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清单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在中考中占有较大分值,请你先完成下面的易错检测,看看自己学的怎么样吧!

例1.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质量一定和反应前煤的质量相等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

g水与g酒精混合后,质量等于g,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g氢气在9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10水

例2.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的种类;⑥物质的体积;⑦物质的状态

A.②④⑤B.①③⑦C.①③④⑥D.①③④

例3.下列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前后分子及数目的变化,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A.2:1:2B.1:2:2

C.1:1:1D.2:2:3

例4.将4.6g某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A.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D.只含有碳元素   

例5.A、B、C三种物质各15g ,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g新物质D。若增加10g 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g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50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2   

例6.右下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变化。其中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示意图说明了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例7.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电解水:2H2O=2H2↑+O2↑

B.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CuSO4=Cu(OH)2+Na2SO4

C.乙醇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2CO2+3H2O

D.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2KMnO4K2MnO4+MnO4+O2↑

参考答案:1.D2.D3.A4.C5.BD6.2CO+O22CO2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或分子发生了变化。)

你都做对了吗?快看看下面的知识点,还有哪些需要加强的。

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易错警示

(1)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3)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

(4)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2.利用原子、分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1)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过程可表示为:

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

(2)质量守恒的原因

①宏观上: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元素的质量也不变,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②微观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本身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要抓住“六个不变”“两个一定变”“两个可能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推断某反应物、生成物的组成元素(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

(2)推断化学方程式中的未知化学式及化学式前系数(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数目不变)。

(3)解释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变化、密闭容器中化学反应的相关数据问题(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4)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知识点二: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意 义

实例:C+O2CO2

质的

方面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反应物是C和O2,生成物是CO2,反应条件是点燃

量的

方面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C+O2CO2

12∶32 ∶44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C+O2CO2

1∶1 ∶ 1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木炭和氧气的反应为例:C+O2CO2

(1)按质的方面读: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按量的方面读: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3)按粒子的方面读:每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发生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知识点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与步骤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决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或化学反应。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连接;

(2)配——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左右两边原子的数目相等;

(3)注——注明化学反应的条件,标出生成物的状态,并把“——”改成“=”;

(4)查。

易错误区

(1)误区一 条件“点燃”可写作“燃烧”

“燃烧”是一种反应现象,不是反应条件,一般认为有燃烧现象产生的,要把反应条件标注成“点燃”。

(2)误区二 “点燃”“加热”“高温”是一回事

“点燃”指物质在燃烧时所必需的温度条件;“加热”指引发和维持反应的温度范围(℃左右),一般用酒精灯作热源;“高温”指当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不足以发生反应,而需用酒精喷灯(℃以上)加热时。

(3)误区三 有气体生成标注“↑”,有固体生成标注“↓”

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气体才能标注“↑”号;溶液中的反应,生成物中有沉淀,沉淀后才能标注“↓”号。

知识点四、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1.定义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

2.常用配平方法及步骤

方法名称

方法步骤

观察法

①从化学式比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求出有关各反应物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和这一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②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再找出其它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例如:

H2O+FeFe3O4+H2[以Fe3O4为出发点]

4H2O+3FeFe3O4+H2[配平O和Fe]

4H2O+3FeFe3O4+4H2[配平反应,并添加反应条件]

最小公倍数法(以磷在氧气中燃烧为例)

首先找出其中出现次数较多且原子个数相差较大的原子作为配平起点,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再由最小公倍数确定相关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配平化学方程式。

如P+O2——P2O5中的O的最小公倍数为2×5=10,用最小公倍数分别除以含有该元素的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其商就是该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如P2O5中含有5个O原子,P2O5的化学计量数为=2;O2中有2个O原子,O2的化学计量数为=5;从而知P的化学计量数为4,最后得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并注明反应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即4P+5O22P2O5

奇数配偶法(以氯酸钾分解为例)

首先选出反应式两边原子个数一奇一偶的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若有几种元素在反应式两边同时出现奇偶数时,从出现次数最多的那种元素开始,将奇数配成偶数。

然后,以该化学式和所配化学计量数为依据,找出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配平化学方程式。

如在KClO3——KCl+O2中,配平时应从氧元素开始,将KClO3前配以“2”,然后,根据已有的化学计量数“2”,确定KCl的化学计量数也为“2”,O2的化学计量数为“3”,即可得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注明反应条件,把“——”改为“=”,生成物O2右边注明“↑”号,即2KClO32KCl+3O2↑

暂定分数分配法(以乙炔在氧气中燃烧为例)

(1)先用反应式中含有多原子的化学式中的原子数,配平其他化学式中元素的原子数,如在C2H2+O2CO2+H2O反应中,配平C、H的原子数而得下式:C2H2+O22CO2+H2O;

(2)根据已配平的元素原子数,可用暂定分数化学计量数来确定未配平的元素的原子数,如在上述反应中,把O2的化学计量数暂定为,即为C2H2+O22CO2+H2O;

(3)将反应式中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乘以暂定分数的分母,把“——”改为“=”,即为2C2H2+5O24CO2+2H2O

[方法技巧]

如何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检查反应方程式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2.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

检查反应前后元素、原子的种类是否相同,原子的数目是否相等。

3.反应物和生成物不能调位

化学方程式不能倒写和移项,但“=”同一边的物质的化学式位置可以互换。

4.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应是最简整数比

如不能把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写成:2CH4+4O22CO2+4H2O,虽然化学方程式不违背质量守恒定律,但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不是最简整数比,这种写法是错误的。

5.是否滥用“↑”或“↓”等符号

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与,则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时,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不用注“↑”号;如果是反应物中有固体物质参与,则生成物中不溶物生成时,不溶物的的化学式右边不用注“↓”号。

6.是否错写或漏写反应条件

检查反应条件是否写错、漏写或多写。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xt/7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