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为博学之人沈括,有着怎样的生平

昆明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26/9234524.html

沈括(——),杭州钱塘县人(今浙江杭州),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其在科学领域成就卓著。沈括出生时,北宋王朝已立国七十余年,此时的宋朝,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

对此,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曾精辟地指出:“两宋时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沈括所生活的时代,生产力的发达,思想文化的繁荣,政治环境的独特,北宋王朝经历一系列的危机与变革。

沈括科学成就的产生,必然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这是沈括科学成就产生的的历史条件,也是我们研究沈括人文思想首要了解的问题。

01(一)沈括身世与仕宦经历

沈括,字存中,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绍圣三年()。浙江钱塘人。沈括出生在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从小受到了很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

大中祥符八年()年,其父沈周登进士第,先后做过汉阳军汉阳县(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县掾,简州平夏县(今简阳)知县,苏州通判、苏州侍御史,知润州(今江苏镇江),知泉州、知明州(今浙江宁波)。晚年做过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今河南商丘)。于皇祐三年()年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其母许氏,是一位性格贤淑,且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士大夫的女儿。许氏对沈括的一生影响很大,沈括的启蒙教育由许氏一手包办,“其幼,皆夫人所自教也。”沈括的母亲对子女没有灌输登第入仕、光耀门楣的世俗观念,而是给沈括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鼓励沈括接触大自然,探索社会,培养沈括对知识的兴趣。

北宋皇祐三年(),父亲沈周去世,沈括开始为父守丧。至和六年(),守丧期满,以父荫入仕,沈括任海州沭阳县(今)主簿,时年23岁。这是沈括一生中担任的第一个官职,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宦海生涯。

沈括初任海州沭阳县主簿,自己亲身体验到了世事的艰辛。在主持沭阳县工作期间,沈括最大的政绩就是率领数万民夫疏浚早已堵塞的沭水,新增了7千顷良田。嘉祐六年(),沈括决定辞官参加进士考试。

次年,沈括在家乡苏州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了第一名(解元)的优异成绩。嘉祐八年(),32岁的沈括赴京师开封参加礼部省试。从治平元年()沈括守丧期满,至熙宁二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前,沈括先后担任了扬州司理参军、编校昭文馆书籍、馆阁校勘等职。

熙宁四年()十一月,沈括为母守丧期满,回京复职。沈括的才能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赏识,任命他为权中书刑房公事。沈括在任此职期间,不负王安石对他的重托,成功疏浚了京城赖以维系的汴河,并且改革了皇帝郊祀的礼仪制度。

由于工作出色,沈括兼任了司天监提举。他亲自主持了对旧有观天仪器的改良,制定出新的浑仪、浮漏等仪器。这使得我国传统观测天象的仪器,从构造原理到精确程度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

熙宁六年(),沈括相度两浙农田水利、差役等事并兼任察访使。当时有变法派重要人物吕惠卿坚决反对兴修水利,沈括还是以民生为重,坚持修建了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熙宁七年()八月,沈括代替章惇出任河北西路察访使,随后神宗又下诏,任命沈括为提举河北西路义勇、保甲公事。“凡缘保甲职事官属,悉听举劾。仍许不以时遣官,或亲按视检察。”沈括此时全权负责河北西路边防、义勇、保甲法的推行。

此间,沈括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军事与国防上。他大刀阔斧改革军政,加强薄弱地区边防,巩固了边疆。

沈括还主持军器监工作。沈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武器制造工艺、战术阵型以及修筑城垒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同年,宋辽两国在边境上发生了冲突,沈括又奉诏使辽,与辽国谈判,据理力争,使得辽国理屈词穷。熙宁八年()十月,沈括迎来了自己仕宦生涯的顶峰,时年沈括44岁。朝廷任命沈括为权发遣三司使,这是北宋前期中央最高管理财政机构。“三司所领天下事,几至大半。权位之重,非他司比”,时称“计相”。

