与Ca(OH)2反应所得溶液为KOH,正确;C项,矾一般指硫酸盐,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