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百度图库(刘万兴书法)
击壤歌
[先秦]先秦无名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注1:
《礼记经解正义》引《尚书传》曰:民击壤而歌,凿井而饮,畊田而食,帝力何有。
《类聚》引《帝王世纪》曰: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观者叹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云云。於是景星曜於天。甘露降於地。(《类聚》作帝何力於我哉。乐府、《诗纪》同。《初学记》作帝力何有於我哉。《御览》或作帝何德於我哉。《类聚》十一,《御览》五百六引《高士传》,又五百七十二、七百五十五引《逸士传》,《乐府诗集》八十三,《诗纪前集》一。)——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注2:
迄今所见最早的解释出自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它明确说“击壤”就是一种游戏,并记其法:击壤为木戏。壤,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寸,阔三寸,未戏,先侧一壤于地,远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故日击壤。
魏邯郸淳《艺经》所载稍详: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阀三寸,其形如履。将战,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太平御览》卷七五五引)。观其文字,应是源出于《风俗通义》。
选自百度图库(李中《击壤图》)
一、《击壤歌》是中国最早的诗歌
清代诗人沈德潜:“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古诗源》中将《击壤歌》列为第一首,称此乃中国最早之古诗。
据有关中国早期诗歌产生过程的记载,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个在《帝王世纪》里面所记载的一篇叫做《击壤歌》,学界普遍认为是帝尧所处时代的一部作品,而作为春秋时期孔子所编纂的中国古代诗歌最早总集之《诗经》,自然也将其收录到了其中。
选自百度图库
二、《击壤歌》诞生的时代背景
炎帝神农初国伊(今之安泽)、继国耆(今之黎城一带),在太行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从而称为华夏民族的医药之祖;炎帝神农在上党尝百谷,又开创了华夏民族由游牧、渔猎时代向农业文明时代转变的新纪元。
帝尧时期,后稷(今翼城县弃里村人),被帝尧聘做农师(负责掌管农耕事宜),在河津稷王山一带大力普及农具、播种五谷,指导人们耕田稼穑。由于帝尧的德政,使得当时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没有战乱、徭役、重税等扰乱百姓生活的事情,“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所以当时的老年人方可以在一旁安逸地玩着投击土块(击壤)的游戏,并且开心地吟唱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今天,当你来到临汾市东北的康衢庄,古时的“击壤台”依然可见。除了《击壤歌》,这个普通的康衢庄还曾是《康衢谣》的诞生地。传说帝尧治理天下五十年后,有一次帝尧微服出游于康衢(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东的康衢庄),听到一位童子念着一段歌谣:“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大意是说: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都得归于你英明政策的功劳,大家没有什么心机,民风淳朴,顺应着天地的自然法则度日。这则童谣赞赏帝尧的治世方针,为百姓们带来稳定的生活环境。
后来,舜都蒲坂相传的《卿云歌》和《南风歌》,周时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时所唱的《采薇歌》,以及流传在河东《诗经》中的“魏风”和“唐风”,都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称晋南河东为我国诗歌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而且河东还是传播诗歌的圣地。众所周知,《诗经》是经孔子删辑后成为经书的。孔子作古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子夏曾在西河(今河津市)设教传诗,至今子夏讲授《诗经》的“文学书院”的遗址还在。《诗经》的盛传后世,子夏功不可没。
至于《击壤歌》的作者到底是何地何人,似乎有些争议。
年04月10日,《山西晚报》刊发王子虎文《中国最早的诗人席公是尧的老师》,称“席公,并州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凿井、帝力何有于我哉。”(明朝嘉靖辛亥年成书的《太原县志?人物》)。另“《击壤歌》小考”(.3.醋都网)作者李中称“今清徐县有尧城村,说明席公即击壤歌作者,是今清徐县人”。他们认为帝尧“在临汾定都时间比较长,以致有人以为席公是临汾人,后来在临汾附会出了“击壤台”,但这没有任何古籍记载可证”。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临汾《襄陵县志》第二卷?(隐逸)亦有明确记载:陶唐席老师:席村人,其名未闻。即古之席公也。以播种耕稼为事,每击壤而歌于路曰:尧闻而嘉之,尊为老师云。席村存有《尧师故里》石碑。
笔者认为,昔日帝尧部族自冀鲁经河北唐县西迁南下临汾时,曾经由清徐,此地有“尧城村”之文化遗存,也是自然合理之事。但在临汾地区,既有“席公”之“席村”,还有康衢谣与击壤歌传唱之地的“康衢庄”。此两地均与尧都古城陶寺遗址相邻。显然,帝尧微服出游到达此地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数百里之外的清徐尧城村。
选自百度图库
三、《击壤歌》的寓意与文学欣赏
《击壤歌》描述了当时农村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前两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者用极其简朴的语言描述了远古农民的生存状况——劳动生活。每天看着太阳(尧王)作息,或劳作或休息。生活简单,无忧无虑。后两句“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描述的是远古农民的生存状况的另一方面——吃和喝。自己凿井,自己种地,生活虽然劳累辛苦,但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最后一句抒发情感:“帝力于我何有哉!”如此安闲自乐,谁还去向往那帝王的权力?帝王的权力对我有什么用呢?这句诗反映了远古农民旷达的处世态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自豪和满足,反映了农民对自我力量的充分肯定,表现了原始社会中人们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看到老子“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影子。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中的“帝力”一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击壤歌》的创作,语言简朴,叙事简练,并结合抒情议论,开篇连续使用排比句式,语势充沛。整首歌谣风格极为质朴,没有任何渲染和雕饰,艺术形象鲜明生动。歌者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怡然自得的神情,都表现得十分自然真切。《击壤歌》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