沈括在主持三司使工作的一年零八个月里,开展了大量工作。他首先对三司使机构进行了调整,设置了三司开拆司,负责承接中书,枢密院的宣、敕以及地方申报到三司的文书。沈括在任职期间最主要的政绩就是改革了盐法和钞法。

就在沈括春风得意的时候,他因为和变法前期的主要领导人王安石的一些政见不同而交恶,王安石甚至称沈括为“壬人”。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二次罢相。御使知杂事蔡确上书弹劾沈括“首鼠乖剌,阴害司农法。”沈括被贬知宣州,沈括陷入一个政治的低谷期。

西夏与北宋边境冲突,为沈括带来了转机,沈括也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元丰三年()5月,神宗颁诏任命沈括为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总管一路军政和民政。沈括在知延州期间,主要是负责筹军粮,征调民夫,修防御工事,配合宋军军事行动。宋军在对西夏的军事斗争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此外,沈括还亲自指挥了顺宁大捷,智取浮图、吴堡、义合、金汤、葭芦等战役。展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但是,由于宋军轻敌冒进,决策失误,最终导致宋军全线溃败。沈括被罢黜,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02(二)历史条件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北宋立国后,采取一系列加强中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军阀分裂割据,征战不休的局面,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

宋代的生产工具较之前代已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据刘仙洲著作《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记载,宋代新创制的灌溉农具有:桔橰、戽斗、辘辘翻车、筒车等。梅尧臣在他的《水车》一诗中为我们描绘了宋代田间使用灌溉工具进行生产的场面,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捻。上倾成下流,损少以益甚。汉阴抱瓮人,此理未可念。”

另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权智》中所记苏州民堤故事,说堤(路)成,“则以水车汰去”,可见宋代已普遍使用先进的灌溉工具水车。生产工具的变革促进了宋代农业的发展,也使得农业人口大量增加。

宋代是中国古代手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制作技术上、产品的数量、品种、质量、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比前代有了明显的进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在宋代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另外,造船、矿冶、制瓷、制盐、印刷、纺织、造纸等手工业也飞速发展。

宋代采矿业以金、银、铜、铅、锡、铁、煤为主。唐元和(—)年间,炼铜26.6万斤,到了北宋太宗至道末年(),炼铜数为.2万斤,到仁宗皇祐(—)年间,铜的产量达到万余斤。新的冶炼技术胆水浸铜法在宋代得到大力推广,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宋代利用胆矾生产铜的实践。

石炭(煤)做为一种燃料,宋代已普遍适用,汴京及其附近,河东路等地的上百万城乡、民都已用石炭做燃料。北方的河北、京东、陕西、河东等路已大量开采石炭。2、思想文化的繁荣

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稳定的社会环境,加之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礼遇与尊崇,造就了宋代思想文化高度繁荣。对此,不少学者曾予以高度评价。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一些日本学者把宋代文化称之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宋人亦谓:“尝观自三代以后,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如百年无内乱;四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百年未尝诸杀大臣;至诚以待夷狄。此皆大抵以忠厚廉耻为之纲纪,故能如此。盖睿主开基,规模自别。”

在封建统治得到空前巩固的前提下,宋代统治者在文化政策上表现出极大的包融,摒弃了汉代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而是在尊孔崇儒的同时,对佛、道二教也积极地扶持和提倡,实行儒、释、道三家并行的文化策略。

宋王朝也从前代灭佛的历史经验中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信仰,终不可灭。于是,宋朝历代统治者对于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保护提倡的做法,并且将宗教中有助于封建统治的教义大力推广。

例如对儒学的推崇,早在宋太祖即位之初,“即诏有司增葺祠宇,塑绘先圣、先贤、先儒之像”并“自赞孔、颜,命宰臣两制以下分撰文赞”。至北宋时,儒释道三教合流,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潮流,这不仅迎合了时代需求,而且直接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正是在三教日趋融合的趋势下,宋代文人既学习儒家经典,又兼习佛老,他们反对“治一经或至皓首”,要求能够“一以贯之”。这就不仅使得传统的儒学得到深刻变革,而且还推动和影响了理学的形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xt/108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