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沁新不负担当致高远

走进沁新看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责任沁新不负担当致高远

肩负责任乃成其高,不负担当方可行远。

领军,就意味着标准和表率,就意味着承担使命和责任;企业,不但要追求利润创造价值,更要引领风尚造福社会。这二者的叠加,逐渐勾勒出沁新的形象,构建起沁新的风骨。

“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奉献”,这十个矗立在沁新集团总部大院的勒石大字,是沁新人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他们的信念与自豪。因为,能够支撑起这十个字的背后,是一组沉甸甸的数据——

年至年,沁新集团累计上缴税费及资源价款亿元;

先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余人,每人年均收入达4万元以上,在运输、制砖、餐饮等领域带动农村2万余人再就业,动用民用运输车辆近千部;

累计向文化、教育、扶贫、赈灾、慈善、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各项事业无偿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币3.5亿元;

自年集团启动希望工程圆梦助学行动至今,12年来,累计资助了余名沁源籍贫困大学生,资助款项达余万元;

……

做强企业求实效

如同大多数的资源型企业一样,沁新集团同样经历过潮涨潮落的洗礼。

年之前的十年,被业界称为“煤炭黄金十年”,在诸多依靠煤炭暴富的神话中,沁新集团似乎一直保持着“高冷”的姿态,既没有大肆的产能扩张,也没有高调的跨界飞跃,但转型的步子却一直在务实地迈进。

正是因为如此,自年起,在后金融危机和新煤市寒潮的双重夹击下,虽然集团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遭遇到逆水行舟的艰难,转型之路、跨越战略经历了不进则退的考验,然而,沁新的转型发展之路却走得务实、踏实、坚实。

我们且来看看,沁新集团已经由一煤单产,发展成为八类产业齐头并进、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企业:

——煤炭业。按照“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发展战略,通过十多年的兼并重组,沁新集团建设成全资的沁新煤业公司、控股长沁公司、参股正新公司三个煤炭主体企业以及下游的煤炭洗选企业。

——焦炭业。年沁新集团焦化厂工程项目竣工投产。到年,“沁新”牌铸造焦畅销国内,逆势上扬,“全国铸造焦生产基地”桂冠花落沁新。

——电力业。年以来,沁新集团的煤矸石发电、余热发电、煤层气抽采发电三个发电厂相继竣工运营,总装机容量达90MW,成为沁新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中的枢纽环节。

——材类业。年以来,新型环保建材公司筹建投产,主要消化煤矸石发电厂粉煤灰和炉渣,生产矿用砌块、标砖、空心砖以及矿用高水速凝材料。年12月,沁新集团消化煤矸石、余热发电能量的棕刚玉冶炼项目竣工投产,之后控股太岳磨料公司。年4月,沁新集团又投入生产新型材料宝珠砂,5月投资建设新创公司,主要生产动力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供热业。为改善民生、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于年开始实施县城集中供热工程,并成立了沁源县热力供热有限公司。经过连年实施供热扩能改造,县城和李元镇集中供热面积已达万平方米。

——机械业。年,沁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创立,主要研发精密铸造工艺,瞄准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目前,年产能已扩大到1.5万吨,并与国内奇瑞、长安、北汽等汽车厂商建立长效协作关系,同时开发出石蜡铸件、高碳刹车盘、耐磨铸件等系列产品。

——物流业。年,沁新集团下属新信货运服务公司改组为新信物流服务有限公司,使原来单纯的货运业扩展为集货运、仓储、油品销售、装物上料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装运公司。

——农林业。年,沁新集团成立了以企业内部矿山治理、园林建设为主的农林产业开发公司。主要是按照省市县发展生态经济和扶贫开发的部署,实施以煤补农、以煤补林、发展农林生态。

“企业真正的价值是造福社会,但最基本的目标一定是要创造价值,首要的目标就是把企业做大做强,只有将企业做大才能造福社会,体现担当。年,沁新集团上缴税费及资源价款达16.36亿元,强大的产业支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沁新集团常务副总裁张健说。

做优产业谋长远

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八大产业的形成,并没有让沁新人盲目乐观,反而在经历过后金融危机和新煤市寒潮之后,让他们的发展之路更加迅速而稳健。

