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
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风寒表证。
2.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皆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
3.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物质方面的皆属于阴。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5.五行相克治法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6.五行相生治法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7.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
8.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
9.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为生痰之源。
10.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朝百脉,肺主治节,为贮痰之器。
11.肾的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纳气。
12.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行呼吸、气血。
13.卫气的生理功能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控制汗孔开合和汗液排泄,维持体温,行于脉外之气。
14.督脉的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阳经的气血(阳脉之海);
②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15.任脉起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
②主持妊养胞胎(任主胞胎)。
16.冲脉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
②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
17.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18.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喜静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19.七情影响内脏的气机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20.身热反不恶寒,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病机属于阴阳格拒。
21.冷汗淋漓,四肢厥逆,神情冷漠,脉微欲绝,病机属于阴阳亡失。
22.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的方法有: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
23.属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的方法有: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24.中医诊断用以分辨邪正盛衰的纲领是虚实。
25.中医诊断可以分辨疾病性质的纲领是寒热。
26.望色主证,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及惊风;赤色主热证;黑色主肾虚、水饮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失血证,虚寒证。
27.望舌形的内容包括:热盛津伤可见裂纹舌;脾虚湿盛可见齿痕舌;热邪亢盛可见芒刺舌;脾肾阳虚可见胖大舌;阴血亏虚可见瘦薄舌。
