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取石过程中乳头部结石/网篮嵌顿的发生率约为5.8%,处理起来比较棘手。这通常与结石/胆管直径异常、乳头口大小和取石的主观判断失误相关。前一段时间我们报道了一例乳头口结石嵌顿后内镜直视下U激光成功碎石的病例并被VideoGIE杂志录用。最近,我们在一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取石过程中再次遭遇了乳头结石嵌顿,所幸最终将结石成功取出。
患者为65岁男性,因“中上腹痛伴肝酶升高2日”入院,CT提示胆总管轻度增宽。ERCP术中X线造影提示胆总管直径约1cm,中上段可见一约为0.8*1.2cm大小可疑充盈缺损(镜身上方)。
由于胆总管下段扩张不明显,为防止穿孔,我们在乳头部切开后使用了直径为1cm的扩张气囊进行乳头部的扩张。出于一方面探查胆道,另一方面该可疑结石形态上似呈圆柱形,如保持长轴与胆管轴向一致可顺利取出结石,如球囊能取出则为患者节约了成本。因此,我们选用了取石球囊,这为后面的困难操作埋下了伏笔。
我们以取石球囊清理胆道,取出一小结石及部分胆泥,取石后胆道造影似乎未见明显充盈缺损。
由于之前的充盈缺损明显要大于我们取出的结石,是否之前看到的充盈缺损只是伪影或质地疏松的色素性结石?为防止结石残余,又再次以球囊清理胆道,尽管未再能取出结石,但感觉到乳头口有明显的阻力。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可能存在乳头口结石嵌顿。于是,我们换用取石网篮尝试在乳头口套取结石。然而,由于乳头口空间狭小,网篮无法有效张开而套取结石,反复尝试多次后遂放弃。而此时,透过打开的乳头可以在侧视镜下看到小部分嵌顿的结石。
考虑到乳头尚有切开的空间,遂又沿着先前切开的方向继续做了个中等大小的切开。随后再次以网篮和球囊取石,然而在几次尝试后仍未成功,我们又尝试以球囊将结石往上顶试图改变结石位置,但仍无法成功。此时如再进一步切开可能增加穿孔、出血的风险,并且患者年龄还不算大,我们中心的常规做法是尽可能保留其乳头括约肌的功能。考虑到结石体积并不是很大,这个时候如果网篮能够套取结石无疑是最合适的,然而乳头口的狭小空间限制了其张开。
这个时候我们突然想到既然被动张开的网篮在乳头口受到限制,是否可以以主动张开的切开口来替代?切开刀通常通过拉弓形式将乳头括约肌切开,而在主动拉弓的过程中其前段形成了相当于两根钢丝的网篮结构,尽管其套取结石的能力要弱但能通过体外控制而有效张开。随即,我们插入切开刀至结石上方,拉弓再回拉感觉到明显的阻力。再右旋镜身进镜,一枚质地较硬的结石随即被取出。这正是先前我们在胆管造影图上所看到的那枚。
经验教训:1.初次胆管造影发现可能存在取出困难的结石应该先尝试用取石\碎石网篮而非球囊,一旦发生套取结石后取出困难可以碎石网篮或体外紧急碎石解决。2.对于乳头口嵌顿的结石网篮无法套取时,可以尝试以切开刀拉弓的形式取石,但需要权衡乳头口的取石空间和结石的大小。
宛新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南部)、临床实训中心主任。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质控及管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内镜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消化内镜学会委员,上海消化内镜学会ERCP学组副组长,上海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消化内镜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通讯编委。曾赴日本九州大学病院、美国Emory医院医院进修消化内镜技术。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介入诊疗工作,在胃肠道肿瘤内镜下早期诊治、胰胆系疾病的内镜下介入诊疗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年均完成各种内镜下介入手术余例,主要包括内镜下胃肠粘膜及粘膜下病变的剥离切除术(EMR、ESD、ESE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手术(ERCP)、良恶性消化道狭窄的扩张及支架术、内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等等。近年来开展多项内镜下诊疗新技术,医院空白,部分达国内领先水平。曾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已发表科研论著5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近10部,获取6项授权专利,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蔡晓波,男,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生导师,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上海市医学会食管和胃静脉曲张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镜学分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镜学分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ERCP学组委员。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Gastrointestinalendosopy、Endoscopy、VideoGIE等SCI期刊发表论文8篇。临床特色技术为胆胰疾病的内镜介入诊治、胃肠道早癌及慢性肝病诊治。
赞赏