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期末复习物质的溶解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527121.html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

(1)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常用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丙酮等。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如食盐水溶液中的溶质是食盐。

(2)溶剂一般是液体,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作溶质,液体作溶剂。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作溶剂,量少的作溶质。但当其中一种液体是水时,则不管量多量少,水总是作溶剂。

2.悬浊液和乳浊液

(1)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常见的悬浊液有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2)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常见的乳浊液有牛奶、肥皂水等。

注意点:溶液是溶质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溶剂中,而悬浊液和乳浊液久置后会分层。

3.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1)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①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药品;装入试管时,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送入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立起来,使药品落入试管底部,或是将试管水平放置,把粉末状药品放在纸槽中,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竖立起来,使药品落入试管底部;

②取块状药品:先把试管水平放置,然后用镊子把块状药品放入试管口,再缓慢竖起试管,使药品慢慢滑入试管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先把细口瓶的瓶塞取下,倒放在桌上;然后一只手拿试剂瓶,另一只手斜持试管,将瓶口紧挨着试管口,让药品缓缓流入试管;当所需药品取用完毕后,立即盖紧瓶盖,放回原处,并使瓶上标签朝外。

注意点:(1)取用液体药品时,要选用合适量程的量筒;(2)取用液体药品时,瓶上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被流下来的药品腐蚀。

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点:(1)溶液是否饱和有两个前提条件: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2)饱和溶液是对某种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对蔗糖来说是饱和的,即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3.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称为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注意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如澄清的石灰水属于饱和溶液但是很稀,很浓的蔗糖水有可能未饱和。在一定的温度和同种溶剂的条件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

4.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

(1)四个关键词:

一定的温度,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2)g是溶剂的质量,不是溶液的质量。

(3)溶解度的单位为g。

5.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20℃时的溶解度)的关系

所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是相对的,由于难溶物质的溶解度很小,习惯上将难溶物质称作“不溶”。

6.溶解度曲线

以温度为横坐标、以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图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注意点:(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等。(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等。(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气体物质等。

7.溶解度的计算

公式:

此处的S表示物质的溶解度,m溶质与m溶剂分别表示的是一定温度下某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

8.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注意点:(a)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b)计算稀释后溶液的浓度时,要抓住要点——溶液稀释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c)此公式中的m溶质与m溶剂仅表示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与溶解度计算公式中的m溶质、m溶剂意义不同。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9.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

(1)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2)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3)溶解(完成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考点解析

考点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例1.大豆油是从大豆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油脂,通常我们称之为“大豆色拉油”,是最常用的烹调油之一。大豆油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压榨法和浸出法两种。我们可在实验室体验浸出法提取大豆油,其实验过程如下:①将20g干燥的大豆研碎;②将研碎的大豆放入小烧杯中,再加入40mL己烷液体,搅拌后静置几分钟;③过滤;④将盛放滤液的小烧杯放入一个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通过热水浴蒸发掉己烷;⑤在装大豆油的小烧杯中再加入40mL水,搅拌后静置,豆油浮在水面上。根据实验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⑤

A.将大豆研碎可增加大豆与己烷的接触面积,既加快油脂溶解又提高溶解能力

B.实验步骤③得到的混合物是溶液,实验步骤⑤搅拌后得到的混合物是乳浊液

C.第④步利用热水浴的优点是小烧杯内受热较均匀且温度不超过℃

D.从实验中可知豆油易溶于己烷难溶于水,己烷的沸点低于豆油和水

思路点拨:将大豆研碎可增加大豆与己烷的接触面积,只能加快油脂溶解但不能提高油脂在己烷中的溶解能力。步骤③得到的混合物是豆油己烷溶液,步骤⑤搅拌后得到的混合物是豆油分散在水中的乳浊液,热水浴的优点是小烧杯内受热较均匀且温度不超过℃。从本实验中可以知道,豆油易溶于己烷难溶于水,己烷的沸点低于豆油和水。

参考答案:A

方法归纳:将大豆研碎及搅拌能加快溶解,但不能提高其溶解能力。理解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有关,还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易错误区:注意溶解速率和溶解能力的区别。

考点二溶液的特点

例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无色、稳定的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溶液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思路点拨: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均一、稳定的液体未必一定是溶液,有可能是纯净物,比如水。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比如硫酸铜溶液。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掌握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易错误区:溶液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透明”和“无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考点三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例3.在t1℃时,20g水中最多能溶解15gX物质。在t2℃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Y物质,则X和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A.XYB.XYC.X=YD.无法确定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必须注意四要素:一定的温度,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易错误区:如果本题不注意理解溶解度概念中的“一定的温度”,就容易误选A。

考点四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例4.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2)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要使t1℃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4)向gt1℃时的水中,加入31g甲固体充分搅拌,发现甲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甲析出。你认为甲开始能“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

思路点拨:(1)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2)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可比较某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3)通常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并结合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变化分析解答。(4)物质溶于水会吸收或放出热量,导致温度发生变化,从而物质的溶解度也发生了变化。

参考答案:(1)40g

(2)甲>乙>丙

(3)加入丙(或升温或蒸发溶剂)

(4)甲物质溶于水放热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对于物质溶解度的理解及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的认识和应用,根据相关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易错误区:不了解物质溶于水会放热或吸热这一知识点,就无法正确解答第(4)题。

考点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例5.某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g,在20℃时将20g该物质投入80g水中充分溶解,则该物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25%B.20%C.16.7%D.无法计算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本题是一道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题,也是一道容易解错的题目。正确的解题步骤是:首先依据溶解度计算出一定质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然后再由此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易错误区:在20℃时,将20g该物质投入80g水中充分溶解后,其实并不是全部固体都溶解了,所以溶液的质量并不是g。

探究提升

例.“溶液”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因而我们要掌握一些有关物质溶解的知识。

(1)20℃时,17g氯化钾溶解在5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则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g。

(2)相同条件下,氢氧化铜难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的性质有关。请你举例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举例说明

(3)我们还发现,在用洗衣粉洗衣服时(在等量的水里放等量的洗衣粉),夏天洗衣粉很快溶解了,冬天反复搅拌后往往还会有许多洗衣粉颗粒悬浮在水中,这说明洗衣粉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当你用湿手取少量洗衣粉时,感觉手烫,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4)如图所示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当把相同质量的氯化铵和硫酸钠的饱和溶液从50℃降到2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5)在40℃时取两份g水分别加入50g氯化铵和50g硫酸钠,充分搅拌后,升温到6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填字母)。

A.40℃时,两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B.40℃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50℃时,两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D.60℃时,硫酸钠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氯化铵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E.60℃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F.60℃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思路点拨: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有关。物质溶解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也可知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参考答案:(1)34(2)溶剂的性质、温度油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汽油;等量的水,温度越高溶解的硝酸钾越多(3)增大洗衣粉溶于水放热(4)硫酸钠(5)ADF

方法归纳:灵活运用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来解题,并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易错误区: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认真阅读溶解度曲线,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作答,以免选取了错误的信息。

考点范围: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八年级:水与水的组成

八年级:水的浮力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xz/86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