28.望姿态异常:痿证可见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便;痉病可见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惊风可见四肢抽搐。
29.望齿龈的内容:肾虚可见齿龈外露;血虚可见齿龈淡白;胃火可见齿龈红肿。
30.闻诊中呼吸异常的内容:实热多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虚喘多见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哮证多见呼吸困难,喉中有声。
31.问寒热的临床意义:气虚发热的症状特点:长期低热,劳累则甚;湿温潮热的症状特点午后热甚,身热不扬;阴虚内热的症状特点午后发热,五心烦热。
32.舌与脏腑的对应关系是:舌尖为心肺,舌中为脾胃,舌根为肾,舌两旁为肝胆。
33.常见病脉主病: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弦脉主肝胆病、痛证、水饮等。
34.属于反治法的是: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35.用于治疗感冒的方剂:
风热感冒——银翘散;
风寒感冒——荆防败散;
时行感冒——清瘟解毒丸;
体虚感冒——参苏饮。
36.用于治疗感冒的中成药: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丸、复方金黄连颗粒、桑菊感冒片、双黄连口服液;
风寒感冒——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表实感冒颗粒;
时行感冒——清开灵颗粒、羚羊感冒片、连花清瘟胶囊;
体虚感冒——参苏丸。
37.用于治疗咳嗽的方剂有:
风寒犯肺——杏苏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燥邪伤肺——桑杏汤;
痰热壅肺——清金化痰汤;
肺肾阴虚——百合固金汤。
38.用于治疗咳嗽的中成药有:
风寒犯肺——通宣理肺丸、风寒咳嗽丸、杏苏止咳糖浆、三拗片;
风热犯肺——蛇胆川贝枇杷膏、桑菊感冒片、急支糖浆;
燥邪伤肺——二母宁嗽丸、蜜炼川贝枇杷膏;
痰热壅肺——清气化痰丸、复方鲜竹沥液、蛇胆川贝散、橘红丸、葶贝胶囊、止咳橘红丸;
肺肾阴虚——二冬膏、养阴清肺丸、百合固金丸。
39.用于治疗喘证的方剂有:
风寒闭肺——麻黄汤;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肾不纳气——金匮肾气丸。
40.用于治疗喘证的中成药有:
风寒闭肺——小青龙合剂、桂龙咳喘宁胶囊;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丸、清肺消炎丸;
肾不纳气——七味都气丸。
41.用于治疗胸痹的方剂有:
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痰瘀痹阻——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
寒凝心脉——乌头赤石脂丸;
气阴两虚——生脉散;
心肾阳虚——附子汤。
42.用于治疗胸痹的中成药有:
气虚血瘀——通心络胶囊、舒心口服液、芪参胶囊、参芍片;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口服液、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心可舒片;
痰瘀痹阻——丹蒌片;
寒凝心脉——冠心苏合丸、宽胸气雾剂;
气阴两虚——黄芪生脉饮、生脉饮;
心肾阳虚——芪苈强心胶囊、参仙升脉口服液。
43.用于治疗不寐的方剂有:
心火炽盛——朱砂安神丸;
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
阴血亏虚——天王补心丹;
心脾两虚——归脾汤。
44.用于治疗不寐的中成药有:
心火炽盛——朱砂安神丸;
肝气郁结——解郁安神颗粒、解郁丸;
阴血亏虚——天王补心丸、养血安神丸;
心脾两虚——天王补心丸、养心宁神丸。
45.用于治疗胃痛的方剂有:
寒凝气滞——良附丸或良附汤;
饮食停滞——保和丸;
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
肝胃郁热——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46.用于治疗胃痛的中成药有:
寒凝气滞——良附丸;
