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七项非遗技艺入选信江密码一书

近日,铅山县连四纸、河红茶、柳木蒸笼、铅山陈醋制作技艺、胆水浸铜法、石塘桥灯、畲族民歌七项非遗技艺入选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楚文化拾遗,信江密码》一书。该书详细介绍了上饶市项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传统音乐、医药、民俗、技艺等十个领域。

连四纸

  铅山连四纸是江西省铅山县汉族传统手工技艺纸品,连四纸纸质洁白莹辉,细嫩绵密,平整柔韧,有隐约帘纹,防虫耐热,永不变色,有寿纸千年之称,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书画家、鉴藏家欣赏它独特的品质韵味,许多字画、印谱、拓本依托它得以传世。年,铅山连四纸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连四纸的生产对原料、时间、工艺要求都很高,成本也大,技艺仅靠口传心授传承,不易迅速推广,因此目前连四纸制作技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保护。

河红茶

  河红茶因原产地在江西上饶铅山县河口镇而得名,河红茶自问世后,即赢得世人青睐,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河红茶成了国内最著名的红茶和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被西方人奉为至尊名茶,誉为茶中皇后。河红茶曾是中国打响世界的一张名片。可近四十年来,它几乎被人们遗忘了。近几年来,一些文化人为这一文化名茶奔走呐喊,河红茶终于得以保护--上饶市铅山县文化部门正在为河红茶制作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铅山人们正在致力于恢复河红茶的生产,让河红茶重新叫响世界。

柳木蒸笼

  全国四大柳木制品厂之一的铅山河口柳木工艺制品,已有多年的历史。产品不变形,不开裂,质轻耐用。品种有桶盘、果盘、提篮、扇夹、茶托等,以柳木蒸笼为最著名。用朱漆金边。画有山水花鸟等,古雅美观,令人爱不释手。年,铅山柳木蒸笼制作技艺被记载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铅山陈醋制作技艺

  

  铅山陈醋采用小麦和麦麸作原料,将麦子煮熟,麸子炒熟,趁热搅拌均匀,掺上醋曲,埋在屋内地下,用麻袋盖严,发酵7天左右,当闻到醇香味时,将其摊开,待晾凉以后,装在缸、罐内,然后加上适量的水,放在阳光下晒。晒过21天左右,醋料变成红紫色,把上面的一层黑皮揭去,把醋料装在滤罐里,罐底垫上谷叶或其他草叶起过滤作用,在醋料中加清水,滤出呈紫红色的液体即为醋。经过陈化即成陈醋!铅山陈醋多年来一直备受当地人推崇及喜爱。

胆水浸铜法

  

  胆水浸铜法,是水法冶金的起源。它是将铁放在胆矾(硫酸铜)溶液(俗称胆水)里,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金属铁所置换而成为单质铜沉积下来的一种产铜方法。这种方法设备简单,技术操作容易,成本低,只要将铁薄片和碎片放入胆水槽中,浸渍几天,就可得到金属铜的粉末。胆水炼铜法早在宋代《宋史·食货志》中就有记载,并于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铅山县文化部门正积极将《胆水浸铜法》向上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塘桥灯

  

  石塘桥灯工艺独特,制作精巧,式样繁多的灯艺品,一直为千古名镇铅山石塘镇人民所喜闻乐见。桥灯盛会是石塘镇民间艺术的奇葩,起始于西晋,鼎盛于明清。与桥灯盛会相随的灯会、灯展自明代以来,历代相沿,蔚然成风。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各类灯具已成为融手工、书、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传统灯艺品。

畲族民歌

  

  江西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畲族聚居区以铅山为最,铅山则以太源畲族乡为最。大源畲族乡的畲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是我国众多民族中的一员。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雷氏族谱》载,高辛皇帝三公主回山主理盘瓠丧事:“殡后长腰木鼓,长笛短吹,男女连声歌唱,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畲族传统民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目前,收集到畲族传统民歌大致有:《高皇歌》(史诗)、“娇恋”、“崇安歌”、“锁歌”、“灯歌·采茶”、“小调”、“丧歌·功德歌”等8个歌种的21首传统民歌。畲家的传统民歌保存在老人的记忆中,没有文字和曲谱记载。善歌的老人现年岁已高,有的已经逝去。尽快抢救、发掘、整理、保留畲族的传统民歌,培养畲族新一代传人,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

(钟晨编辑整理)来源:铅山新闻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xt/8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