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人
叶子
复核人
杨小七
引言:
滇重楼又叫独角莲、七叶一枝花、重楼一枝箭等,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价值较高,被历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为云南省地道稀缺名贵药材,不仅可直接入药,还是云南“宫血宁”、“热毒清”、“抗病毒颗粒”等著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云南省滇重楼主产于云南省大理、丽江、楚雄、曲靖、昭通等地。
目录一、云南中药材产业概述
1.云南中药材产业的政策指导
.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方向
二、滇重楼的种植现状
1.滇重楼的分布情况
.野生资源
.人工栽培情况
三、滇重楼种植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1.风险分析
1.1种植周期长
1.种植成本高
1.病害严重
1.4市场前景
1.5其他
.对策
.1选择合适的种苗
.提高种植水平
.严格控制病害
四、滇重楼可持续利用研究
1.开发与利用情况
.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的稀缺
.优良的种质资源缺乏
.优质种苗的繁育问题
.可持续利用滇重楼资源的措施
.1加强野生资源保护与管理
.加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扩大其栽培面积
.采用合理的采收方法
一、云南中药材产业概述CHAPTERONE
1.云南中药材产业的政策指导年(即“十二五”)末,云南省中药材产业总产值(农业产值和加工产值合计)达亿元,实现农业产值95亿元,比年(即“十一五”末)的68.5亿元增6.5亿元,农业产值以年均.9%的速度快速增长。且云南中药材种(养)业分布在省内多数贫困地区,是当地贫困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当地政府倡导和主张重点发展的生物健康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民族药为主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年7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云南中医药大会,提出全力推动云南中医药事业振兴和产业发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00年)的通知》(云政办发[]14号),年5月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年全省中药(民族药)总产值达到亿元,到00年全省中药(民族药)总产值达到亿元。年4月出台的《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把“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放在八大产业之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年云南省科技厅制定了《云南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00年)》。其中:首先提出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就是推进优质原料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提出到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大力建设优质中药材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
.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方向云南省通过实施“云药之乡”建设、中药材领域“三项认定”(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认定、中药材规范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认定、中药材加工科技型企业认定)、中药材大品种开发,选育了三七、灯盏花、石斛、黄精、白芨等天然药物原料植物新品种50余个,公布实施了云南中药材(民族药材)标准6个、中药饮片标准16个,全省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取得较快发展。全省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共组织认定和支持建设“云药之乡”56个,建成滇东南三七、滇东北天麻、滇西北高山药材、滇中民族药道地药材和滇西南南药特色药材5大是药材种植基地,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构建了三七、灯盏花、石斛、天麻4个中药材大品种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中药材种植养殖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的解决为突破口,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红河灯盏花、龙陵紫皮石斛、广南铁皮石斛、福贡云黄连6个品种获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多年来,对云南省重要、濒危、道地中药材的6个品种进行了引种驯化和规范化种植,建立优质种源繁育基地。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产量和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均接近5%。