饮食停滞——保和丸、加味保和丸、六味安消散、沉香化滞丸、开胃山楂丸;
肝胃不和——气滞胃痛颗粒、柴胡舒肝丸、舒肝和胃丸、沉香化气丸;
肝胃郁热——加味左金丸、左金丸、胃逆康胶囊;
脾胃虚寒——温胃舒胶囊、黄芪健胃膏、小建中颗粒。
47.用于治疗泄泻的方剂有:
食伤肠胃——保和丸;
湿热内蕴——葛根芩连汤;
脾胃气虚——参苓白术散;
脾肾阳虚——四神丸。
48.用于治疗泄泻的中成药有:
食伤肠胃——保和丸、加味保和丸;
湿热内蕴——复方黄连素片、葛根芩连丸(片)、香连丸;
脾胃气虚——开胃健脾丸、参苓白术散、健脾丸、涩肠止泻散;
脾肾阳虚——四神丸、固本益肠片。
49.用于治疗便秘的方剂有:
热结肠胃——麻子仁丸;
气滞郁结——六磨汤;
津亏肠燥——润肠丸;
阳虚寒凝——半硫丸或附桂八味丸。
50.用于治疗便秘的中成药有:
热结肠胃——清宁丸、一清胶囊、新清宁胶囊;
气滞郁结——槟榔四消丸;
津亏肠燥——麻仁润肠丸、麻仁丸、麻仁滋脾丸、通乐颗粒;
阳虚寒凝——桂附地黄丸与麻仁滋脾丸合用。
51.用于治疗半身不遂中风的方剂有:
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
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
52.用于治疗半身不遂中风的中成药有:
气虚血瘀——消栓颗粒、脑心通胶囊、通心络、参芍片合三七胶囊;
肝阳上亢——心脑静片、天麻钩藤颗粒、脑血栓片。
53.用于治疗语言不利中风的方剂有:
风痰阻络——解语丹;
肝阳上亢——镇肝熄风汤;
肾精亏损——地黄饮子。
54.用于治疗语言不利中风的中成药有:
风痰阻络——醒脑再造胶囊;
肝阳上亢——清眩治瘫丸、心脑静片。
55.用于治疗头痛的方剂有:
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风热头痛——桑菊饮;
肾精亏损——地黄饮子;
肝阳上亢——羚角钩藤汤;
瘀血阻络——通窍活血汤。
56.用于治疗头痛的中成药有:
风寒头痛——川芎茶调颗粒、都梁丸;
风热头痛——芎菊上清丸、清眩丸;
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丸;
瘀血阻络——通天口服液。
57.用于治疗眩晕的方剂有:
肝火上扰——龙胆泻肝汤;
气血亏虚——八珍汤;
痰浊上蒙——涤痰汤;
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
58.用于治疗眩晕的中成药有:
肝火上扰——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
气血亏虚——归脾丸、八珍颗粒、十全大补丸;
痰浊上蒙——半夏天麻丸;
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丸。
59.用于治疗消渴的方剂有:
阴虚燥热——玉女煎;
脾胃气虚——参苓白术散;
肾阴亏虚——杞菊地黄丸;
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
60.用于治疗消渴的中成药有:
阴虚燥热——消渴平片、清胃黄连丸和六味地黄丸;
脾胃气虚——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
肾阴亏虚——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阴阳两虚——生力胶囊、强肾片。
61.用于治疗淋证的方剂有:
热淋——八正散;
石淋——石韦散;
劳淋——无比山药丸。
62.用于治疗淋证的中成药有:
热淋——八正合剂、热淋清颗粒、三金片、癃清片;
石淋——排石颗粒、石淋通片、复方金钱草颗粒;
劳淋——同仁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片)、五子衍宗丸。
63.用于治疗癃闭的方剂有:
膀胱湿热——八正散;
湿热瘀阻——代抵当丸;
肾阳衰惫——济生肾气丸。
64.用于治疗癃闭的中成药有:
膀胱湿热——八正合剂、三金片、热淋清颗粒、复方金钱草颗粒;
湿热瘀阻——癃闭舒胶囊(片)、前列欣胶囊、前列通片;
肾阳衰惫——前列舒丸、济生肾气丸。
65.用于治疗阳痿的方剂有:
惊恐伤肾——大补元煎;
心脾两虚——归脾汤;
肾阳不足——右归丸;
肝郁不舒——逍遥散。
66.用于治疗阳痿的中成药有:
惊恐伤肾——六味地黄丸、补肾安神口服液;
心脾两虚——归脾丸、刺五加脑灵合剂;
肾阳不足——蚕蛾公补片、桂附地黄丸、右归丸;
肝郁不舒——逍遥丸、加味逍遥丸、解郁安神颗粒。
67.用于治疗郁证的方剂有:
肝气郁结——逍遥散;
痰气郁结——半夏厚朴汤;
