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肥胖辩证

白癜风是什么病 https://m-mip.39.net/nk/mip_6608119.html

从中医的角度讲肥胖分为七种类型,分别为脾胃气虚类,气滞血瘀类,肝郁气滞类,痰湿中阻类,脾肾阳虚类,阴虚内热类,湿热型肥胖。

简单讲的话,肥胖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照肥胖症患的外形来分;二是按照脂肪聚积的深浅来分;三是根据脂肪细胞的形态来分;四是按照肥胖的成因来分。

1、气滞血瘀型肥胖:(橘皮型肥胖)

中医通常把气滞血瘀分为气滞证和血瘀证两种。气滞主要是受风寒湿邪或七情内伤之故,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气滞证一般与肝有关,因为肝主疏泄,而肝一旦疏泄失调,必然会引起血的储藏、调节功能失常;而血瘀证则是因外伤、内伤及劳动等因素引起的,会致使体内血行不畅,甚至停滞凝集。此外,年高体弱,由于无力运血,也会引起血行淤阻。气滞可以导致血瘀,血瘀也可反过来引起气滞。气滞血瘀极易引发肥胖,主要是气滞可致气虚而无力运血,而血瘀则可以阻塞脉络,引起气滞。

脉络不通,血液瘀阻,会导致气机无法顺畅的运行,最后是水湿运化艰涩,停滞淤塞于体内,形成湿浊膏脂,最后产生肥胖。

气滞血瘀型肥胖的特征主十分鲜明,胸肋不断隐隐作痛,女性还会伴有月经不调或闭经,经血常呈暗红色并有血块,舌质呈紫暗色,脉弦或弦涩,具有气滞血瘀的鲜明特点。

症状一:肥胖,面色紫红或暗红,心悸乏力,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皮肤干燥,缺乏光泽,时有脱屑,肤色紫红晦暗,瘙痒时作,头发枯干,容易折损,肢节疼痛,痛经较甚,多为绞痛或刺痛,经血紫暗,多见血块,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沉弦或涩。

经络血脉是气血运行和物质代谢的通路。经常不进行体力活动和运动的话,会使血管内的血液长期处于缓慢流通状态,血管弹性也会变得松弛,这些都会引起瘀血的情况,瘀血阻滞会引起气机不畅。另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精神长期紧张的人,由于气机失调,血管弹性缺乏调节,也会损及血流的通畅。再有,加龄或体质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虚气不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无力推动气血则血行无力,均可引起血瘀脉阻而影响水谷代谢,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周身,脂积成痰;痰湿内阻,又使气机壅滞,引发恶性循环,更使痰脂滞留体内,引起肥胖,这就是“痰瘀同源”的道理。从现代研究来讲,肥胖者多伴高脂血症,血液中存在着大量的脂肪,其粘腻影响血流通畅性,又会沉积于血管壁使动脉硬化都会加重瘀血状况。本证型多见于久卧、久坐、缺乏运动者,进食油脂食物较多,饮水较少者,年龄偏大者,以及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群。

(月经不调,高血脂等引起的肥胖)

症状二:形体肥胖臃肿,月经不调,有腹痛,月经有血块.舌红绛苔薄,脉弦涩.

治疗原则:活血化淤,理气宽中

法半夏20g,浙贝15g,胆南星15g,陈皮10g,茯苓15g,生山楂30g,桃仁15g,红花6g,水蛭10g,土元15g,酒大黄(后下)8g

2、肝郁气滞型肥胖:

肝郁气滞型肥胖与气滞血瘀型肥胖的得病原理有些近似,均因气滞所致,只不过肝郁气滞型肥胖主要是肝气郁结所致。肝郁气滞之所以会引起肥胖,主要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肝气郁结会导致血滞,血滞能造成血液运行不畅、淤阻内停,从而引发肥胖;二是肝气郁结会侵犯脾土,使运化失常,致使水湿无法排出,而形成肥胖;三是肝气郁结会使体液凝聚而生痰,痰饮内停,也会遭致肥胖的形成。简而言之,当人体的气机瘀滞不畅时,肝的疏淤功能必然受阻,使胸肋、脘腹痞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具有胸肋满闷、脘腹痞胀、精神抑郁、易怒等症状的肝气郁滞型肥胖。

症状一:肥胖,面色青紫,头胀痛,多为偏头痛,眩晕,烦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口苦,咽喉时有憋堵感,胸胁乳房胀痛,乳内结节,胃脘痞闷,腹胀,失眠,多梦纷纭,梦境多为争吵郁闷之事,醒后月经前后不定期,闭经,痛经,多呈胀痛,脉弦,舌质暗红或紫。

