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语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拥有多件藏品,它们是广大师生多年积累而成的,均一一登记在册,依照博物馆标准的馆藏条件和制度保管。在过去的日子里,美术馆曾围绕藏品做过一些研究和展示的工作,现在又纳入文化部藏品普查系统,进行新一轮更细致的整理。随着整理工作的进行,我们将分类别逐步出版藏品图录,以增进相关的研究。
潮州木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民间艺术遗产之一,可是,它却曾经横遭劫难。那是在年,全国性的“大跃进”之风也吹及潮汕各地,很多装饰于建筑物和各种器物上的木雕被认为是封建遗物而拆毁,或被刀砍火烧,或将木雕上的金箔洗脱下来卖钱,某省级对外贸易部门以低价收购了大量木雕转卖出国外,潮州木雕遭受严重破坏。当时,任汕头市文化局局长又是美术界前辈的陈广同志获悉此事,深感惋惜。适遇广州美术学院派蔡克振老师到汕头市招生,陈建议蔡速将此情况电告美术学院领导设法抢救。学院领导接电后立即将此事上报广东省领导,并请求保留些木雕作为学院的教学资料。省领导即过问此事,派人到潮汕各地将尚能收集到的木雕运回广州存放于光孝寺内,大小件数以万计。省领导同意学院要求,批准可选留部分木雕作为教学资料,于是学院派陈少丰、陈雨田、蔡克振、杨大年和李立基等专业教师前往光孝寺精选了一批木雕运回美术学院珍藏。陈广、陈少丰、蔡克振等老师为抢救这批潮州木雕立下了功劳。
在“十年动乱”期间,广州美术学院与广州音专、广东省舞蹈学校合并,改名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十年动乱”结束,广州美术学院恢复原名,我在学院美术馆任职,发现这批历经劫难幸存下来的潮州木雕鲜为人知,我感到很有必要向世人宣传这些民间艺术瑰宝。年,我得到陈少丰老师的帮助,在美术馆内建立了潮州木雕陈列室,供教学研究并对外开放。中外观众面对一件件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富于地方与艺术特色的木雕实物惊叹不已。随后,我在陈少丰老师的指导下,对潮州木雕艺术作深入研究,不断收集资料和考证,希望能成书问世。今天,拙著《潮州木雕艺术》能够完稿,要衷心感谢许多人的大力支持。
明清以来,名不见经传的潮州木雕工艺匠师们默默无闻地艰辛劳动,木雕作品不可胜数,其中传世精品甚多。《潮州木雕艺术》所载的木雕作品仅是极少部分,不足以概览潮州木雕全貌,不过,若此书能供读者对潮州木雕“窥此一斑,可观全豹”,余亦堪告慰于心矣。
曾庆钊
于广州美术学院
年9月
馆藏潮州木雕部分作品欣赏水 族器物饰件多层镂空金漆通雕高14厘米×宽13厘米×厚4厘米
这件木雕面积有限,作者却能发挥巧妙的艺术构思,运用似简胜繁的表现手法,让观者感受到海中一隅活跃的景象。充满活力的龙虾栩栩如生,海鱼和海草的造型生动自然,整体布局有装饰感。一株芦苇以弧状线条在右上角分割了规整的方形,构图因之而灵活多变,在芦苇后面活泼地游动的海鱼又表现了景物的层次和空间深度,很有立体感。
人物宣炉罩(局部,渔樵耕读)宣炉罩饰件多层镂空金漆通雕高15厘米×宽17厘米
古代帝尧世纪,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潮州木雕艺人喜欢以平民百姓中的渔、樵、耕、读为题材,正如“击壤歌”歌词意,老百姓不谋权利与地位,但求在太平盛世过着自食其力、安居乐业的生活,表达潮州人民的愿望。此木雕将本来处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活动的农夫、樵夫、渔夫和读书人同时出现于一个画面之中,构图丰满,物象没有重叠,高低错落,疏密配置得宜,人物神态自若。可见潮州木雕与中原汉画像砖在构图布局及表现形式上甚为相似。
狮陈设饰件素色圆雕高30厘米×宽27厘米×厚22厘米
又称子母狮,这件圆雕以一大狮与八幼狮组成,以大狮为主体,八只幼狮相伴在周围嬉耍,活泼多姿,构成浑然一体的造型。
莲鸭果盘金漆通雕高32厘米×宽25厘米×厚14厘米
潮州木雕中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色,最富丽堂皇的莫过于祭祀器物。昔日的潮州人民,主要是依赖农业、渔业为生,他们经常遭受非人力所能抗拒的自然灾害,往往因台风袭击,造成房屋倒塌、农业失收或船没人亡。他们世世代代经历无数的艰难困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求生存,只有祈求神灵庇荫族人繁衍生息、乡土物阜民康,所以潮州人对于祭神祀祖是十分虔敬的。普通民家,稍有积蓄皆置祭祀器物于家中,定时拜祭。富户及海外华侨,多乐于慷慨解囊资助本族修建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祠堂、寺庙及制作各种祭祀器物,在祀神器物上镶嵌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雕细刻、髹漆贴金、金碧辉煌的木雕。每年春节,潮州各地皆举行规模盛大的迎神祈福活动。“潮郡各邑,皆事迎神赛神,自元宵至二三月方歇。”(《潮州府志略》,潘载和著)当举行迎神祈福活动之时,各乡民众抬着香亭、神轿、神亭及其他大型祭祀器物结队游行,沿途鸣锣击鼓、燃放鞭炮,所到之处村民群集、焚香烧烛、迎神膜拜,祈望神灵显圣,保佑乡土太平。在迎神游行时各乡竞相展示各自制作精巧华丽的祭祀器物,木雕艺人也借此机会显示其木雕技艺水平,藉以扬名。群众围观,评评点点,人声鼎沸,场面甚为热闹。