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和产业水平快速提升,成为了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三七、灯盏花、天麻、石斛、云木香等一批传统道地药材品牌,成为云南药材的名片,具有发展中药材种植的优越品牌优势。加强林下中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云南森林覆盖率,增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重点推进林下三七、天麻、石斛、白及、黄精、天冬等大宗药材及新资源食品开发;推进优质种源的选育与繁育,倡导林下药材绿色环保种植与采收加工,利用云南的丰富绿色森林资源种植生产出高品质地道药材,为继续推进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云南白药、昆明制药、三七科技等千百亿级中药领军企业提供有力的原料保障与支撑。近年来云南各地也涌现出了一批依靠林下药材产业支撑生存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滇重楼的种植现状CHAPTERTWO
1.滇重楼的分布情况虽然云南省天然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十分丰富,但中药材野生品种特有的适应性和区域的局限性,森林资源物种分布区域窄小,伴生的中药材资源蕴藏量较少,贮量有限,资源更新速度慢,加上近几十年来的过度采挖,使得全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遭到极大破坏,有的甚至基本灭绝。例如,因过度采挖而濒于灭绝的野生药用植物品种有云南萝芙木、大黄藤、龙血树、三分三、滇重楼、金铁锁、红豆杉、岩白菜、丽江山慈菇、露水草等林下药材。
重楼为我国珍稀中药材,以蚤休之名始载《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的功效。《中国药典》规定重楼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其中云南重楼又称为滇重楼,是“云南白药”和“宫血宁”等多种著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临床应用广泛。野生滇重楼主要生长在海拔~m的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竹林、灌丛或草坡中,主要分布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和缅甸北部。长期以来,滇重楼主要靠采挖野生资源来供药用。但由于滇重楼生长年限较长(野生一般在10年以上),随着近年来临床应用和作为中成药原料的用量猛增,市场需求量已远超过其野生资源的更新能力。长期掠夺式的采挖已导致滇重楼野生资源濒危,药材价格高涨,严重影响到以其为原料的医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已列为云南省0种稀缺濒危天然药物之一。大力开展滇重楼人工驯化种植是保证重楼药材原料持续有效供应的最有效措施。
滇重楼其药用部位为粗壮的地下根状茎,在海拔~m、年均温1℃~18℃、无霜期70天以上、年降雨量~mm、降雨量集中的地区生长良好,具有“宜荫畏晒,喜湿忌燥”的习性,常生长于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竹林或灌木丛下,腐殖质丰富的酸性或微酸性砂壤土中,尤喜河边、沟边和背阴山坡地。
.野生资源在实现人工种植以前,滇重楼全部来自野生。云南省滇重楼主要分布在曲靖、大理、丽江、玉溪、昭通、楚雄等地。本世纪以来,随着以滇重楼为原料的中成药的销量大增,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野生资源过度采挖。由于消耗量远超过了自然生长量,致使滇重楼成为稀缺资源,目前,滇重楼野生群落很难找到,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野生滇重楼资源80%已被开发利用,由于长期掠夺式地采挖,缺乏保护,滇重楼资源日趋减少,重楼的药用原料出现严重紧缺,传统产区已经无药可采,许多种质资源正在消失,现已列为云南省0种稀缺濒危天然药物之一。
.人工栽培情况近年来,滇重楼的人工栽培逐渐受到重视。许多科研单位都相继开展了滇重楼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并在云南省的丽江、楚雄等多个地、州建立滇重楼的驯化栽培基地。但是滇重楼的人工栽培现状并不乐观。大多数滇重楼种植基地由于种源混杂、种苗繁育技术难度大、种植周期长、管理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等原因,使企业和农户逐渐失去了种植的积极性,致使滇重楼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云南省各州市均有医药公司种植滇重楼,年云南省的滇重楼种植面积亩左右,年云南重楼种植面积已超过8万亩,年云南省农业厅公布的数据显示,云南重楼种植已达10.6万亩。但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滇重楼的需求。
三、滇重楼种植的风险分析及对策CHAPTERTHREE
1.风险分析1.1种植周期长重楼种植时间长,如果是种子育苗种植那就更长了。种子育苗需要年后才可以移栽,移栽后第1~年是恢复期,基本上不生长,第年才开始生长,移栽后需要6年才能收获,因此需要8~9年的时间。如果是以无性繁殖幼苗移栽,收获时间可能会短一些。
1.种植成本高在重楼的种植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成本,包括土地承包费、种苗费、人工管理费、购买药剂费、购买肥料费、购买搭棚材料和遮荫材料等费用。按照初步统计的结果,重楼种植成本为75万~90万元/hm。单从重楼原材料来看,如果是自己用种子育苗,种子价格一般为~元/kg。如果是选择年的幼苗,市场价格为~4元/株,需要花费45万~60万元/hm。