由于脑力劳动过度,精神长期紧张不得宣泄,或情志郁闷不能消解,都会使肝气郁结,疏泄失调。肝属木,脾属土,从五行来讲是肝木侮土,久则影响脾之健运,引起肝脾不和。脾胃运化升清机能减弱,使摄入的水谷精微物质输布失常,化为膏脂痰浊,瘀积于体内而成为肥胖。肝胆互为表里,肝失疏泄则胆不能正常分泌精汁,化脂净浊,脂浊内聚而加重肥胖。肝主气机疏泄,肝气不舒则头胀痛,眩晕,烦躁易怒,抑郁,喜叹息;气机郁阻则咽堵,乳内结节:上扰淸窍则多梦纷纭,下阻脉络则闭经,痛经。胆汁上溢可见口苦。本证型多见于在办公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以及更年期肥胖者,女性多于男性。

症状二:精神抑郁,胸闷腹胀,两肋胀痛,纳呆便溏,女子带下,月经不调,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则:健脾化湿,疏肝理气。

舒肝健脾汤:香附12克,木香12克,佛手12克,党参15克,茯苓12克,苍白术各12克,厚朴12克,陈皮12克,柴胡12克,郁金10克,白芍15克,枳壳15克,山楂12克,泽泻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可配舒肝丸、胃立康口服。

3、痰湿中阻型肥胖:

中医认为,痰湿中阻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因为当人的脾胃虚弱时,运化水湿的功能必将受阻,水湿受阻一旦在体内停滞,那么日久便会形成痰浊,痰浊的最大问题是会阻遏气机的输布,使气滞湿阻的现象越演越烈,从而引发肥胖。

因此,痰湿中阻型肥胖患者常因体内水湿受阻,而出现头晕头胀、昏昏欲睡、肢体困重、脘腹胀满、口黏涎多、大便不爽、脉滑、苔腻等症状。

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法半夏20g,陈皮15g,苡仁30g,生山楂20g,防己15g,荷叶30g,泽泻25g,冬瓜皮25g

4、脾肾阳虚型肥胖:(脂肪型肥胖)

脾肾在中医中医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脾主运化,具有消化和调节体液的作用,管理血液运行,疏布精液,营养脏腑的作用。脾的运化功能正常,那么消化吸收的代谢功能便趋于良好,人的气血旺盛,精力充沛。反之,脾失健运便会引起运化失常而至肥胖。而肾在中医中的作用绝不亚于脾,因为,肾被视为先天之本,具有藏精,主水液的作用。藏精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藏生殖之精,二是仓五脏六腑之精。此外肾中的精气还具有气化的作用,影响机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这就是肾主水液的作用,如果肾的功能失调,肾气亏虚,那么必将影响水液的代谢平衡,导致水液内停、积聚,并聚湿生痰,痰湿内停,就不可避免的产生肥胖。当然,脾虚和肾虚叠加在一起,那么问题就更大了。因为脾和肾之间有着互相连接的关系,如果肾阳虚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脾阳也虚。或脾阳久虚,不能运化水谷精气以养肾,也会导致肾阳也虚。

症状一:肥胖,气短,疲惫乏力,身体困重,腰酸腿软,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轻度浮肿,阳萎阴冷,月经延期,经血较少,不孕不育,小便不利,夜尿较多,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舌苔薄,苔白,脉沉细无力。

肾为先天之本,主化气行水。脾为后天之本,主消化腐熟水谷,升清降浊,二者均与人体饮食代谢,水湿气化及运化有密切关系。若平时不注意养生,如使用不正确的减肥方法,损及脾肾之气气,或中年以后,肾气由盛转衰,加之脾病及肾,脾肾阳虚,或纵欲过度,阴阳失衡,使冲任二脉失其调养,不能化气行水,加重体内湿浊,不能荣养周身,泛溢于内脏肌肤,而发肥胖。脾肾气虚,无力推动,则气短,疲惫乏力,身体困重,腰酸腿软。肾阳不煦,冲任不调,则四肢不温,阳萎阴冷,月经失调,不孕不育。阳不化水,则浮肿,夜尿,便溏。本证型多见于年龄较高者,尤其是经产妇女或绝经期女性,以及减肥、养生方法不够科学者。

(中老年人肥胖,嗜睡型肥胖,部分内分泌紊乱引起的肥胖,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一部分更年期女性也可见此)