果盘,是用于祭神祀祖时放置供果的器物。此件木雕取材于乡野间荷塘小景,那生势旺盛的仰天荷叶,恰好作为可盛放供果的圆盘。荷叶高低错落、朝向多姿,还有绽开的荷花、结子的莲蓬、纵横交错的水草、飞临的翠鸟、悠闲觅食的水鸭和白鹭……野趣盎然。
潮州木雕艺人常以莲与鸭组合制成一件木雕,此乃源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殿试录取生员分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二、三甲若干名。考中状元、榜眼、探花者称为连中一甲一、二、三名。木雕中有莲有鸭,取“莲”“鸭”与“连”“甲”谐音,莲中有鸭比喻在科举考试时连中一甲一、二、三名,金榜名标,光宗耀祖。
八仙庆寿门窗饰件多层镂空素色通雕高73厘米×宽39厘米×厚5厘米
“八仙庆寿”是讲述八仙向西王母娘娘庆寿的传说。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娘娘,是我国古代西部西王母国的君主,居昆仑山,山中植有蟠桃树,每三千年才结一次果,蟠桃熟时,西王母娘娘便大排寿宴、诸仙赴会、向她祝寿。
八仙庆寿(局部)
八仙庆寿(局部)
在木雕上方雕刻了上有苍松及梧桐垂荫,下有祥云相拥的建筑华丽的宫殿。西王母娘娘端坐于案后,案前太白金星站于右,南极仙翁立于左,一只猴子双手举着一盘仙桃,以“胡跪”(一脚向前,一脚向后,戏剧表演时常见的)姿势献给王母娘娘。宫殿之下的廊道并立两人,相互以手搭肩,袒胸露腹,和睦欢笑,此乃和合二仙(传说是天台山国清寺苦行僧拾得与友人寒山,两人相处得很和睦,清雍正十一年,皇上封二人为和圣、合圣,世称和合二仙)。八仙分别骑着狮、麒、象、鹿、羊、獬、豸等瑞兽从右下角的拱门进入,走在最前面的是汉钟离,依次是铁拐李,张果老,曹国舅,第五人位置木雕已损缺,应是蓝采和,接着是韩湘子,何仙姑,最后是吕洞宾。他们成“S”形径路过小桥,上山坡,穿桃林牌坊,然后经过和合二仙所在的廊道抵达宫殿拜见西王母娘娘。八仙的形象各具特征,互相顾盼,神态活现。沿途几处楼阁还有不少忙于张罗庆典和观看热闹的各种人物,垂杨、翠竹掩映其间,一派欢乐洋洋的气氛。
这件木雕没有贴金,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作者精湛的木雕技艺。各个人物衣饰、形象特征与面部表情皆雕刻细致,生动传神。瑞兽的造型各异,苍松、梧桐、翠竹、垂杨以及各处宫殿、楼阁的雕刻运刀利索,尤其是建筑物及窗花和廊道的图案纹样雕工尤其精细,整体布局丰满匀称,景物作五层镂雕,剔透玲珑,是不可多得的潮州木雕精品。
梅花香筒日用器物金漆木雕高33厘米×宽10厘米×厚7厘米
香筒是潮州人用来放置香枝的日用器物,木雕艺人制作这件金漆木雕香筒颇具匠心。香筒的整体造型是一段苍老的梅树干,利用树干内已朽空部位作为放置香枝的容器。现实中,梅树的树杈是向四面八方伸展的,梅花也随枝分布。木雕艺人巧妙地将分散的枝条和花朵运用装饰手法加以组合美化使之贴伏于树干,疏密有致,生势旺盛,苍劲有力,花蕾与怒放的梅花密密地长满枝梢。树干上还有两只小甲虫在爬行,增添了大自然的情趣。树干内腔髤了朱漆,虽然朱漆面积不大,但与香筒通体的金漆交相辉映,愈见此物之金碧辉煌。香筒上部的枝条与花朵运用镂空通雕技法表现,不失潮州木雕剔透玲珑的特色。雕刻成的香筒造型紧凑整体,既有装饰美化功能又符合实用。
载自曾庆钊编著《潮州木雕艺术》,
岭南美术出版社,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ArtMuseum,GuangzhouAcademyofFineArts
中国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号/邮政编码:
No.,ChanggangdongRoad,HaizhuDistrict,Guangzhou,China
办公86-20-/传真:86-20-
Tel:86-20-/Fax:86-20-
交通路线:
25、53、69、70、82、、、、、、、、、、、、、、至广医二院站,也可乘地铁至晓港站(8号线)或昌岗站(2号线)。
TakebusNo.25、53、69、70、82、、、、、、、、、、、、、、toGuangyiEryuan,ortakeasubwaytoXiaogangStation(Line8)orChanggangStation(Line2).
开馆时间:9:00-17:00节假日不休息逢周一闭馆
OpenHour:9:00-17:00CloseonMonday,Allyeararou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