1.病害严重目前,农户在重楼种植中最大的风险是病害的防治,主要病害有黑斑病、茎腐病、立枯病等。由于很多村民对重楼病害缺乏认识,而且也不懂相关的防控技术,因此等发现病害时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和损失,甚至是血本无归。
1.4市场前景由于医药行业对重楼原材料的大量需求,目前重楼种植的市场风险并不高。近年来的种植户虽然增加,貌似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其实仔细观察和分析,只是换换地方而已,实际上种植面积并没有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减少,因为换地方过程中损耗了不少重楼材料。因此,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不会导致以后市场的不稳定。等到种子育苗的日渐成熟,人工小苗大量上市,那也是10年后的事情。
1.5其他
近年来,随着重楼价格的不断攀升,在重楼种植过程不断地发生了偷盗事件,这也其种植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
.对策.1选择合适的种苗目前,农户获得的重楼幼苗主要有种方法,一是种子繁殖来的,另一个是根茎繁殖的。种子繁殖时,具有明显的后熟作用,在自然情况下需要经过个冬天才能出土成苗,因此需要打破其种子休眠而1年出苗。在根茎切块繁殖中,切块时带顶芽的幼苗成活高,可达到95%~%,不带顶芽的成活率会受到影响,一般为70%~90%。因此,种植农户在选择重楼种苗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种植需求等进行合理的决策。
.提高种植水平云南省重楼种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很多地州都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现有的种植技术已经很成熟,因此农户在种植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和积累经验。首先,话可以请相关的重楼种植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或参加相关的培训会。其次,可以联系其他的种植户一起到种植先进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分享经验。
.严格控制病害针对病害的发生,首先采用农业的防治方法。一旦发现病害植株,尽可能不培土或者在培土两侧开沟时,不能太近,以免伤及根系。地块选择时尽量相对平坦,减少由于大量积水以及排水不及时而引发的病害。如果种植区的土壤不平整,需要做好排水工作,排出积水,特别是雨季。土壤黏度不要太高,易引起土壤结块,容易造成根部不发达。多施腐熟有机肥、钾肥、磷肥,使植株强壮,以增强抗病力。选用优质种苗,优质种苗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抗病害的发生。种苗最好是从苗圃里取苗后及时移栽,不要从一些专门从事倒卖苗的人手里购买。注意农药防治与杀菌剂结合。与其他病害一样,农药防治根腐病首先就是种子消毒,也是最常见的减轻病害的方法;然后是土壤消毒,最后是发病后灌根。
四、重楼可持续利用研究CHAPTERFOUR
1.开发与利用情况我国传统中医认为滇重楼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用于治疗臃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打伤痛、惊风抽搐等症。民间也会利用滇重楼进行消炎止血,用滇重楼粉末处理伤口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滇重楼有止血、祛痰、抑菌、镇静镇痛、抗早孕杀灭精子和抗细胞毒等作用。我国以滇重楼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年产值可达数十亿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滇重楼价值的逐步体现和医药工业的发展,国内以滇重楼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品种越来越多,随着滇重楼野生资源的逐步告罄,以人工种植产品替代野生资源的利用,将成为现实。但是滇重楼的生产利用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资源的稀缺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药农乱采滥挖野生资源,严重破坏了资源再生能力,导致滇重楼资源出现衰退。因滇重楼的个体发育过程十分缓慢,导致了滇重楼种源紧缺,严重地影响了制药产业中有关品牌的原材料来源,已对“云药”企业的生存形成威胁。由于生长利用周期长,制药企业为获取更多原料,大幅度提高滇重楼收购价格。单价从年约0~5元/kg上涨到了年约~元/kg。收购价格的持续攀升刺激药农采挖野生资源的积极性,采挖速度远远超出了滇重楼种群正常的更新速度。如果继续任其掠夺性采挖,若干年后种质资源将会灭绝。
重楼近4年云南地区月平均价格数据来源:康美中国网
.优良的种质资源缺乏目前,栽培的滇重楼种源主要来自野生混杂群体,植株的生长习性、有效成分和抗病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栽培后难以保证药材品质,对相关中成药的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所以优良滇重楼种源选育十分必要。由于滇重楼种苗繁育技术难度大,生长周期长,滇重楼优良种源选育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科研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筛选出长势、性状整齐一致、药用成份含量高、高产、抗病的优良种质资源。