心脾两虚——归脾汤。
68.用于治疗郁证的中成药有:
肝气郁结——解郁安神丸、逍遥丸、加味逍遥丸、解郁丸;
痰气郁结——舒肝平胃丸、二陈丸合胃苏颗粒;
心脾两虚——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69.用于治疗虚劳的方剂有:
气虚——四君子汤;
血虚——四物汤;
阴虚——沙参麦冬汤;
阳虚——附子理中汤;
阴阳两虚——桂附地黄丸。
70.用于治疗虚劳的中成药有:
气虚——四君子丸、玉屏风颗粒、补中益气丸、参芪口服液;
血虚——四物颗粒、当归补血口服液、八珍颗粒、十全大补膏;
阴虚——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麦味地黄丸;
阳虚——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四神丸、右归丸;
阴阳两虚——清宫长春胶囊、五子衍宗丸、龟鹿二仙膏。
71.用于治疗痹症的方剂有:
行痹——防风汤;
痛痹——乌头汤;
着痹——薏苡仁汤;
尪痹——桃红饮合独活寄生汤。
72.用于治疗痹症的中成药有:
行痹——九味羌活丸;
痛痹——风湿定片、小活络丸、木瓜丸、寒湿痹颗粒、风湿骨痛胶囊;
着痹——寒湿可选风湿痹康胶囊、痹痛宁胶囊,湿热者可选四妙丸、湿热痹通颗粒;
尪痹——独活寄生丸(合剂)、尪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73.用于治疗中暑的方剂有:
阳暑——白虎汤;
阴暑——香薷饮。
74.用于治疗中暑的中成药有:
阳暑——清暑益气丸、清暑解毒颗粒;
阴暑——藿香正气软胶囊(水)、十滴水。
75.用于治疗疮疖的方剂有:
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
湿毒瘀结——仙方活命饮合透脓散。
76.用于治疗疮疖的中成药有:
热毒蕴结——连翘败毒丸、清热暗疮片、金花消疮丸,疮疖初期外治选用三黄洗剂外搽(小者),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搽(大者);
湿毒瘀结——牛黄醒消丸、当归苦参丸,可外用如意金黄散(早期),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后期)。
77.用于治疗乳癖的方剂有:
肝郁痰凝——逍遥蒌贝散;
冲任失调——二仙汤和四物汤。
78.用于治疗乳癖的中成药有:
肝郁痰凝——乳核散结片、乳疾灵颗粒、乳癖消片(胶囊、颗粒)合加味逍遥丸;
冲任失调——乳增宁胶囊、乳癖消片(胶囊、颗粒)合加味逍遥丸、更年安。
79.用于治疗瘾疹的方剂有:
胃肠湿热——防风通圣散;
风热犯表——消风散。
80.用于治疗瘾疹的中成药有:
胃肠湿热——防风通圣丸;外用三黄洗剂或青调敷;
风热犯表——消风止痒颗粒。
81.用于治疗月经先期的方剂有:
肾气虚——固阴煎;
肝经郁热——丹栀逍遥散。
82.用于治疗月经先期的中成药有:
肾气虚——固经丸;
肝经郁热——加味逍遥丸。
83.用于治疗月经后期的方剂有:
肾虚血少——归肾丸合四物汤;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84.用于治疗月经后期的中成药有:
肾虚血少——乌鸡白凤丸、归芍地黄丸、春血安胶囊;
气滞血瘀——调经丸、益母丸、调经活血片。
85.用于治疗月经不定期的方剂有:
肾虚——固阴煎;
肝郁——逍遥散。
86.用于治疗月经不定期的中成药有:
肾虚——女金丸、乌鸡白凤丸、参桂鹿茸丸;
肝郁——逍遥丸、妇科得生丸、妇科调经丸。
87.用于治疗带下过多的方剂有:
肾虚带下——内补丸;
湿热带下——止带方、肝经湿热下注者用龙胆泻肝汤;
脾虚湿盛——完带汤。
88.用于治疗带下过多的中成药有:
肾虚带下——金樱子膏、妇宝颗粒、参茸卫生丸;
湿热带下——白带丸、妇科止带片、妇炎净胶囊、妇科千金片、妇炎康片、盆炎净颗粒;
脾虚湿盛——白带片、除湿白带丸、妇科白带膏。
89.用于治疗绝经前后诸症的方剂有:
阴虚火旺——六味地黄丸;
脾肾阳虚——健固汤。
90.用于治疗绝经前后诸症的中成药有:
阴虚火旺——更年安片(丸、胶囊)、坤宝丸、更年宁心胶囊;
脾肾阳虚——龙凤宝胶囊、妇宁康片。
91.用于治疗积滞的方剂有:
乳食内积——乳积用消乳丸、食积用保和丸;
脾虚夹积——健脾丸。
92.用于治疗积滞的中成药有:
乳食内积——小儿消食片、开胃山楂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大山楂丸、保和颗粒;
脾虚夹积——健胃消食片、平胃散、健脾丸、开胃健脾丸。
