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推理模式解中考化学工业流程题初中学

关爱白癜风儿童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工业流程题已成为全国较多省市中考命题的热点题型之一,这类题具有题意新,难度大的特点。学生对这类题的解答很棘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推理法巧解工业流程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工业流程题的主要步骤(见图1)图1二、工业流程题的常见命题要点1.原料预先处理阶段:研磨(或粉碎),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原料的转化率大大增强。有时原料采用水浸(或水溶),即加水溶解,使原料中的可溶物溶于水,使反应更充分。2.核心反应阶段:酸溶即物质能与酸发生反应而溶解;碱溶即物质能与碱反应而溶解。有时还需温控。3.产品的分离与提纯:过滤法或结晶法。(1)过滤后所得晶体(或滤渣)需要洗涤、干燥,使所得晶体(或滤渣)表面无杂质离子。(2)怎样证明沉淀或滤渣已经洗涤干净?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一般洗涤3次)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某试剂,若未出现特征反应现象,则表明沉淀已洗涤干净。4.物质的循环利用:一般为副产品作为反应物的原料再次进入核心反应,从而提高主产品的转化率。三、典型例题分析例1黄铜是由铜和锌组成的合金,可用于制造钱币、机器零件等。利用黄铜制造各种物品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黄铜渣,主要含有Zn、Cu、ZnO、CuO.一种利用黄铜渣获取金属铜和硫酸锌溶液的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图2(1)下列关于黄铜的说法错误的是__。a.黄铜的硬度比铜大b.黄铜的熔点比锌高c.铜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氧气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因而黄铜能被腐蚀。(2)“酸溶”过程中有何气体生成?(3)“置换”过程中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Zn?(4)怎样检验流程中的“滤渣”含有锌?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并掌握工业流程题的生产过程、反应原理,如本题中“酸溶”是指Zn、ZnO、CuO能与酸反应而溶解,还需思考稀硫酸是否需要过量?“酸溶”后,过滤,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加入Zn又发生什么反应?当理清这些问题后,再运用所学知识把工业流程“翻译”成思路清晰、简洁明了的推理模式,如图3所示。图3答案:(1)黄铜属于合金,合金一般具有密度小、硬度大、熔点低等特点。选b。(2)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3)把硫酸铜中的铜全部置换出来(4)取样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硫酸,观察到有气泡冒出。评析将工业流程题转化为推理模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在讲解时,重在学法指点。例2图4为以FeSO4·7H2O为原料制备铁红(Fe2O3)的一种方法:图4已知“沉淀”时的主要反应为:2FeSO4+H2O2+2H2O==2FeO(OH)↓+2H2SO4(1)FeO(OH)可表示为mFe2O3nFe(OH)3,mn=__。(2)“沉淀”时需控制溶液的pH与反应的温度。①“沉淀”时调节溶液的初始pH约为4,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溶液的pH为3.0~4.5,需不断加入物质Z调节溶液的pH,Z应具备什么性质?②“沉淀”时为什么反应温度不宜过高?(3)“过滤”后所得固体表面含有什么物质?(4)用该方法制备Fe2O3,计算理论上13.9tFeSO4·7H2O(相对分子质量为)可制得Fe2O3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解析要认真解读工业流程图,理清题中物质之间的关系,把它转化为推理模式,见图5:图5答案:(1)由FeO(OH)知,Fe与O的原子个数比=1∶2则mFe2O3·nFe(OH)3,Fe与O的原子个数比为:2m+n3m+3n=12解得m∶n=1∶1(2)①Z能与酸反应,调节溶液的pH为3.0~4.5,且Z不与FeO(OH)反应。②在较高温度下过氧化氢容易分解,降低了反应生成的FeO(OH)的量。(3)过滤后固体表面沾有反应生成的硫酸及调节溶液pH时反应生成的硫酸盐。(4)设13.9tFeSO4·7H2O可制得Fe2O3的质量为x,由反应前后铁元素质量不变知:13.9t×56×%=x×%解得x=4t评析例2难度相对比例1大,首先审题要清,逐步理解流程中每一环节的意义,步步为营,从局部到整体,然后将工业流程转化为推理模式,题中问题可不攻自破。总结工业流程题一般的推理模式如图6所示:图6注:假设E为金属,能与D、C反应,且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为同一物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yy/11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