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不只头孢,服这7类药饮酒也致死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7453605.html

阅读贴士

本文字数本文图片读完共需字12张2分钟

每逢新春佳节

亲人团聚和朋友邀约

喝酒助兴在所难免

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觥筹交错中很容易与人拉近距离

但在开怀畅饮时

能否做到健康饮酒

还应该注意哪些不能与酒混搭

否则的话就让自己吃了大亏

身体受到伤害可就得不偿失了~

喝酒不能吃这些食物

春节期间各种场合都离不开酒

大家都知道空腹饮酒有损健康

但有些下酒菜也应当列入黑名单!

喝酒不宜吃熏腊食品

“一口咸肉一口白酒”,酒的滋味虽然绵长,却暗藏健康隐患。

熏腊腌制的食品含较多亚硝胺,亚硝胺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很大,会增加患食管癌、胃癌等的风险。

喝酒不宜吃凉粉凉皮

凉粉凉皮加工时都会加入明矾,而明矾有收敛作用,会减缓血流速度,延长酒精在血液中的停留时间,增加酒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另外,明矾和酒精都需要肝脏解毒,一起食用会加重肝脏负担。

喝酒不宜吃烧烤类菜

食物经过烧烤,不但会损失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还容易产生致癌物。酒精会扩张消化道血管,并破坏消化道黏膜,使这些致癌物质更易被人体吸收。

喜欢撸串喝酒的人,要注意了!

喝酒不宜吃胡萝卜

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如果喝酒时吃大量胡萝卜,容易产生肝毒素,诱发肝病。

喝酒不宜吃生鱼刺身

生冷海鲜中,含有大量的硫胺素酶,它会破坏维生素B1。如果经常食用这些食物,就会造成维生素B1的缺乏。

要是喝酒时大量食用这些生冷海鲜,维生素B1的缺乏就会更加严重。

这些药和酒同服很危险

最近朋友圈都在疯转这条消息:

看上去是典型的“朋友圈文风”

但这回是真的!

是真的!

是真的!

央视《是真的吗》栏目

也曾做过这个调查:

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后饮酒有猝死危险

不仅头孢类抗生素不能和酒同服

这些药也不能和酒同服~

头孢类+酒=毒药

在吃过头孢类的药物,或是打了头孢类的消炎针之后,再喝酒,就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它又称为戒酒硫样反应,主要是因为口服头孢类药物后食用酒精,导致体内乙醛积蓄产生的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幻觉、恍惚、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另外,双硫仑样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饮酒量呈正比。饮用白酒较啤酒、含酒精饮料等反应重,用药期间饮酒较停药后饮酒反应重。

双硫仑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饮酒量呈正比,饮用白酒较啤酒、含酒精饮料等反应重。本身就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人,有可能严重到造成呼吸抑制、心力衰竭乃至死亡。

那么,饮酒和吃药,到底间隔多久才是安全的呢?

一项调查分析显示:饮酒后5天之内的人,吃头孢类抗生素都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喝酒6天以后,再服药,是安全的

安眠药+酒=一条人命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安定、利眠宁这些大脑抑制剂,在乙醇的作用下,会被人体加速吸收,同时还会减慢其代谢速度,使药物成分在血液中的浓度在短期内迅速增高。

饮酒后,酒精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加上这些大脑抑制剂,使中枢神经系统正常活动受到严重抑制,可使患者出现昏迷、休克、呼吸衰竭、死亡等。

据说,喜剧大师卓别林就死于酒后服用安眠药。

安眠药(舒乐安定或安必恩)如果与酒精合用会造成危险后果,因为酒精会加重安眠药的镇静效果,对大脑活动有抑制作用,会引起严重的困倦和眩晕,如果服用者在活动状态下,还会增加跌倒、受伤和出车祸的风险。

服用安眠药的同时大量饮酒会让血压降低到极低的水平,并导致呼吸困难。

止痛药+酒=消化道出血

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这类药本身有对胃黏膜有刺激和损伤作用,而酒精也伤胃,两者双管齐下,可导致胃炎、胃溃疡、胃出血等。

降压药+酒=低血压休克

酒有很多种,如果服此类药后喝的是葡萄酒,则容易出事。

服用降压药的朋友,包括利血平、卡托普利、硝苯地平这些降压药,如果饮酒,可能引起血管舒张,而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皆因葡萄酒含有的酪胺,若大量积蓄,会对人体造成重大伤害,导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脑溢血。

正常饮用时,其中的酪胺可被人体自然破坏,但若服下此类药后,人体却无法成功破坏酪胺,难免就出事了,后果还颇严重。

降糖药+酒=低血糖休克

糖尿病人也要格外注意了,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期间,空腹饮酒的话,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酒精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如果患者刚服完降糖药,血糖已降到标准值,这时酒精使胰岛素增加分泌,势必会引起低血糖。尤其在服用格列苯脲或注射胰岛素后饮酒,出现低血糖的几率更高。