.优质种苗的繁育问题随着滇重楼种植业的发展,市场严重缺乏种苗,尤其是优质的滇重楼种苗。同时,由于种苗繁育困难和种植周期长,重楼的推广种植进展缓慢。目前,繁殖种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切块繁殖,滇重楼其药用部位主要是根状茎,用根状茎切块繁殖种苗,耗种量大,加剧栽培用种与制药生产用料的矛盾。同时,切面较大,贮藏中易发生腐烂并感染病害。目前生产上主要以带顶芽切块繁殖为主;种子繁殖,成熟的滇重楼种子中种子的胚尚发育不全,萌发过程中胚茎又需要一定的休眠,所以在自然状态进行播种会导致晚出苗和出苗率低,种子繁殖的种苗短期内无法满足大规模的生产需要;植物组织培养繁殖,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植物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提高品质,加速品种的更新换代。但多年来滇重楼组培繁殖成功的报道鲜见,也有报道用适当的生长调节剂能够提高用滇重楼的根状茎芽的发生率和不定根的形成,提高繁殖系数。
.可持续利用滇重楼资源的措施滇重楼是云南省的道地药材,曾经遍布全省。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滇重楼药材的价格从年开始,每年的涨幅都超过80%。高昂的价格,刺激人们疯狂的采挖,造成野生资源量迅速递减,快接近枯竭的边缘,使重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陷入了困境,所以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加强资源的保育和可持续利用。
.1加强野生资源保护与管理现在滇重楼产区已陷人“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恶性循环中。要实现滇重楼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野生滇重楼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一是改变采收方法。滇重楼药材收购企业、中成药生产企业停止收购较小的药材;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鼓励农民把带顶芽部分的鲜根茎切下效扩大滇重楼的种苗来源,从而保护滇重楼药材资源。二是加强滇重楼产地环境保护。目前云南的大多数农户均在在林下种植滇重楼,应加强其生长期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为滇重楼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这样既保护了滇重楼的生长环境,又可以恢复和扩大滇重楼的适生地和群落结构,彻底扭转以往竞相掠夺破坏资源的不良局面。
.加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扩大其栽培面积由于市场对滇重楼需求量较大,其人工高产高效栽培已迫在眉睫。加快发展滇重楼人工种植规模,首先要解决优良种源缺乏问题,利用云南的资源优势,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滇重楼品种资源,是提高滇重楼药材质量;其次要加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可喜的是,云南白药集团中药材优质种源繁育有限责任公司,长期致力于集团公司战略药材品种的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种植,建立有效的药材保障体系。年6月9日获准登记的滇重楼新品种“白药滇重楼1号”和“白药滇重楼号”,是武定基地通过单株选育,分段扩繁获得的人工培育新品种。该品种作为云南白药集团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为重楼良种繁育、规范化栽培和推广种植夯实了基础,将推动重楼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采用合理的采收方法1)滇重楼药用部分的采收
滇重楼药用部分的采收可采取“多年栽培,分期采收”技术,该技术是将滇重楼根茎按用途分为药用部分与种苗部分。采收时,仅采收药用部分,种苗部分(带顶芽的根茎)继续生长发育,而不是将整个根茎全部采收作为商品药材。研究表明,实施滇重楼“多年栽培,分期采收”技术间隔时间以年为宜,采收时间以1月至翌年月份为宜。
)滇重楼种子的采收
由于种子繁殖系数高,滇重楼大规模生产种苗以种子繁殖为主。有研究表明,滇重楼种子的最适宜采收期为果实裂开后外种皮为深红色时,此时采收的种子已充分成熟,种子大小和千粒重达最大值;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明显均高于橙色和红色。也有结果显示,滇重楼种子在果实成熟时,胚停留在球形胚阶段,胚的发育程度与生境无关;中等大小果实育苗可以获得较高的萌发率。
综上所述,云南气候多样性造就了生物资源的物种优势,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对林下濒危和稀缺中药材要特别注意修复和再生,防止流失、退化和灭绝。提倡依靠科学进步和科技手段保护和持续利用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力求务实、创新和具有可操作性;采取分阶段和分级保护,确保最重要和最受威胁的生物物种资源得到优先保护;体现保护为主,注重可持续利用,建立保护与利用相协调的长效机制。重视各利益相关方的协调与充分参与;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依据云南中药物资源分布状况认真作好道地药材种植的区域规划,充分体现云南“地道药材”的优势。将云南的森林资源和药材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使林下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文献参考及引用
《云南南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赵世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