症状二:形体臃肿肥胖,伴有胸腕胀闷,肢体困重,痰多,有脾虚湿盛和脾肾阳虚俩种类型,伴有寒症,有畏寒,四肢冰凉,便溏等症状,舌淡,苔白,脉沉迟、身体倦怠、气短懒言、大便溏泄、水肿、腹满鼓胀、畏寒肢冷、舌苔淡白、脉沉细无力等阳虚之症状。

治疗原则:补益脾肾,温阳祛湿

方一: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0g,肉苁蓉15g,巴戟天15g,仙灵脾15g,仙茅15g,生山楂30g,何首乌15g

症状三:神疲乏力,腰酸腿软,纳少,面浮肢肿,大便稀软,甚则形寒肢冷,小便频数,女子带下清稀,男子阳痿遗精,舌胖质淡,边有齿痕,苔白或滑,脉沉迟弱。

治则:健脾补肾。

健脾补肾汤:党参30克,黄芪30克,黄精12克,山药20克,山萸肉12克,泽泻12克,莲子12克,炒薏苡仁20克,芡实15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制附子6克,生姜3克,白芍12克,山楂12克,补骨脂15克,沙苑子15克,甘草6克,水煎服。可配参茯丸、补肾丸口服。

5、阴虚内热型肥胖:(更年期肥胖)

中医理论认为,阴虚也能导致肥胖。所谓阴虚证就是机体阴液亏损的症候,主要临床表现有: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根据虚损脏腑的不同又可分为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及肾阴虚。

阴虚证的成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思虑过度,耗损阴液,二是因慢性出血,久病伤阴;三是因温热病邪耗伤阴液,引起阴液干虚,阴不能制阳,阴虚内热之所以会导致肥胖的发生,主要是阴虚会引起肝阴虚、肾阴虚。

肝阴虚引起疏泄无力,肾阴虚会令气化功能受损,从而影响水湿的正常代谢,水湿代谢一旦出现异常,便会导致水湿停聚,使湿浊膏脂积聚难消化而形成肥胖,这种肥胖就是中医所指的阴虚内热型肥胖。

用药:六味地黄丸

(多见糖尿病患者)

症状:形体肥胖,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易出汗.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疗原则:滋阴补气,宁心安神

6、湿热型肥胖:(肌肉型肥胖也叫胃热湿阻型肥胖)

从中医的角度去审视,是一种比较难缠的肥胖病症。湿热型肥胖的特征比较明确,患者普遍会有头胀、口渴喜饮、消谷善饥、肢体困重、大便秘结、舌红苔腻、脉滑等症状。湿热型肥胖会所以比较难缠,主要是湿、火两邪重叠在一起所致。湿,具有重浊、黏滞的特点。湿又可分为內湿和外湿两种,外湿主要是久居过于潮湿的环境,或淋浴,或长期在水下作业等引起外湿致病;内湿是因脾脏的运化功能出现紊乱,导致水谷津液聚集滞留。内湿又可包括湿滞上焦、湿阻中焦及湿注下焦三种,无论哪种内湿均会引发水谷津液聚集滞留而引发肥胖,火邪致人肥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温热邪气入侵人体,二是其他五邪进入人体化火。火证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种,均会耗伤阴液,对肥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两种截然不同的病邪交接在一起,因此形成的肥胖显然是比较难对付的,因为人体中湿热过于积聚,会阻遏气机的输布,致使湿浊不化,久而久之便形成痰浊膏脂停滞,最后产生湿热型肥胖。

症状一:肥胖,食欲旺盛,消谷善饥,口渴喜饮,口气臭秽,头胀头晕,头重若裹,胸满痞塞,嗳气频作,肢体困重怠惰,皮肤亮泽,油脂分泌较多,湿疹痤疮,或带下粘黄,外阴瘙痒,大便粘腻,有时秘结。脉滑稍数,舌质红,舌苔微黄厚腻。

饮食过度,尤其是过食肥甘、膏梁厚味,或孕产期间营养过剩,摄入精美过多,势必加重脾运负担,其有余部分不能充分利用代谢,过剩的水谷精微在体内化为痰浊膏脂,蓄积体内,纳食越多,痰湿愈甚,日积月累,致成膏人"、"脂人"、"肥人"。另一方面,胃纳所受之物,并非皆为气血生化所需之物,诸如肥甘之品,反影响辟为契机运化,扰乱气血化生,导致人体脂质代谢紊乱,使机体脂质储存增多,形成肥胖病。饮食蕴久不化,阻滞气机,易生胃热,其特征为食欲旺盛,消谷善饥,口气臭秽;热灼津液故口渴喜饮。久则积湿生痰,痰湿蕴热,困扰淸窍,则见头胀头晕,头重若裹,胸满痞塞,嗳气频作,肢体困重怠惰,带下粘黄,外阴瘙痒,大便粘腻;《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曰:“膏粱之变,足生大丁”,所以可见皮肤亮泽,油脂分泌较多,湿疹痤疮。此型多见于对饮食不加节制者以及孕产者。医院曾对产后肥胖人群做过调查,产后肥胖占女性肥胖中的38.02%,可能与产后进补及重视"坐月子"的民风有关。