93.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的方剂有:
风热外袭——疏风清热汤;
火毒上攻——清咽利膈汤;
虚火上炎——养阴清肺汤或知柏地黄丸。
94.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的中成药有:
风热外袭——复方鱼腥草片、复方草珊瑚片、金嗓开音丸、黄氏响声丸、利咽解毒颗粒;
火毒上攻——桂林西瓜霜、板蓝根茶(颗粒)、清咽利膈丸、六神丸、青果丸、清咽丸;
虚火上炎——玄麦甘桔颗粒、铁笛丸、金果含片、金果饮咽喉片。
95.具有宁心安神功效的藏药方剂是八味沉香散。
96.引起血清肌酸激酶(CK)增高的疾病是早期急性心肌梗死。
97.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98.护士用药药物剂量、用法;注射剂配制、溶媒、浓度、静脉滴注速度;输液药物的稳定性;配伍禁忌。
99.茺蔚子的别名--益母草子坤草子。
.首乌藤的别名--夜交藤。
.牵牛子的别名--黑白丑。
.大黄的别名--川军、生军、锦纹、将军。
.马钱子的别名--番木鳖、马前、马前子。
.并开药名二蒺藜、潼白蒺藜:刺蒺藜、沙苑子。
.并开药名焦四仙: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焦槟榔。
.并开药名二母:知母,贝母。
.处方应付:果实类、种子类应付清炒品。
.处方应付:枇杷叶、马兜铃应付蜜炙品。
.处方应付:补骨脂、益智仁应付盐炙品。
.服药时间:
饭后服--一般药、健胃药、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饭前服--滋补药;
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
睡前服--安眠药;
抗疟药--发作前1-2小时服用。
.中成药的服用方法:
黄酒(活血)--活络丹、醒消丸、跌打丸、七厘散;
姜汤(止呕)--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
淡盐水(补肾)--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外观形状相似但功效不同的饮片不宜排列在一起:
蒲黄与海金沙;
紫苏子与菟丝子;
山药与天花粉;
杏仁与桃仁;
荆芥与紫苏叶;
大蓟与小蓟;
炙甘草与炙黄芪;
当归与独活;
菟丝子与苏子;
熟地与黄精;
知母与玉竹;
玫瑰花与月季花。
.为防止灰尘污染,有些中药不宜放在一般的药斗内,而宜存放在加盖的瓷罐中,以保持清洁卫生。如熟地黄,龙眼肉,青黛,玄明粉,松花粉,生蒲黄,乳香面,没药面,儿茶面,血竭面。
.贵细药品专柜存放:牛黄、麝香、西红花、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珍珠、冬虫夏草、海龙、海马。
.先煎:
①矿物、动物骨甲类饮片
②生川乌、生草乌、制附子;
后下:
①降香、沉香、薄荷、砂仁、白豆蔻、鱼腥草。
②钩藤、苦杏仁、徐长卿、生大黄、番泻叶。
.包煎:
①车前子、葶苈子。
②旋覆花、枇杷叶。
③蒲黄、海金沙、蛤粉、六一散;
另煎:
人参、西洋参、西红花、羚羊角、水牛角;
煎汤代水:
葫芦壳、灶心土。
.毒性中药的用量:
千分之一级:砒石、砒霜--0.~0.g。
百分之一级:蟾酥--0.~0.03g;斑蝥、青娘虫--0.03~0.06g;砒石--0.03~0.g;雄黄--0.05~0.1g;天仙子--0.06~0.6g;雪上一枝蒿--0.06~0.12g。
十分之一级:轻粉--0.1~0.2g;红娘虫--0.1~0.3g;洋金花、生马钱子、生藤黄--0.3~0.6g;生甘遂--0.5~1.5g;闹羊花--0.6~1.5g。
克级:生千金子--1~2g;生白附子--3~6g;生半夏、生天南星--3~9g;生附子--3~15g。
.麻醉药品--罂粟壳:用量一般3~6g,不易常服;儿童禁用;处方三年备查;不准生用,严禁单味零售;凭医生处方使用;禁止在中药材市场销售;专柜、专锁、专账、专人管理。
.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①虫蛀:白芷、北沙参、薏苡仁、柴胡、大黄、鸡内金
②霉变:牛膝、天冬、马齿苋、菊花、蕲蛇、五味子、人参、独活、紫菀
③泛油:当归、苍术、柏子仁、桃仁、杏仁、牛膝、麦冬、天冬、熟地、黄精
④风化:如胆矾、硼砂、芒硝
⑤潮解:如青盐、芒硝、盐秋石
⑥粘连:芦荟、没药、乳香、鹿角胶、龟甲胶、天冬、熟地
获取药师全科个核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