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纲
考向分析
1.化学与传统文化的试题以与化学学科相关的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科技发展的材料为背景,考查与中学化学密切相关的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反应过程、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点,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化学与STSE试题选材大量来自实际应用情景,内容涵盖医药、材料、能源、生活与日用品、化工、环境与环保、现代技术等领域,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不但注重了对考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要求,而且突出了对思维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考查。考查的知识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识记、简单理解与应用。其考查的重点还是用化学的观点去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体现化学为生产、生活、社会服务的基本理念。
(·潍坊二模)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D)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解析]《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A项正确;《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B项正确;《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C项正确;《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D项错误。
[方法指导]解答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问题的方法
1.读题:读懂题中文言文所描述的物质的性质、重要的操作等。
2.析题:由于文中物质的名称一般与现在化学教材不同,需通过性质联系所学化学知识分析所描述的化学过程。
3.答题:该类题目多为选择题,根据题目要求正确解答。
(·中山二模)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在日常生活中,化学腐蚀是造成钢铁腐蚀的主要原因
B.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以用于饮用水的杀菌消毒
C.SO2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纸浆,也可以大量用于漂白食品
D.纯碱可用于生产普通玻璃,日常生活中也可用纯碱溶液来除去物品表面的油污
[解析]在日常生活中,金属的腐蚀以电化学腐蚀为主,电化学腐蚀是造成钢铁腐蚀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明矾在溶液中电离出铝离子,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和氢离子,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所以能净水,但不能杀菌消毒,故B错误;SO2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纸浆,但是有毒,不可以用于漂白食品,故C错误;纯碱可用于生产普通玻璃,纯碱水解显碱性,能使油脂水解,故日常生活中也可用纯碱溶液来除去物品表面的油污,故D正确。
[方法指导]解答STSE题“四步曲”
1.(·天津·1)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解析]A错:用谷物酿造酒和醋的过程是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乙醇,乙醇可以被氧化生成乙酸(醋的主要成分)。B对:后(司)母戊鼎是青铜器,属于铜合金制品。C对: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D对:屠呦呦利用萃取原理将青蒿中的有机物青蒿素提取出来。
2.(·全国Ⅲ·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
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
[解析]审题时抓住关键词“合成纤维”,合成纤维是将人工合成的、具有适宜相对分子质量并具有可溶(或可熔)性的线型聚合物,经纺丝成形和后处理而制得的化学纤维。
尼龙绳是由尼龙切片制成的纤维丝经一系列加工制成的,它属于合成纤维,A项正确。宣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它属于天然纤维,B项错误;羊绒衫的主要原料是羊毛,属于蛋白质,C项错误;棉衬衣的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属于天然纤维,D项错误。
3.(·北京·6)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B)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解析]根据所给四种物质的氧化性的强弱可判断,该强水为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溶解大部分金属,答案选B。
4.(·全国Ⅱ·7)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B)
A.燃料燃烧产物CO2是温室气体之一
B.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C.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解析]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A项正确;化石燃料完全燃烧生成的SO2属于大气污染物,B项错误;液化石油气含碳量比燃油低,用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能减少大气污染,C项正确;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D项正确。
5.(·全国Ⅰ·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D)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人造纤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A项正确;食用油反复加热会生成许多有害物质,如某些稠环芳烃,B项正确;加热可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生物活性,因此高温可以消毒,C项正确;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D项错误。
6.(·长沙二模)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这种分离方法是分液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解析]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铁置换铜属于湿法炼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故B正确;运用蒸烧的方法制酒属于蒸馏的方法,故C错误;剑刃硬度要大,所以用铁合金,故D正确。
7.(·河南大联考)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
A.自来水厂用明矾净水,用Fe2(SO4)3或ClO2均能代替明矾净水
B.青蒿素在超临界CO2中有很强的溶解性,萃取青蒿素可用超临界CO2作萃取剂
C.用石灰水或MgSO4溶液喷涂在树干上均可消灭树皮上的过冬虫卵
D.新型材料聚碳酸酯纤维、石墨烯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
[解析]明矾只能净水,不能杀菌消毒,ClO2具有强氧化性,不能代替明矾净水,A错误;青蒿素在超临界CO2中有很强的溶解性,因此萃取青蒿素可用超临界CO2作萃取剂,B正确;MgSO4溶液不能使蛋白质变性,C错误;石墨烯纤维不属于有机高分子,D错误。
8.(·贵阳质检)古代炼丹家将丹鼎类比为自然界,整个丹炉在炼丹家看来就是一个缩小的“宇宙”。用来炼制丹药的仪器,即我们今天所讲的反应器,按加热方式和温度高低不同、操作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种类,鼎是其中广泛使用的一类。初唐至盛唐的《灵砂七返论》有以下描述:“鼎者有五:一曰金鼎、二曰银鼎、三曰铜鼎、四曰铁鼎、五曰土鼎”,以下物质可作为“土鼎”的主要成分的是(C)
A.碱金属硝酸盐B.碱金属碳酸盐
C.碱土金属硅酸盐D.铵盐
[解析]古代的土鼎是陶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项正确。
9.(·东台市模拟)周辉《清波杂志》卷十二: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用以浸铜,铸冶是赖,虽干溢系夫旱涝,大抵盛于春夏,微于秋冬。古传一人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这里的胆水是指(B)
A.FeSO4溶液B.CuSO4溶液C.氨水D.NaCl溶液
[解析]匙钥的成分是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单质,B项正确。
10.(·高考考前适应训练)《五金铁》中记载:“若造熟铁,则生铁流出时,相连数尺内,低下数对,筑一方塘,短墙抵之,其铁流入塘内,数人执柳木排立墙上……众人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
A.金属冶炼方法由金属活动性决定
B.熟铁比生铁质地更硬,延展性稍差
C.炒铁是为了降低铁水中的碳含量
D.该法与近代往生铁水吹空气炼钢异曲同工
[解析]A.金属冶炼方法由金属活动性决定,特别活泼的金属通常用电解法冶炼,较活泼的金属用热还原法,较不活泼的金属用热分解法,A正确;B.熟铁比生铁的硬度小,延展性较好,B不正确;C.炒铁是为了把生铁中的碳氧化成碳的氧化物,从而降低铁水中的含碳量,C正确;D.往生铁水中吹空气可以降低碳的含量,故该法与近代往生铁水吹空气炼钢异曲同工,D正确。本题选B。
宝鸡中学肖飞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