截至年前半年,沁新集团的循环经济模式已经形成规模,日臻成熟。

他们通过开展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焦化余热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煤层气综合利用、发电余热综合利用、工业废水综合利用等措施,使主导行业迅速形成了煤—洗精煤—焦化—余热发电及集中供热的煤焦电热产业链、煤—煤矸石发电—机械制造—刚玉、宝珠砂及磨料加工—高能负极材料、粉煤灰建材的煤电机材产业链的循环经济产业格局。

“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当为行业树立标准,如果一味地追求利润,在生产工艺、技术改进、节能环保等方面不管不顾,就称不上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沁新人正是在这样的熏陶中,实现着自我价值的提升,展示着新时代民营企业的担当。

截至目前,沁新集团实现综合万元GDP能耗下降20%以上,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5%以上,工业废水做到“零”排放。

他们开展的煤矿降低吨煤电耗工作,使吨煤生产耗电量、入选原煤电力单耗大幅低于国家标准,全焦产率达到86%,刚玉厂成品率达到95%,余热发电厂对焦化厂高温焦炉尾气回收利用率达到%。

与此同时,煤矸石发电厂和余热发电厂做功后的废汽以及刚玉厂冷却余热通过技术改造后,实现了办公、生活、生产区域,包括驻地机关等单位的集中供热,取缔了小锅炉,减少了SO2、烟粉灰的排放,形成了废汽循环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与科研院校合作,对脱硫除尘设备脱硫废渣、除尘粉全部进行了利用,生产矿用建筑材料及高性能喷浆料,广泛应用于煤矿井下矿建工程及地面建筑工地。废弃物循环体系的应用、融合,提升了企业循环经济技术水平,推进了企业资源再利用的产业化。

放大事业显担当

让我们再次回到“做大企业、造福社会”这个原点,如果说做强企业、做优产业让沁新集团获得了经营的成功,那么以强企报国、兴沁富民为己任,倾情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实践,则让他们将事业的半径无限延展,尽显一个民营企业的时代担当。

多年来,沁新集团累计向文化、教育、扶贫、赈灾、慈善、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各项事业无偿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币3.5亿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余人到集团各企业务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待业人员余人就业;先后出动万余人次和千辆以上车次参与当地政府组织的各种应急抢险救灾。

与此同时,沁新集团还按照“村企共建谋发展,互助共赢促和谐”帮扶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社会公益事业“五大帮扶”模式,构建和谐村企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公益帮建。投资0余万元,建成了沁河镇至李元园区沿线行政村人畜引水工程项目。投资万元,为李元至马森、韩家沟至集团选煤厂沿线公路两旁安装路灯和铺设人行道。投资0万元,医院兴建了高标准、高质量的综合住院部大楼,改善了驻地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实施了县城集中供热工程,工程累计投资4亿元,解决了10余户供热问题,供热面积总数达到万平方米,县城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90%;

——合作开发。按照发展集体经济为主的帮扶贫困村镇发展产业项目总体思路,沁新集团与驻地各村签订了《长期村企共建协议》,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扶持新农村建设,帮扶并举,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产业带动。根据产业特点,集团先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余人,在运输、制砖、餐饮等领域带动农村2万余人再就业,动用民用运输车辆近千部,年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带动了区域半径达20公里左右,辐射到6个乡镇近50个村庄,实现了“安置一个农民工、打造一个小康户”的目标;

——脱贫帮扶。沁新集团与周边47个村分别签订了《产业帮扶协议》,支付帮扶资金.98万元,帮扶周边村庄发展特色旅游、农业种植等,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一个民营企业的积极贡献;

——慈善捐赠。向长治市慈善总会沁源分会累计慈善捐款.15万元。年开始,沁新集团就启动了希望工程圆梦助学行动,12年来,沁新集团累计资助了余名沁源籍贫困大学生,资助款项达到余万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尽情、尽心、尽力;务实、担当、负责。

在打造责任企业的道路上,沁新人自信而从容。

记者:冯波

编辑:杨华

监制:樊家驯

目前00+人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sc/96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