另外,像二甲双胍这类降糖药,如果与酒精混用可能会出现一种罕见但非常严重的副作用——它会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即乳酸在血液中堆积起来,导致恶心、无力等症状。

再者,长期喝酒引起肝损害的同时,还会增加酮症发生的概率,因为酒精会对抗身体的胰岛素,抑制肝脏的糖代谢。所以如果糖尿病患者大量饮酒,有可能会诱发酮症。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低血糖症状表现为心慌、出汗、疲乏无力,甚至烦躁、意识混乱、多语,常常被醉酒反应掩盖,不易与醉酒区别,以致即使发生了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而患者往往浑然不觉,最终发生低血糖性休克。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脑组织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引起死亡。

抗抑郁药+酒=加重病情、血压上升

抗抑郁药和饮酒都会延缓中枢神经系统的运行节奏,影响到大脑的功能和思维能力,削弱警觉性。两者结合在一起会让人感到困倦,降低人们的判断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时间;还会导致抑郁症的症状恶化。

对于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抑郁症患者来说,酒精还会与这类药物发生交互作用,使血压上升,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医生会建议这类患者完全避免饮酒。

而对于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比如舍曲林、百忧解和帕罗西汀)的抑郁症患者来说,虽然还没有充足证据证明药品会与酒精发生不利反应,但由于酒精会使患者头晕、嗜睡和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还是建议最好不要饮酒。

治疗关节炎类药物+酒=胃溃疡、肝损伤

如西乐葆、萘普生、扶他林等。上述药物与酒精混合服用时会引起溃疡、胃出血、肝损伤等副作用。服用西乐葆,就不能喝酒,特别是药物已经引起更高的心血管副作用的风险,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而且酒精会增加这种风险。

生活是美好的,我们在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幸福的同时,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开玩笑,和死神握手,不要和自己下这样的生命赌注,一失足成千古恨。

关于喝酒的5大误区

误区1

喝酒可以暖身子

事实是,喝酒并不能取暖,反而会加快人体热量的散失。

酒精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尤其是身体表面的毛细血管。当血管扩张时,流过身体表面的血液会增多。

这血液可是带着体内的热量来的,随着血流量的增多,体内越来越多的热量会通过皮肤散发出来。

虽然身上觉得暖和了,甚至还会出汗,可实际上体内的热量却在不断散失。

误区2

喝酒能消愁

大家都听过“借酒浇愁愁更愁”吧?它是有道理的。

人的心情好坏,与一种叫“5-羟色胺”的物质有关。它分泌增多时,心情就会好;分泌减少时,人就会产生抑郁情绪。

酒精,可以增加5-羟色胺的分泌,所以郁闷的时候喝点酒,确实会让我们暂时好起来。

但是,喝酒后几小时,5-羟色胺的分泌增加,实际上是提前透支了之后几天的用量。

你是一时畅快了,接下来几天就会愁更愁!长此以往,5-羟色胺总是透支性分泌,最后的结果就是耗竭。

误区3

喝多了抠喉咙催吐

日常应酬中,不少人采用的“秘诀”就是——喝多了之后到卫生间“抠喉咙”催吐,呕吐之后感觉好受一些,甚至可以继续喝酒。

但这属于“危险动作”!

催吐时,会强迫性地引起腹内压增大,除了容易引起胃出血外,还会导致十二指肠的酒精或其他东西进入胰管和胆管,造成胰管堵塞,引发十分凶险的急性胰腺炎,可危及生命。

酒后多喝点水,可以相对降低身体里的酒精浓度,促进排泄。

误区4

酒兑饮料很时尚

现在,喝酒兑饮料似乎成了一种饮酒时尚。红酒+雪碧,威士忌+冰红茶,啤酒+可乐……各种“混搭”组合数不胜数。

由于兑了饮料的酒浓度较低,感觉像在喝饮料,所以很多人对它情有独钟。

这种喝法,其实是不健康的!

通常用来兑酒的碳酸饮料,在胃里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会迫使酒精很快进入小肠,而小肠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从而加大伤害。

另外,酒兑饮料后,喝的人一开始觉得像在喝饮料,就使劲喝,一旦察觉到有酒精作用时,就已经喝多了。

误区5

有慢性病,还放纵喝酒

饮酒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老年人和有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

另外,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酒精中毒引起的脑出血,占总死亡率的1.3%。

大过年的

咱别跟自己的胃过不去,您说是吧~

图文资料整理来源最爱大北京,连锁药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xz/54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