症状二:头身重困,肢体浮肿,胸闷腹胀,纳呆脘痞,渴不欲饮,溲赤不利,女子带下黄稠,秽浊有味,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清热利湿汤:柴胡12克,栀子12克,龙胆草12克,茅根20克,生薏苡仁20克,牛膝15克,苍术12克,黄柏12克,茵陈20克,虎杖15克,泽泻12克,茯苓15克,草决明15克,甘草6克,水煎服。可配热炎宁、清浊丸口服。

(青少年肥胖,营养过剩型肥胖,偏食型肥胖及部分遗传性肥胖也属于此类)

症状三:形体壮实肥胖,有直接把脂肪转化成能量的嘈杂,易饥多食,精力过剩,面色红润光泽,有口臭泛酸,牙龈肿痛,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有力.

治疗原则:清胃通腑,凉血润肠

7、脾胃气虚类的肥胖:(水肿型肥胖也叫脾虚湿阻型)

脾胃气虚类肥胖:是一种以脾胃虚弱为特征引起肥胖,脾胃虚弱之所以会而形成的肥胖。原因就在于脾胃功能的低下会造成无法顺畅的运化水湿,导致痰浊膏脂堆积在人体中,最终形成肥胖。

脾胃是一组互为表里的脏腑,胃的功能是受纳、消化食物,而脾则把胃形成的水谷精微运输的人体的各个部位,这是一个将食物化生卫气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均需气来推动,如果胃气虚弱,那么书屋的消化将会受阻。如果脾气虚弱则食物化生水谷精微将会出现问题,这些问题累积在一起,便会形成脾胃气虚的症状,致使人体内的水湿无法运化,导致痰浊膏脂在人体中的堆积,人体出现肥胖在所难免。

脾胃气虚类肥胖的识别:患者往往倦怠乏力、肢体困重、食欲不振、脘腹胀气、气短、水肿、脉沉细或细滑,是虚证的集中表现。

症状一:肥胖,面色黄白,疲倦乏力,肢体困重不爽,嗜卧懒言,四肢浮肿,纳食不甘,腹部肥满松懈、腹胀,食后加重,多梦,醒后对梦之内容记忆不清,经期推迟或闭经,尿少,便溏,脉沉细无力,舌苔薄腻,舌质淡,舌体胖大,时有齿痕,舌苔薄腻,脉滑无力。

脾主运化,若长期饮食过量,则会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脾失健运。另外久卧、久坐,四肢肌肉缺乏运动,亦可导致脾失健运。在这种情况下,摄入的入的水谷膏粱不能变成营养物质运送到周身,反凝聚为湿,酿成痰浊,流于体内和肌肤之下,化为膏脂、湿邪,使人臃肿肥胖。脾色为黄,脾虚则黄色外露,面色黄白;气机不振,代谢迟缓,则可见肢体困重不爽,嗜卧懒言,四肢浮肿,纳食不甘,腹部肥满松懈、腹胀,便溏。痰浊扰人清志,又兼虚证所以腹胀食后加重,多梦,醒后对梦之内容记忆不清。本型多见于长期饮食过度又缺乏锻炼者,以及中老年肥胖,尤以妇女为多。《素问·宣明正气论》曰:"久卧伤气";《医学入门》也强调久卧久坐"尤伤人也"。久卧、久坐,气虚、气郁,必使运化无力,输布失调,膏脂内聚,使人肥胖。

症状二:形体肥胖,肢体困重,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嗜卧,纳呆呕恶,大便溏薄,甚则肢冷畏寒,痰饮内停,水湿泛溢,舌体胖大,苔白腻,质淡边有齿痕,脉虚或弱。

治法:健脾除湿。

健脾汤:党参20克,山药20克,莲子15克,白扁豆12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10克,桂枝12克,泽泻12克,陈皮12克,山楂15克,木香12克,半夏12克。可配参术丸、五苓丸口服。

更多精彩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sc/61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